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間隔年 - 概述
間隔年(Gap Year)是西方社會通過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變遷總結出來的概念,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yè)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間,學生在離開自己國家旅行,通常也適當做一些與自己專業(yè)相關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志愿者工作,他們相信,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學習生存技能,增進學生的自我了解,從而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以一種“間隔”當前社會生活的方式,達到更好地融入當前社會的目的。
間隔年 - 起源
間隔年(the gap year)提到gap year的起源,就一定得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嬉皮士浪潮說起。當時不約而同前往印度的英國嬉皮士們正是最初意義上的gap year實踐者。六十年代的西方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震蕩。反越戰(zhàn)示威、美國總統肯尼迪遭暗殺、反種族運動、倫敦的前衛(wèi)時裝風潮…各種新思潮和新事物的沖擊促成了the swinging sixties的產生。在這股風潮下,活躍于四、五十時代的“垮掉的一代”開始演變?yōu)楦踊钴S的反主流文化群體――嬉皮士。他們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表達對越戰(zhàn)和民族主義的反對,提倡非傳統的宗教文化,批評西方國家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典型的嬉皮士之旅一般是從西歐出發(fā),以最便宜的旅行方式穿過歐亞大陸到達亞洲的印度或斯里蘭卡。如今鼎鼎大名的背包族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的創(chuàng)始人Tony Wheeler夫婦就是在這樣的旅行之后寫出了第一本書《便宜走亞洲》。 嬉皮士之旅自有其精神上的驅動力,一般是“認識自我”,“尋找精神家園”或是“與他人交流”。
間隔年 - 主要形式
1、做義工(志愿者)
前往發(fā)展中國家,如印度,尼泊爾等地進行關于教育,醫(yī)療,環(huán)保等方面的志愿工作。
2、打工賺錢或者換食宿
如去國外進行working holiday,wwoof,青年旅舍義工等。有些學生把時間用在旅行上,有些則用在工作上。而更多的則把兩者結合到了國外工作假期當中。間隔年當中的學生(也稱間隔年旅行者)有一個普遍的選擇,那就是參加國際志愿服務。例如受2004年印度洋海嘯的影響,大量的志愿者就以幫助南亞人民的方式走上了他們的間隔年之路。
許多學生也以海外工作賺錢的形式度過間隔年。通常參與的是與飲食、住宿有關的行業(yè)。另一個正在興起的趨勢是投身于全球教育,包括語言教學,居住在當地人家,文化傳播,社區(qū)服務和獨立學習。這些實踐存在于像印度、中國、摩洛哥、巴西這樣的國家。
間隔年 - 歷史發(fā)展
60年代:起源
二戰(zhàn)后的十年中,各國政府開始提倡青年的旅行和文化交流,從而有效地增進全人類間的共識,以防止世界性大戰(zhàn)的再次發(fā)生。這就是“間隔年”概念的起源。 不過,第一個真正的“間隔年”始于60年代的英國。當時,嬰兒潮一代正經歷他們“搖擺的60年代”。他們前去印度完成了他們臭名遠揚的的嬉皮士之旅,就此開辟了“獨立旅游的市場”。1967年,尼古拉斯?麥克萊恩-布里斯托成立了,“事業(yè)信托”(Project Trust),一個教育信托基金,并把他的頭三個學生送到了亞的斯亞貝巴(埃塞俄比亞首都——譯注),開發(fā)了間隔年志愿者的就業(yè)市場。自此,間隔年市場的兩個基本要素業(yè)已成形,即獨立旅行和志愿者就業(yè)(更晚的說法是“公益旅行”)。到了80年代,隨著工作簽證(也叫做“工作假期簽證”)的出現,工作旅行(或者說“工作兼旅行”)成了間隔年的第三個要素。
70年代:開拓與發(fā)展
70年代,對新生的“獨立旅行”的呼吁仍在繼續(xù)。于是,獨立旅行市場的開拓者們建立起了他們的事業(yè)。1973年,居住在倫敦、人稱“螺絲釘”的澳大利亞人格雷厄姆?特納駕駛一輛雙層公共汽車,和他的第一個客戶用了三個星期的時間來到了加德滿都(尼泊爾首都——譯注)。由他建立的頂層(Top Deck)旅行公司至今猶在。同年,年輕的英國人托尼?惠勒長途跋涉來到了亞洲。對旅行基本知識的渴望激勵他寫下了《窮游亞洲》(Across Asia on the Cheap)一書,這就是后來世界上最大的旅行指南出版社Lonely Planet所出的第一本書。在旅行公司和自助游指南的共同作用下,獨立旅行的市場終于誕生了。1979年,另一名澳大利亞人迪克?波特成開辦了STA旅行公司,為這一事業(yè)的建立畫上了圓滿的一筆。這是一家專為學生和青年(26歲以下)服務的商業(yè)旅行機構。后來,它的分支遍布世界,波特也就發(fā)展出了全球性的學生旅游業(yè)。原先的“學生澳洲行”(Student Travel Australia)也更名為“學生旅行社”(Student Travel Association)?,F在,它直接被簡稱為“STA旅行”。
“間隔年”一詞在什么地方首次出現已經不得而知,但它必定與1973年GAP活動項目的成立有關。該項目現在被稱作全球緯度志愿者(Lattitude Global Volunteers),是一個幫助在中學和大學之間度過間隔年的志愿者安排就業(yè)的英國組織。沿著尼古拉斯?麥克萊恩-布里斯托用他的事業(yè)信托開辟的道路,GAP活動項目把間隔年推向了中學學生。一年之后,也就是1978年,威爾士王子和約翰?巴拉什弗-斯內爾上校開始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間隔年旅行——德雷克行動。在這項行動中,他們沿著弗蘭西斯?德雷克爵士當年的足跡游歷了全球,為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羅利國際(Raleigh International)打下了基礎。1984年,羅利行動(Operation Raleigh)成立,1992年它重新命名為羅利國際。而此時,間隔年已成為了英國私立學校中少數有錢人進大學前的一個普遍選擇。
80年代:穩(wěn)步前進
80年代的英國,嬰兒潮一代也已經有了他們的孩子。他們減少了旅行,而下一代則沉迷于金錢、事業(yè)和創(chuàng)造財富。住房市場的危機意味著家長能供給孩子旅行的經費減少了。但隨著STA旅行在世界各地成立分支,英國和全球的間隔年事業(yè)還是在穩(wěn)步地前進著。更多生意也隨之展開 (如Usit Campus和Usit World)。新一代的間隔年旅行者在全球各地成長著,這為90年代間隔年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90年代:繁榮時期
嬰兒潮一代的孩子們也即將成年(他們的父母鼓勵他們像自己年輕時一樣旅行)。與此同時,英國的經濟也從蕭條中走了出來。嶄新的,令人興奮、眼花的媒體頻道把間隔年產品推向了市場。于是,大學前、大學期間,以及大學之后的間隔年旅行和間隔年志愿服務在英國蓬勃發(fā)展。需求增長,機票降價,間隔年已經被確立為一種“過渡的儀式”。在澳大利亞,青年到英國生活和工作的浪潮,第一次正式地出現了。
2000年之后:互聯網上的發(fā)展,全球性的增長,年齡段的自然分布。2005年7月,敏特間隔年報告稱,英國在海外的市場利潤可達22億英鎊,而全球市場的數字則達到了50億英鎊。這是新千年增長最快的旅游板塊。預測到2010年,從全球間隔年市場將可獲利110億英鎊。在這個市場當中,年齡段分布如下:18-24歲,進大學前、大學就讀期間和剛從大學畢業(yè)的群體,25-35歲,工作休假的群體,以及55-65歲,退休或即將退休的群體?;旧险f,間隔年已成為了人生轉折時期一種選擇。這對高等教育入學、全球旅行市場和企業(yè)員工駐留情況的影響都是驚人的。
在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各年齡段的間隔年活動都在加速發(fā)展。在美國,隨著持護照人數的增加,間隔年事業(yè)估計在未來幾年也將迎來繁榮。
間隔年 - 在各國的情況
澳大利亞
目前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有共有19個互惠的工作假期項目,這些國家包括比利時、加拿大、中國(香港、臺灣)、塞浦路斯、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意大利、日本、韓國、馬耳他、荷蘭、挪威、瑞典和英國。
對工作假期簽證最常見的要求條件是:年齡18-30歲,有存款證明,持有效護照。條件還包括能夠證明度假僅為個人事業(yè)。澳大利亞國防部還運營一項間隔年項目,應征者最多只需服役一年。英國和加拿大仍然是澳大利亞每年造訪人數最多的兩個目的地,2003-2004年總共發(fā)出的工作假期的簽證中,英國35061份,加拿大6517份。
丹麥
近年來,政府嘗試限制間隔年學生的數量。他們需要學生盡快參與工作,并且有意保護獨特的丹麥文化。完成學業(yè)過慢,或是長期出國旅游、工作的學生將會受到懲罰。這樣,實現間隔年的可能性就減少了。2006年,間隔年學生數量已經宣布減少。2009年4月,政府又頒布了一項新的法律,規(guī)定向從間隔年中退出的學生提供一項津貼。
以色列
在以色列,間隔年基本上是用于旅行。3年的義務兵役要之后,人們通常做一次旅行。對于大多數以色列人來說,退役后的頭兩個月是用來工作和積攢旅行費用的。為了盡可能地少工作,多旅行,以色列人常常選擇去生活成本較低的遠東、印度或者印度支那旅游。還有一些人則在高中畢業(yè)之后、服兵役之前完成間隔年旅行。
工作假期也是一個常見的選擇,尤其是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fā)達國家。有些當過步兵的在世界各地擔任武器指揮員或安全人員。這是也工作假期的一種類型。 猶太人聚集地(尤其是美國和英國)的夏令營趨向于雇傭以色列員工。因為他們希望通過互動來加強野營者與以色列人的之間聯系。這通常是由猶太人的機構安排的。此外,美國的猶太青年常常到以色列的猶太高等學?;騇idrasha(一學期)學習猶太文化傳統。
荷蘭
間隔年最常見的形式就是在另一個國家完成工作假期旅行,如果支付得起,最好是去另一個大洲。由于荷蘭高中對英語的要求很高,澳大利亞和其他英語國家是最受歡迎的去處。不過西班牙語國家的文化/語言學習項目也在逐漸受到歡迎,有一些項目還費用全包。大多數人只離開荷蘭半年,而在另外半年中工作以支付行程。隨著荷蘭第一家注冊的間隔年公司——極限間隔年(Xtreme Gap Year),間隔年在荷蘭受歡迎程度的增長可見一斑。
英國
英國的公民可以借助歐盟以及海外多國互惠協議的優(yōu)勢來完成一次較長期的活動。由于文化的相似性和英聯邦的紐帶,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都是風靡的去處。 通過2004年在南非的志愿活動,哈里王子讓非洲成為了一個流行的間隔年目的地。其他可行的選擇還包括在加拿大滑雪場地、美國野營地和澳大利亞內陸地區(qū)工作。 在英國有許多間隔年項目提供者。他們給各個年齡段的人提供機會。它們的名字通常會列于間隔年指導網站上。
著名的間隔年企業(yè)包括以科爾島為基地的事業(yè)信托,以布賴頓為基地的Shumba Experience,以利茲為基地的思考和平(Think Pacific),以雷丁為基地的緯度(Lattitude)和以霍夫為基地的海外探索(Quest Overseas)。
美國
在美國,大學以前的間隔年行為仍然十分罕見。這部分地是由于美國高等教育價格昂貴,使得許多美國學生無法再支付起間隔年一年的費用。2008年,65.6%以上的本科學生依靠貸款才得以完成學業(yè),平均債務大約為23186美元(不包括父母貸款,但包括斯塔福德貸款,珀金斯貸款,州、學院和私人貸款)。在研究生當中,56.4%以上的人也依靠貸款,債務平均值達40279美元。
一些機構向美國青年提供有計劃的間隔年項目,比如Dynamy,它在馬薩諸塞州的伍斯特和加利福尼亞州的圣羅莎都設有基地。其他的間隔年形式包括“城市年”,地點位于全美各城市的中心區(qū)域。也有的公司也提供文化傳播和社區(qū)服務的全球旅行項目,包括學期項目、社區(qū)生活和特殊地區(qū)的教學。一些公司提供有計劃的服務學習間隔年項目,把社區(qū)服務和跨文化學習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