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拼音:sì bō zǐ
簡介
四撥子在海淀和昌平的交界,具體位于清河小營往北800米左右,是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寬城滿族自治縣中心部。
相關(guān)傳說
因為四撥子名字由來已久,名字來歷已無法考證,只能從一些相關(guān)傳說了解其中的歷史背景。主要傳說主要有以下三種。
1、在明英宗(朱祁鎮(zhèn))正統(tǒng)十四年的時候,明英宗在其寵信的太監(jiān)、蒙古部瓦剌的內(nèi)奸王振的鼓動下,出兵五十萬御駕親征,在山西大同土木堡全軍覆沒,英宗被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在兵部尚書于謙的支持,及皇太后的授意下,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鈺繼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北京有名的工藝品景泰藍即名于此。
后來朱祁鎮(zhèn)被放回北京,發(fā)動了一場“奪門之變”,重新奪回了皇位,隨即廢景泰帝為王。病中的朱祁鈺,氣恨而亡。朱祁鈺死后,朱祁鎮(zhèn)使盡花招,假裝要將朱祁鈺葬到十三陵區(qū),背地里買通了杠房、杠夫,借口棺材太重而頻繁地更換杠夫。杠夫換了一撥又一撥,這就是北京郊區(qū)“二撥子”、“四撥子”名字的來源。最后棺材停留在路途中的一個關(guān)帝廟里,這就是今天的“回龍觀”名字的出處。
2、第二種和第一種有點類似,都是由換杠夫由來的。
皇帝是要坐轎的,從十三陵到德勝門,抬驕的共分六撥人,每到一個地方就換一撥,這就樣一撥子、二撥子、三撥子、四撥子乃至六撥子村名,自然就來了。
3、四撥子”乃是“四小組”:四撥子位于八達嶺高速路西側(cè),臨近西三旗,此地為明代巡邏護軍的值班處,“撥”相當于一個小組或小分隊的意思。
明朝永樂皇帝將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后,便在昌平沙河鎮(zhèn)附近建起了一座行宮,作為皇帝巡獵和到天壽山(十三陵)謁拜皇陵停留之用。嘉靖皇帝在位時,給該宮御賜“鞏華城”。為了保證他出行的絕對安全,還在鞏華城設(shè)立一個專門的“安全保衛(wèi)機構(gòu)”——“鞏華城汛地”,并在“汛”下面設(shè)立“撥”,也就是在皇城到鞏華城沿線設(shè)立眾多的巡邏護軍的哨所,以防不測。御旨頒下不久,就開始從“鞏華城”由北往南一線設(shè)立了頭撥、二撥、三撥、四撥、五撥等。每個“撥”駐有十余名明軍,并設(shè)有烽火臺和火炮,其火炮除有殺傷功能外,還有報警作用。“四撥”是眾撥中最大的一個,傳說明末李自成領(lǐng)導的起義大軍向北京包圍過來時,眾巡邏護軍便嚇得四下而逃,于是起義大軍在此駐扎。一天李自成登上“四撥”的烽火臺上指著皇城的方向罵道:“崇禎老賊,大明的天下就要屬于我們了,看你還能活幾天?”接著與部下商議攻打北京城的戰(zhàn)術(shù),第二天就去攻城了。從此“四撥”里再也沒了巡邏護軍,只留下一個地名,并逐漸形成了一個村子。時間長了,人們就把“四撥”叫成了“四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