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拼音:gěng jiā quān
歷史沿革
耿家圈,現(xiàn)隸屬于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龍王李鄉(xiāng),位于燕趙大地中南部于齊魯大地的西北部的交匯處。村東為漳衛(wèi)新南運河,又名四女寺堿河,古傳為戰(zhàn)國時期孫臏龐涓斗兵之地。因地勢險要,歷來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前256年(趙孝成王十年)戰(zhàn)國時,趙在今城北耿家圈(現(xiàn)屬東光縣)置臨樂邑。
兩千多年前,渤海灣海水東移,露出一塊退海之地,出海打魚之人經(jīng)常見到有龍臥此地,沐浴日光,所以,打魚的稱此為龍地,說龍臥此地志在借光,以助龍氣。便在這里建了些茅屋,以備龍用,龍臨而樂。打魚人在此居住,有神龍相護(hù),到也安樂,后來人們越聚越多,就把這個地方取名為:臨樂城。(今漳衛(wèi)新河畔耿家圈)
公元前一百四十年十月,漢武帝劉沏登基做了皇帝,下一道詔書,叫做“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詔各地推薦能人文士進(jìn)京為朝廷出謀劃策。泰山頂上寺院里一名高僧,聞武帝為明君,借武帝封泰山,進(jìn)曰皇帝:“漢室要興,必取東方之光。光從何來?臨樂乎。”
漢武帝車駕回朝,詔翰林院老翰林問及此事,老翰林回稟皇上:“樂城,乃吉祥之地,位在東方。東方之光,神也。留住東方之光,漢室長安久長。”武帝大喜,此時皇宮御侍來報:“皇上吉祥,娘娘千歲喜添貴子。”皇上當(dāng)即賜名“劉光”,以還泰山拜佛之愿。漢武帝元朔封劉光為臨樂侯,就在這臨樂風(fēng)水寶地,建房舍,修城池。為了建筑需要,當(dāng)?shù)匕傩眨x地培窯,燒磚瓦,一二十里,數(shù)十座窯地拔地而起,遠(yuǎn)遠(yuǎn)望去,煙云騰霧,火焰四起,臨樂侯在這里傳世五代。東周末年,趙考成王把臨樂城獻(xiàn)給了燕國。王莽建朝后,在此修一亭,名曰:“臨樂亭”,供君臣在亭下看日出,享龍光。東漢光武帝取消臨樂城名,只讓叫臨樂亭,以示高雅尊貴。漢獻(xiàn)帝建安中期,曹操攻克南皮,聞臨樂負(fù)有盛名,騎馬南行四十里,專拜臨樂亭,望此地確有盛氣,將此地改為臨樂縣。
另有記載耿家圈村原為西漢時代的臨樂故城。東周末年,趙考成王把臨樂給了燕國。到漢高帝時置渤海郡,臨東屬之。漢武帝元朔年間封劉光為臨樂侯,傳之五代。王莽建朝后改臨樂為樂亭。東漢光武帝取消臨樂。漢獻(xiàn)帝建安中期曹操攻克南皮后,重新設(shè)置臨樂縣,隨后又改稱新樂縣,屬樂陵。地名雖屢經(jīng)變更,但城址始終未動。
村西舊時西洼及南洼地帶長有大片雜草,非常濃密。常有流竄匪徒隱匿其間,攔截過往商販,搶奪錢物。故舊時民間曾流傳“好過的山海關(guān),難過的耿家圈”之說,如今蘆葦蕩,匪患早已不再存在,但其俚語一直沿習(x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