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拼音:dà é sì
大峨寺簡介
峨眉山大峨寺緊挨圣水閣之后,遙不及百步。因寺前原有一巨石橫臥,唐代著名道學(xué)家呂巖題“大峨”二字,為后來寺名之依據(jù)。唐大歷年間(約公元772年)太常博士仲子陵曾結(jié)廬于此,勤于耕讀,并寫出了《幽蘭賦》,該地因而名聲大噪。
大峨寺始建于明初,萬歷年間稱福壽庵,清初重建后名大峨庵??滴踔衅诙脒厖⒗顦E捐資擴建,變庵為寺。乾隆之際又擴建,數(shù)重殿宇,氣勢恢弘。康熙帝曾賜有“洗缽泉初暖,焚香晚更清”聯(lián),為寺中之寶。清光緒年間圓明和尚又擴建殿宇數(shù)重,樓閣廊廡,崇宏無匹。寺周有許多文人墨客題刻,后面原有三石,其一石名“棋盤石”,傳為醫(yī)藥家孫思邈與白水寺高僧茂真在此對弈,“中和”二字由明代詩人高光題,意出《禮記?中康》:“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此意高度慨括了儒家中庸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
民國29年(公元1940年)普智上人云游歸來,率徒行愿,振興寺院,時屬大峨寺下院。寺院前有一塔,傳為隋代智者大師衣缽塔。殿前有清澈泉水從石下流出,泉旁巨石上有“大峨”二字,相傳為呂洞賓所書,“福壽”二字傳為陳摶所書,“神水”二字是明代洪武年間僉都御使張景賢所書。另有“神水通楚”、“云外流春”、“靈陵太妙之天”等碑刻甚多。
臨濟宗第三十一世破山禪師(1597~1666)曾經(jīng)在此傳法。
寺后原有一株古松,虬枝龍鱗,高十余丈,每晚有天鵝飛來,夜宿古松枝上。古松今已不存。
距寺不遠,有兩名石,一名“歌鳳臺”,為春秋時楚狂陸通夫婦結(jié)廬隱居處。一名“升仙石”,為后漢高士瞿君武,在峨眉山中得道后,在此石飛升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