嗵鼓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拼音:tōng gǔ

    嗵鼓,指的是在架子鼓上面所配備的一種鼓。

    最早的架子鼓上是沒有嗵鼓的,只有大鼓、小軍鼓和大吊镲。后來,在發(fā)展過程中添加了兩片合一的踩镲,以及去掉響弦的小軍鼓,即嗵鼓。嗵鼓由于它沒有響弦,敲起來的聲音不像小軍鼓那樣的“嗒”或“剔”的聲音,而是“嗵”,所以稱之為嗵鼓(Tom)。在我國,由于它的形狀像水桶,所以又叫做桶鼓。

    在平常的演奏中,嗵鼓可以說是用的比較少的。甚至在某些音樂中,只有大鼓、小軍鼓的聲音,而一個嗵鼓的聲音也沒有。實(shí)際上,嗵鼓一般是在某一個點(diǎn)上,連續(xù)敲擊多個,這樣子有一種“自上而下”的效果。另外一種奏法是,將嗵鼓與小軍鼓同時(shí)敲響,可以增大鼓的音響度。相對于大鼓的低音、小軍鼓的高音來說,嗵鼓可以算是中音

    現(xiàn)在普通的架子鼓上面,一般配有兩個或者三個嗵鼓。兩個嗵鼓,是置放于大鼓上面的,屬于中音的。三個嗵鼓,則是兩個嗵鼓的基礎(chǔ)上再加上一個落地嗵鼓,其音比另外兩個嗵鼓低。但是,對于某些音樂來說,三個嗵鼓還不夠,所以有四個、六個、八個、十個甚至十個以上嗵鼓的架子鼓出現(xiàn),而且音也變多。甚至,可以利用嗵鼓來演奏旋律。

    記譜:嗵鼓記譜通常是在打擊樂譜上面加記的。大鼓在一間,小軍鼓在三間,而嗵鼓就在中間五線四間除了這兩個以外的位置,用圓形符頭,按照音高由下而上記譜。如果鼓的數(shù)量很多,則還能用音高記錄,即使用低音譜,按照自然音階記錄。

    除此之外,隨著電子樂器的發(fā)展,還出現(xiàn)了一種電子鼓。而這種鼓里面的嗵鼓,叫做電子嗵鼓(Synth Drum)。其聲音與嗵鼓相比,音調(diào)由高到低的鼓聲的音程顯得更長。而這種電子嗵鼓常被用在懷舊音樂當(dāng)中,上世紀(jì)九十年代的風(fēng)格。另外,像電視劇《西游記》的片尾曲中,也用到了這種“咚”的鼓。

    在MIDI中,打擊樂通道的嗵鼓一共六種,分別是F3、A3、D4、G4、E5、B5,而另外還有一個叫做Melodic Tom的嗵鼓音色,以及Synth Drum音色。在這音色中,不僅僅是用來當(dāng)嗵鼓用,而且還有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