灰紋鹟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灰紋鹟huī wén wēng

    形態(tài)特征

    體型略小(14厘米)的褐灰色鹟。眼圈白,下體白,胸及兩脅滿布深灰色縱紋。額具一狹窄的白色橫帶,并具狹窄的白色翼斑。翼長,幾至尾端。較烏鹟而無半頸環(huán),較斑鹟體小且胸部多縱紋。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

    叫聲據(jù)稱是響亮悅耳的chipee, tee-tee聲。繁殖于東北亞;冬季遷徙至婆羅洲、菲律賓、蘇拉威西島及新幾內(nèi)亞。不常見。繁殖于中國極東北部的落葉林,但遷徙經(jīng)華東、華中及華南和臺灣。性懼生,棲于密林、開闊森林及林緣,甚至在城市公園的溪流附近。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繁殖

    繁殖方式 卵生。

    鹟繁殖于東北亞;冬季遷徙至婆羅洲、菲律賓、蘇拉威西島及新幾內(nèi)亞。不常見。繁殖于中國極東北部的落葉林,但遷徙經(jīng)華東、華中及華南和臺灣。性懼生,棲于密林、開闊森林及林緣,甚至在城市公園的溪流附近。

    習性

    性懼生,棲于密林、開闊森林及林緣,甚至在城市公園的溪流附近。繁殖于中國極東北部的落葉林,但遷徙經(jīng)華東、華中及華南和臺灣。冬季遷徙至婆羅洲、菲律賓、蘇拉威西島及新幾內(nèi)亞。

    分布范圍

    繁殖于東北亞;冬季遷徙至婆羅洲、菲律賓、蘇拉威西島及新幾內(nèi)亞。

    中國主要分布省份:北京、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四川、甘肅、臺灣、香港。

    分布狀況

    不常見。繁殖于中國極東北部的落葉林,但遷徙經(jīng)華東、華中及華南和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