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拼音: hēi jiē cǎo
解釋:多年生附生草本,高10-40厘米;莖叢生,圓柱形,直立,粗3-6毫米,幼嫩時淡綠色,老時暗褐綠色,有5一13節(jié),稍呈暗黑綠色,節(jié)間長1-2厘米,有槽紋。葉互生,薄革質(zhì),窄長圓形至卵狀長圓形,綠色,稍帶淡紫色,長2一5厘米,寬5一10毫米,先端急尖而略鉤轉(zhuǎn),兩面無毛;葉鞘膜質(zhì),具紫紅色斑點??偁罨ㄐ虺驶卣蹱顝澢?,生于無葉的莖上端,有2一5花,長3一5厘米;苞片干膜質(zhì),淡白色,披針形或闊披針形;花淡黃綠色,直徑3-4厘米;萼壤寬圓錐形,長2一8毫米;唇瓣淺白色,長圓狀披針形,反折,藥帽白色,卵狀三角形,頂端淺2裂,長1.5厘米,寬6毫米,先端漸尖,基部上方縊縮而使基部兩側(cè)呈肩形,后唇具紫色條紋,唇盤被短毛,其中央具一橫生的紫色斑塊;蕊柱和足有紫色條紋,足無毛或具消失狀的齒。蒴果長1.5一2厘米,徑粗5一8毫米,內(nèi)藏無數(shù)細小種子。
瀕危種。黑節(jié)草系附生蘭類,其藥用價值較高,歷經(jīng)長期拔采,種源已臨枯竭。又因森林遭受破壞,生境惡化,植株大量消失,而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生活在海拔下限(米) 600與海拔上限(米)2500之間。主要生長在中亞熱帶南部,分布區(qū)年平均溫16—20℃,最冷月平均溫5—10℃,冬有霜雪,極端最低溫可達零下2.4—6.1℃,年降水量1000---1900毫米;南盤江一帶雨量偏少,為半干燥區(qū),但旱季仍多霧露,濕度也較高,年平均相對濕度約80---8 5%。黑節(jié)草系附生蘭類,局限于山地濕潤而又郁閉的原生性闊葉林中,以較發(fā)達的氣根著生于滿布苔蘚的樹干上或巖石上,生長地有經(jīng)過林冠過濾的散射光以及間或從間隙透入的短暫的直射光斑,為耐陰性強的陰生植物。一旦森林遭受破壞,便隨著生境的惡化而消亡。分蘗力較強,常叢狀生長,具有無性繁殖的性能。三年生可開花,一般花期3--4月,果熟期9—10月。往往開花多而座果率低,種子發(fā)芽率不高,影響天然下種更新,限制了種群數(shù)量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