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吳哥窟 -簡介

    吳哥窟(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位于柬埔寨西北部。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筑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法國攝影師艾米爾·基瑟爾是世界上最早拍攝吳哥窟照片的攝影師,1866年他發(fā)表的吳哥窟照片使人們可以目睹吳哥窟的雄偉風采。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志,展現(xiàn)在柬埔寨國旗上。

    吳哥窟 - 歷史

    吳哥窟全貌

    802年的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guī)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并花了大約35年建造。

    12世紀中葉,真臘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吳哥。蘇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濕奴,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Divakara)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國廟,供奉毗濕奴,名之為“毗濕奴神殿”。吳哥窟在十四世紀中葉成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紀時真臘國王阇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為國教。十五世紀初葉暹羅入侵吳哥之后,因暹羅人信奉上座部小乘佛教,吳哥寺變?yōu)樯献糠鹚?。此后吳哥寺一直是上座部小乘佛寺,延續(xù)至今。1431年,暹羅破真臘國都吳哥,真臘遷都金邊,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森林逐漸覆蓋漫無人煙的吳哥。后來有些高棉人獵戶進入森林打獵,無意中發(fā)現(xiàn)宏偉的廟宇,也有一些當?shù)氐姆鸾掏皆趶R旁邊搭蓋屋寮居住,以便到廟宇中朝拜,但吳哥遺跡多不為世人所知。16世紀,此寺被稱為“Angkor Wat”;“Angkor”,來自nagara,Wat是高棉語中的“寺廟”,“Angkor Wat”即“寺廟都城”。

    吳哥窟 - 發(fā)現(xiàn)

    亨利·穆奧畫像

    1586年,方濟各會修士和旅行家安東尼奧·達·馬格達連那游歷吳哥,并向葡萄牙歷史學家蒂歐格·都·科托報告其游歷吳哥的見聞:“城為方形,有四門有護城河環(huán)繞……建筑之獨特無以倫比,其超絕非凡,筆墨難以形容”。但達·馬格達連那的報告,被世人目為天外奇談,一笑置之。

    1857年,駐馬德望的法國傳教士夏爾·艾米爾·布意孚神父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記,安南與柬埔寨》,報告吳哥狀況,但未引人注意。

    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為尋找熱帶動物,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fā)現(xiàn)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跡,并著書《暹羅柬埔寨老撾諸王國旅行記》,大肆渲染。他說“此地廟宇之宏偉,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走出森森吳哥廟宇,重返人間,剎那間猶如從燦爛的文明墮入蠻荒?!保@才使世人對吳哥刮目相看。

    法國攝影師艾米爾·基瑟爾是世界上最早拍攝吳哥窟照片的攝影師。1866年他發(fā)表的吳哥窟照片使人們可以目睹吳哥窟的雄偉風采。

    吳哥窟 - 修復

    1866年法國攝影師艾米爾·基瑟爾拍攝的吳哥窟照片

    1907年,暹羅將暹粒、馬德望等省份歸還柬埔寨。1908年起,法國遠東學院開始對包括吳哥窟在內的大批吳哥古跡進行為期數(shù)十年的精心細致的修復工程。吳哥窟的190米寬的護城河,如一道屏障,阻擋森林的圍困,因此吳哥窟比其他吳哥古跡,保存得最完整。但仍然雜樹叢生,有些樹根深植入部分建筑物的紅壤磚縫隙,逐漸將縫隙擴大,最后將紅壤磚推落,使建筑物坍塌。修復工程包括幾個方面的工作:清除雜草、樹林、積土、白蟻,穩(wěn)定地基,支撐搖搖欲墜的建筑物,然后運用考古學家在希臘雅典和印尼爪哇等地古跡重建工作中發(fā)展起來的分析重建術,運用在吳哥古跡的重建上。清理吳哥窟的工程在1911年完成。

    吳哥窟空中鳥瞰

    20世紀30年代,開始用分析重建術復原吳哥窟。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須用遺址的原來材料,按原來的古代的建造方法復原遺址,只有在原物無存的情況下才允許適當使用代替物。這項工作到了60年代曾因柬埔寨政局動蕩而停頓,于1990年代重新展開。

    吳哥窟的整體布局,從空中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圍繞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郁郁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墻環(huán)繞。綠洲正中的建筑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

    吳哥窟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墻西大門。過西大門,又一條較長的道路,穿過翠綠的草地,直達寺廟的西大門。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游游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回廊環(huán)繞,乃是吳哥窟建筑的特色。

    吳哥窟 - 外廓

    吳哥窟護城河

    吳哥窟的護城河呈長方形如口字,東西方向長1500米,南北方向長1350米,全長5700米;河面寬190米。護城河外岸有砂巖矮圍欄圍繞。護城河上正西、正東各有一堤通吳哥窟西門、東門;東堤是一道土堤,西堤長200米,寬12米,上鋪砂巖版,古時西堤是裹金的。

    護城河內岸留開一道30米寬的空地,圍繞吳哥寺的紅土石長方圍墻。圍墻東西方向長1025米,南北方向闊802米,高4.5米。圍墻正面中段是230米長的柱廊,中間樹立三座塔門。正中的一座塔門,是吳哥窟的山門,它和左右兩塔門有二重檐雙排石柱畫廊連通。

    吳哥窟畫廊女神浮雕

    畫廊外側(西側)石柱頂部的天花板,裝飾著蓮花和玫瑰花圖案。各塔門都有縱通道、橫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縱通道以出入寺院,橫通道以游覽畫廊。此三座塔門的縱通道特別寬闊,可容大象通過,又名象門。三座塔門的頂部塔冠,雖已殘缺不全,但正中的一座,恰好比左右兩座高些,仍然像一個山字形,多少保留著原來比例,和吳哥窟頂層正面看的三座寶塔相呼應。圍墻的其他三面的塔門,較小和簡單,而且只有小徑可通,很少人去。

    南塔門之下供奉一尊毗濕奴雕像。蘇耶跋摩二世在位時,這尊毗濕奴像原本是供奉在吳哥寺頂層神庵內,在吳哥寺改宗佛教后,由頂層神庵請來此地守護。畫廊內側(東側)是石壁,間以葫蘆欞窗。畫廊壁朝西的一面飾以舞女浮雕;畫廊壁朝東的一面,裝飾著跳舞或騎獸武士和飛天女神。門南的一尊飛天女神浮雕,是寺廟內獨一無二露齒微笑的飛天女神。

    由圍墻包圍的寺廟大廣場,占地面積82公頃。除去位居中央的寺廟,這一片廣場是古代城市和王宮的遺址,王宮遺址在寺北。如今古城和古王宮都蕩然無存,滿地被森林覆蓋,只遺留下一些街道的輪廓。由寺廟圍墻西塔門通寺廟西山門的大路,寬9.5米,長約350米,高出地面1.5米,路面用砂巖石片鋪砌;石路左右兩邊排列著七頭眼鏡蛇保護神。路南、北各有一座名為藏經閣的建筑物,其每個基點上都有出入口。往東,路北,在藏經閣和寺廟之間,有一片荷塘,綻放各色荷花;路南對稱位置的水塘,則是清水一泓。路段盡頭是一條通吳哥寺廟山門的十字陽臺,稱為王臺。王臺左右有獅子守護。水塘和王臺都是后人添加的。

    吳哥窟 - 中心建筑

    吳哥窟紅土石磚

    十字王臺盡頭是吳哥寺的中心建筑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個以長方形回廊為周邊的須彌座,依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棧而成的三個圍囿,中心矗立五座蓮花圣塔為頂點,象征須彌山。美國學者艾麗娜·曼妮卡解釋這三層回廊各代表國王、婆羅門和月亮、毗濕奴。各回廊的每個基點上建立廊門,上中兩層的回廊,四隅設置塔門,每層塔門的四座寶塔,中央寶塔形成五點梅花圖案。由于寺廟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層須彌座的位置,并非在下一層須彌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后偏東,為西邊畫廊留出更多空間;因為同樣原故,西邊的臺階不如東邊臺階陡峭。

    建筑材料

    吳哥窟基本上是壘石建筑。古時真臘只有祭祀建筑用石建造,王宮則是木結構,鑲嵌金窗,宮殿頂部覆以鉛瓦和土瓦。民居則是覆蓋茅草的竹編的房屋;宮殿和民居現(xiàn)已無存。吳哥窟的是壘方式主要是長方石塊層層堆壘,偶有工字形咬合,絕大多數(shù)場合不用粘合劑。吳哥窟使用木材的地方很少,在游廊頂鋪有時設木天花板。高棉的建筑師在12世紀已比以前更加熟練而自信地運用砂巖代替磚或紅土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吳哥窟的大部分建材是砂巖方磚,紅土則用于外墻和隱閉的結構。

    吳哥窟的中軸對稱

    柬埔寨的沙巖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粉紅色的砂巖,質地堅硬,另一種是灰色砂巖,質地柔軟,容易風化剝落,也容易被植物根分裂。這種灰砂巖的表面難保持光滑平整,雕刻的輪廓容易因歲月而模糊不清。吳哥窟的砂巖磚以灰砂巖磚為主。在離吳哥窟40公里的荔枝山找到古代采石場地遺跡,古時依靠水運,人力和大象運送到吳哥窟工地。吳哥窟建筑物的石塊上,常見有直徑為幾厘米的圓孔,可能是古時建筑工人搭棚架運送砂巖石塊用的,完工后這些圓孔被石拴或石灰封閉。

    吳哥窟中常用的另一種建材是紅土石。紅土石是巖石經過熱帶炎熱氣候長時間風化,以致巖石中的可溶性礦物質流失,殘留不溶于水的氧化鐵和石英等礦物質而形成的多孔紅棕色巖石。中南半島的地表含豐富的紅土石,容易從地層中開采。開采出來的紅土石可切割成磚狀,置空氣中逐漸硬化。在吳哥窟中,紅土石常用作臺基的護墻,或用于鋪地、造堤和圍墻。

    黏土燒制的粉紅色長方磚大小不等,多用來鋪路,造墻。古真臘用瓦按嚴格的等級制度:王宮用錫瓦和琉璃瓦,廟宇用土瓦,官吏之家只有寢室用瓦“百姓之家,只用草蓋,瓦片不敢上屋”。吳哥窟是寺廟,長廊頂部鋪土瓦。建筑藝術

    吳哥窟布局十分均稱,富有節(jié)奏。吳哥窟建筑群,有兩種形式的對稱,鏡像對稱和旋轉對稱。從護城河、外郭圍墻到中心建筑群,以橫貫東西方向的中軸線為中心,呈現(xiàn)準確的鏡像對稱:甚至廣場大道中軸線上南北兩個藏經閣、兩個水池,也對稱的分布在兩邊。從廣場大道望吳哥寺見正中一高塔,兩座較小的塔在左右對稱地陪襯著,構成一個山字形。寺廟頂層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軸對稱之外,有更嚴謹?shù)膬煞N旋轉對稱:從東、西、南、北四方,呈現(xiàn)相同的山字形構圖,成90度旋轉對稱。還有第二組90度旋轉對稱:從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四個對角方向看,也是一樣的山字形構圖。五座寶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對稱效果,四面八方地重復展示同一造型主題。

    吳哥窟第三層臺基、回廊與塔門

    臺基結構,源自希臘,傳入印度,從印度傳入真臘后,演變成為吳哥窟建筑重要特色之一??赡苁且驗榧砥艺T馐苊墓託餅E之災,時至今日許多民居任搭在高架上以避洪水,吳哥許多古跡都有臺基。十世紀初的巴肯寺有五層臺基,十世紀中葉的空中宮殿有四層臺基。吳哥的臺基起初可能是避洪水,到后來臺基發(fā)展成為吳哥建筑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河水不到的高層建筑,如吳哥窟第二三層的內院小藏經閣,也都有了臺基。

    吳哥窟的長廊多種多樣,有的有石柱,凡有石柱的長廊或是一邊兩排石柱,或兩邊各兩排石柱,沒有一邊一排或兩邊各一排的格式。因為吳哥窟的長廊的拱頂較高,頂拱結構,不是由徑向楔形磚鑲砌而成的真拱,而是由兩段墻壁上方的石磚逐級水平內錯,最終在中線合攏,再放上蓋頂石而成的疊澀拱。這類疊澀拱頂跨度較小,如果只有單排石柱,單靠一道又高又窄的拱頂,難起防雨作用,因此必需加筑偏廊,增加半個拱頂,加寬拱頂?shù)目倢挾?,以起防雨的效果。因此在同一邊的兩排石柱,一排支撐主拱頂,一排支撐偏廊拱頂。吳哥窟凡有雙柱的長廊必有單邊偏廊,只有一邊看去是重檐;凡有四排石柱的長廊,即每邊各兩排石柱,則兩邊各有偏廊;從任何一邊看去都是重檐。長廊有兩排石柱的一邊是敞開的,另一邊是石墻壁。吳哥窟長廊的墻壁,有的是整片雕墻,中間不留窗子,有的開著明窗,可以外望,有的開著裝飾性的直葫蘆欞假窗;明窗之間或假窗之間的墻壁,裝飾著頭戴金冠,足帶金鐲的女神的浮雕。回廊的出入通道,相當考究,有兩種形式:有塔的塔門和沒有塔的廊門。廊門像個亭子間,在與游廊成直角的方向,向外延伸兩三進,每進的亭子有拱頂,有二三對方柱,每進的頂上有雕刻精細的門楣和三角墻。長廊的布局有一字廊、回廊和十字游廊三種形式;十字游廊通常和回廊組成田字廊。

    吳哥窟的上圓下方的密檐石塔,上層實心,疊澀拱頂,下層和長廊有機地結合成為塔門,塔內設立神盦。圓形寶塔的輪廓,呈拋物線形,圍著八九層美觀的蓮花檐。吳哥的石塔經歷了幾個發(fā)展階段,9世紀初,吳哥的塔是一座座獨立的密檐式塔,10世紀出現(xiàn)了排列在平臺上的塔群,如豆蔻寺(921年)、東梅奔(951年)的雙子塔,而空中宮殿的中心塔則矗立在有回廊的祭壇之上,11世紀初的茶膠寺(1001年)是典型古印度式金剛寶座塔,有五座寶塔在三階寶座之上。塔布蘢寺(1191年)的寶塔和長廊結合成為塔門長廊,這里可見吳哥窟外郭長廊原型。吳哥窟之所以被稱為高棉建筑藝術登峰造極之作,正因為它有機地融合了前期建筑藝術中的寶塔、長廊、回廊、祭壇等要素:寶塔和回廊融合成為塔門回廊,塔門回廊又和祭壇融合為一體,堆棧成為有多層塔門回廊的祭壇。

    吳哥窟 - 古跡保護

    哥窟第二層回廊的女神浮雕和葫蘆欞假窗

    1992年,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同時也將它列入瀕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又號召世界各國為保護吳哥古跡出力,鼓勵柬埔寨政府保護現(xiàn)場。自1993年開始,世界各國對吳哥窟的保護工作重新展開。德國“飛天女”保護工程(gacp)正致力于保護吳哥窟的飛天女和其他浮雕裝飾免遭損壞。該組織的調查發(fā)現(xiàn),約有20%的神像條件極差,主要是因為巖石的自然侵蝕和風化,但一部分也因先前保護不當。修理工作還包括修理結構倒塌、防止進一步倒塌等其他項目;例如自2002年以來,上層圍廊的西外墻,一直用棚架支撐。與此同時,2005年日本的維修隊完成了周邊廊內北藏經閣的恢復工作。

    今日吳哥窟已成為旅游勝地,參觀人數(shù)數(shù)字雖未曾公布,但根據(jù)柬埔寨旅游局資料,2004年柬埔寨全國迎來超過100萬人次的國外游客,其中57%計劃到吳哥寺里參觀。到目前為止,除了一些涂鴉之外,游客的涌入造成的損害較小。寺內的大型浮雕業(yè)已用繩欄保護,而地面則加蓋木板保護。雖然大部分維修保養(yǎng)工作是由外國政府贊助的隊伍進行,而不是由柬埔寨當局進行,但旅游業(yè)還是為維修工作提供一些額外資金,全吳哥境的門票收入中,約有28%用于吳哥寺。

    經過世界各國古跡維修專家們的努力,包括中國文物局派往柬埔寨的古跡維修隊,經過十年努力,將原是一片廢墟的周薩神廟修復完畢,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在2004年7月4日決定,將吳哥古跡從瀕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除名。吳哥古跡包括吳哥窟的維修工程仍然繼續(xù)。

    吳哥窟 - 交通

    吳哥窟位于柬埔寨暹粒市(Siem Reap)北約5.5公里,即北緯13°24′45〞,東經103°52′0〞。暹?!獏歉鐕H機場(代號:REP)有航班直達曼谷、新加坡、吉隆玻、胡志明市、臺北(已于2008年5月因為吳哥航空倒閉而停飛)等地。也可搭航班到柬埔寨首都金邊,然后由陸路搭長途汽車或由水路搭快艇到暹粒市。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離暹粒市中心最近的古跡。在吳哥窟北2公里是吳哥王朝的最后國都大吳哥;巴云寺、空中宮殿、巴肯寺和巴普昂寺都在此城中。吳哥窟西北3公里有巴肯寺,東北4公里有豆蔻寺、茶膠寺等古跡。

    吳哥窟 - 郵票

    法屬印度支那 普通郵票 1931年-1941年發(fā)行(高棉的微笑)

    柬埔寨1966年2月1日發(fā)行《吳哥古跡》(無齒)5-1 波列昂通寺

    柬埔寨 1967年發(fā)行 《吳哥窟-女王宮建成1000年》(1966年票加蓋)

    柬埔寨1966年2月1日發(fā)行《吳哥古跡》(無齒)5-2 巴肯寺

    柬埔寨1966年2月1日發(fā)行《吳哥古跡》(無齒)5-4 吳哥窟

    柬埔寨1966年2月1日發(fā)行《吳哥古跡》(無齒)5-2 女王宮

    柬埔寨1966年2月1日發(fā)行《吳哥古跡》(無齒)5-5 巴戎寺

    柬埔寨 1967年發(fā)行《國際旅游年》(吳哥窟郵票加蓋)

    吳哥窟 - 旅游提示

    參觀古跡的入票可分一天、三天及七天三種,票價分別為美元20、40及60元。持此入門票者可參觀古跡林里主要的建筑如吳哥窟、吳哥通、達布容、斑蒂瑟列、布垃坎、斑蒂哥代等。古跡林的開放時間是05:00 到19:00。

    游吳哥古跡的最佳的月份是氣候干燥涼爽的旱季,即十一月到二月之間。六月到 十月的雨季里,柬埔寨境內的湖泊會盛滿雨水,古跡林因此又展現(xiàn)出另一種面目。炎熱的三至五月是怕熱的游客應避免的月份。

    由于吳哥窟占地十分廣闊且沒有樹木遮蔭,怕曬者最好隨身攜帶帽子、陽傘及防曬油。除非你對火辣辣的驕陽有所偏好,不然盡量避免在正午時分到吳哥窟參觀。

    吳哥窟 - 不解之謎

    吳哥窟的日落

    吳哥窟是由—個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的東南亞民族所建,時間大概從公元802年起,那時闊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輝煌的高棉帝國,繁榮昌盛達六百年之久。 在12世紀時,吳哥建筑達到了藝術上的高潮。當時建造的吳哥廟,所有的墻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個平臺的周圍都有面向四方的長廊,連接著神殿、角塔和階梯,即使長廊的墻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話故事的浮雕。吳哥廟不僅本身規(guī)模宏大無比,廟宇的外面還有一條將近10米寬的堤路。直通廟宇的大門,堤路的兩邊也都豎立著巨大威嚴的那伽蛇神像?!阏f來,世界各國所有的廟宇都是坐西朝東,而唯獨吳哥廟大門朝西,這使后來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學家百思不解。吳哥文明的建筑之精美令人望之興嘆,然而卻在15世紀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后的幾個世紀里,吳哥地區(qū)又變成了樹木和雜草叢生的林莽與荒原,只有—座曾經輝煌的古城隱藏在其中。直到19世紀穆奧發(fā)現(xiàn)這個遺跡以前,連柬埔寨當?shù)氐木用駥Υ硕肌獰o所知。

    按說任何—個民族的文化都應有它的延續(xù)性,何況吳哥是—個曾經繁榮過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一下子就忽然中斷、忽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有人把這歸于外敵的入侵,但外敵入侵可能導致王朝的改朝換代,卻無法使—個民族的人民統(tǒng)統(tǒng)消失。據(jù)考察,在吳哥地區(qū)過去曾有一百萬人口以上居住,這個民族和這些人們到底到哪兒去了呢?這真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

    吳哥窟 - 天文臺

    有些學者認為,吳哥窟與天文學存在著神秘的聯(lián)系。吳哥窟是作為蘇耶跋摩二世的皇陵在12世紀而建。例如,在春分或秋分,觀測者站在西門前面,將會看到太陽直接在吳哥窟中央塔上面徐徐升起。在夏至日這一天,身在西側有利位置的人會看到太陽在吳哥窟附近的山上升起。研究人員在1976年刊登在《科學》雜志上的研究報告稱:“在古高棉人眼中,天文學是一門神圣的科學。”

    吳哥窟 - 面臨坍塌

    柬埔寨吳哥窟是世界名勝,每年吸引數(shù)以百萬計旅客游覽。不過,這處名勝最近卻面臨坍塌的危險。據(jù)香港《文匯報》2010年9月29日報道,由于當?shù)胤欠ǔ槿〉叵滤那闆r猖獗,威脅吳哥窟的結構穩(wěn)定,使其有坍塌之虞。

    吳哥窟鄰近暹粒市,占地402平方公里。它座落在一層沙土上,靠地下水將沙土鎖緊,支撐眾多廟宇。由于每年游覽人數(shù)近200萬人,加上暹粒市10年多來人口增長至約20萬人,飲用水供應開始變得緊張。

    暹粒的飲用水供應局每日抽取900萬公升地下水,但整個暹粒市每日用水超過5000萬公升。當?shù)卣烙嫞壳板吡S谐^6000個私人水泵和1000口水井。吳哥窟附近的酒店以及暹粒的工廠紛紛安裝深入地底的水泵,非法抽取地下水,威脅吳哥窟的結構。

    如果地下水被大量抽走,吳哥窟可能出現(xiàn)裂痕甚至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