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漂二代 - 簡介
他們的父母是農民,為謀生常年在城里漂著,他們也就順理成章來到城里,成為“漂二代”。
他們在城里的公辦學校上學,呼吸著城里并不新鮮的空氣,用城市口音替換掉了鄉(xiāng)音。他們努力地學習,努力地交友,努力地適應著城市生活,為了有朝一日能成為城里人。
現象
2010年兩會召開在即,“戶籍制度”改革再次成為廣大網民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從眾多網民的留言來看,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的“漂一族”依舊是最為關注“戶籍制度”改革的群體。
從人民網的調查來看,大部分期望獲得大城市戶籍的原因依然是戶籍和許多大城市獨有的社會資源相掛鉤。但與以往狀況不同的是,“漂一族”最大的關注點從“獲得戶籍”轉移到戶籍對“漂二代”獲得平等教育權的影響上。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學生家長留言表示,盡管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表現優(yōu)異,并且獲得北京市三好學生,但因為戶籍不在北京,依然不能在京參加高考。
由于“戶改”與“教改”并不同步,即便考生回到原籍參考,依然會處于很大的劣勢。據了解,由于近幾年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省在教材選擇、高考科目、考題擬定等方面已有較大的自主權,且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按照目前的政策,考生仍需在戶籍所在地報名參考,這就造成了眾多在大城市隨“漂父母”生活的“漂二代”,在本地無法參加高考,即便回到原籍參考,也會面臨“考的不是學的”的窘境。
對此現象,眾多考生和家長感覺十分憂心。一位署名為“流動的孩子”的網友在本網兩會專題留言時沉重地表示:轉眼兩年后我就要參加高考了,我等不起了!
網友留言
網友流動的孩子(IP:218.249.209.)說:我從小學開始就一直跟隨在北京工作的父母在北京讀書,也趕上了免費義務教育的好政策,轉眼兩年后我就要參加高考了,但是現行的戶籍學籍政策讓我沒有地方參加高考,像我這種情況的同齡孩子又何止我一個。我等不起了,全國和我一樣的孩子也等不起,期盼著新的一年里能給我們這些孩子帶來異地高考的曙光。
網友(IP:121.14.234.)說:請相關部門盡快改革戶籍制度,外地戶籍異地上學難,中考高考也要回原籍,目前教育課本版本多元化,造成孩子受到的教育模式不一樣,因教育捆綁在戶籍上,使孩子失去公平中、高考的權利。
網友清風w(IP:61.175.171.)說:我不在乎什么戶籍,我只想給我的孩子一個公平教育的機會。我的孩子從小在外面讀書回家去沒人管怎么辦,教學書不一樣對他來說就是不公平,在外面又不可以考試。這不是耽誤孩子嗎?
網友(IP:111.193.184.)說:因北京戶籍問題,我的孩子小升初乃至將來高考都有問題,因父母工作在京,使得孩子在教育問題上遭遇不平等待遇?,F在北京借讀生都打算未來出國繼續(xù)圓大學夢,那出不起國的孩子們呢?
網友(IP:61.51.196.)說:我在北京已經工作了10余年頭了,在北京有了住房,按時交納個稅,但一直解決不了北京市戶口,其實我個人是否能有北京市戶口并不重要,關鍵是孩子的上學問題,按照目前的制度,我的孩子在北京讀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卻不能參加北京市的高考,如果高中在北京讀,回原籍后也無法參加高考,并且試題都不一樣,作為一個中國公民我對此深為不解。
網友(IP:114.241.165.)說:因工作調動,全家遷到北京,孩子在小學畢業(yè)時,就因沒有京籍,盡管很優(yōu)秀(北京市三好學生),卻沒有公立學校接收,還好孩子爭氣地考入學校實驗班,現在二、四制直升初二年級,六年的教學孩子已經適應,并且剛讀一半,但因為戶籍問題又面臨選擇,在京不能參加高考,回去教學又差別很大,很可能毀了孩子一生。作為家長,真的不知如何選擇。
分析
雖然當前國家制定了政策措施,保障進城務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但目前僅止于“進得去”,要想讓這部分孩子“學得好”,還需要相當長的過程。公平教育有賴于教育資源的均衡發(fā)展,教師對孩子一視同仁須加強師德教育,而要做到外來務工子女不受歧視,則是涉及整個社會道德、文化建設的大課題。
專家指出,在是否融入武漢的調查中,絕大多數孩子作了積極的回答,但在對城市提出希望時,孩子們也表現出諸多不滿,這就說明外來務工子女的融入過程會出現反復,要想讓他們真正融入這個城市,還需要城市創(chuàng)造更加“給力”環(huán)境,給予他們信心和鼓勵。
專家觀點
生于城中,長于城中,只因沒有城市的“身份”,而成為城市“邊緣人”。針對“漂二代”的孤獨感和自卑感,專家建議全社會共同努力,幫助“漂二代”們邁好融入城市第一步。
武漢理工大學青少年與家庭社會工作研究中心主任秦琴說,外來務工子女對城市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短期無法解決,城市不妨給他們提供些“緩沖帶”。
秦琴認為,武漢市開設的青少年空間就是目前最好的緩沖帶。在這里,社會工作者會設計各種方案,開展各種活動,幫助外來務工子女適應城市生活,并與城里孩子互動交流,消除自卑感。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運清說,“漂二代”感覺孤獨,其父母亦有責任。本來孩子在陌生的城市就有漂泊感,此時父母再缺位,心理一定會受影響。他呼吁“漂二代”的父母:謀生固然重要,但不能忘了孩子,哪怕每天抽出10分鐘“親子”,也會讓孩子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