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足鼯鼠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拼音: máo zú wú shǔ

    體征

    體長178-260mm,尾長102-158mm,后足長約33mm,耳長約17mm。顱長約41.3mm;顴寬約2mm;顎長約21.:mm,眶間寬約7mm,鼻骨長約11.6mm;乳突寬約19.5mm,聽泡長約9.4mm,上頰齒列長約8.2mm。

    耳后緣有缺凹,其基部前后各有l(wèi)長的毛簇,體毛密厚柔軟;頭部上面及體背面呈光澤的紅褐帶橙色,并有黑色閃光,有的呈棕褐色,也有的呈淺黃帶赤色,雜以褐斑或花白細(xì)斑墳,皮翼黑褐色,略帶赤褐色,其前端邊緣呈鮮銹褐色:尾毛蓬松,略呈左右對分狀態(tài),尾上面淡栗褐色或灰褐色。體腹面一般為淡赤褐色或淺黃色或談棕黃色,有時白色。前后足呈褐色或黃褐色,足被以長毛.將每一個爪部分遮蓋起來。

    顱骨略為狹窄,其寬約為長的60.5%,鼻骨長明顯超過眶間寬,其后端中間尖突,略超出出前頗骨后端??艉笸徊话l(fā)達(dá),短而尖細(xì),其前方無凹刻。腦顱甚力拱?。弘窆呛缶壷虚g有尖突:頰齒齒冠低,第一上臼齒前專的1個前臼齒齒冠不超過第一上臼齒的齒冠面積。

    分布

    棲息于原始林中。

    分布于廣東.海南.云南和臺灣等地。國外分布在錫金.阿薩姆、緬甸和印度支那。

        亞種

    本種已記我的有5個亞種。我國已知的有2-個亞種:

    1. 指名亞種

    體背面紅褐色,體腹面淡赤褐色。分布在云南西南部,貴州的金沙.凱甲、榕江、凈山和廣東的瑤山等地。廣西和湖南西部也可能有分布,國外見于錫金和印度的阿薩姆。

    2. 臺灣亞種

    體背面淺黃帶紅色,雜有褐斑,體腹面淡黃色。分布在臺灣北部。

    除上述2個亞種外,分布在海菊中南部壩王嶺和尖峰嶺等山地的毛足鼯鼠,體背面棕褐色,間有花白細(xì)斑紋,體腹畫毛淡棕黃色,與指名亞種和臺灣業(yè)種毛色均有所區(qū)別,因此也可以說是另一個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