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流言效應 -簡介
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流言對個人心理與行為造成的消極影響現(xiàn)象,稱之為流言效應。
這種效應的影響很大,《戰(zhàn)國策》中的一則故事很能說明它。有一個和曾參同姓名者殺了人,有人去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曾母不信;過會兒,又有人去給她講曾參殺人,曾母還是不信;第三次來人講曾參殺人,曾母卻相信了。這則故事表明,由于聽到屢次相同的來自不同人的訊息,往往聽者會信以為真。G·奧爾波特等人對此也作過實驗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口頭傳播流言后,其內(nèi)容會發(fā)生明顯的歪曲。一般來說,流言呈S型傳播,先是緩慢傳播,后來不斷加快,當達到高潮時(多數(shù)人皆知時)又變得緩慢起來。
影響
一是與人們有重要關系的事上會產(chǎn)生流言效應。據(jù)G·奧爾波特研究,在下列三種情況下最易產(chǎn)生流言及其效應。(1)在缺乏可靠信息時。人們在弄不清事實真相時,容易去傳播流言,以顯示自己比人家能干。(2)在不安與憂慮時。人們心理普遍不踏實時,最易風吹草動,在“非典”期間,流言傳播最快、最盛,以致米醋、板藍根成倍成倍地漲價,漲得令人難以置信。(3)在社會處于危機狀態(tài)時。由于人們的恐怖感與緊張感,對一些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極易成為流言加以傳播,如地震、災荒、疾病流行等。
二是與社會重心人物有關。社會上的一些名流、歌星、模特等極易被緋聞所纏繞,流言也會被傳播開來,使得他們心里難受、行為難堪。這里所講的名流、名人、歌星等是相對而言的,只要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這種有重心地位的人都有可能被流言所影響。這主要是人們?yōu)榱瞬栾埡蟮南?,以便消磨時間;也有的是這些名流們自己為了迅速擴大知名度而有意編造的謠言,爾后被變成流言,從而傷害了自己的尊嚴;也有的是長舌婦惹事生非的,從而變?yōu)榱餮詡鞑?,傷及無辜。
三是流言主要是認知偏差造成的。它與謠言還有些本質(zhì)不同。謠言是惡意捏造、散布的假消息,而流言盡管也是假消息,但它只是一種以訛傳訛的毫無根據(jù)的相互傳播的假信息,它不是故意的,無直接攻擊目標,只是在這種不負責任的傳播過程中傷害了無辜。但在傳播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受到了對流言內(nèi)容的是否感興趣、記憶是否好、語言表達能力是否強、個性是否具有夸張等特點的影響。如果對流言感興趣、有好奇心、記憶力又差、語言表達能力也差,而且對感興趣的流言內(nèi)容又好夸張,那么,流言必然是傳播快、傳得離奇、荒誕,直到最后面目全非。
學校需加以重視
首先,學校教師自己不要參與流言傳播,同時還要教育學生不要傳播流言。減少流言就可以減少流言效應。讓流言在學校中無藏身之地。
其次,學校教師要拒絕緋聞,不要成為緋聞中的人物。因為,學校教師與異性之間的接觸總會有一些,也會得罪一些人,如果稍不注意,稍為與異性親近一點,就會被認為有微妙關系,就會被渲染成男女緋聞。因此,一定要小心提防,謹守規(guī)范。如已被流言所困者,最好抱著“清者自清”的態(tài)度,走自己所應走之路,不被流言所左右,否則,一味解釋只會助長流言傳播者的獵奇樂趣,流言效應的消極作用就會更大。
第三,學校教師要正確對待長舌婦式的人。流言多數(shù)是長舌婦式的人傳播的。這種人喜歡把話傳來傳去,不會對傳來的話作出客觀判斷,也不會去思考把話傳來傳去有什么危害,而只知道一個勁地傳遞,有時甚至還添油加醋,夸大事實,以致越傳越離奇。對這號人如果能避免接觸的,盡量避免。如無法避免的,也要表明態(tài)度,甚至批評教育。即使不在流言傳播時,與這號人也要少交往,決不主動交往,交往時也要保持冷靜,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要坦蕩、正直,對他人的流言不聽、不信、不傳,對自己的流言反應要冷淡,無須作答與評價。但也要防止“沉默就是事實”的錯誤判斷。如果流言過甚時,必要時還須作出反抗。古言云: “千人所指,不病而死”。流言可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