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凈山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梵凈山位于貴州省銅仁地區(qū)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結(jié)合部,武陵山脈的主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聯(lián)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qū)網(wǎng)”成員。海拔2572米,不僅是貴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是屹立于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梵凈山這個山名,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它是從“梵天凈土”點化而來。據(jù)史料記載,梵凈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來不知何時變成了“梵凈山”。明朝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詔令而建的古碑上稱之為“眾名岳之宗”。

  • 詳細解釋


     簡介

    梵凈山在與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東北邊陲,在橫亙楚蜀大地、綿延數(shù)百公里的武陵山脈,有一座充滿神秘色彩而又雄奇?zhèn)グ兜纳椒?,這就是貴州省銅仁地區(qū)的梵凈山。幾百年來,梵凈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國地域久久流傳。雖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變遷,但梵凈山的魅力依然歷久不衰。

    其古老的山體距今已有10~14億年的歷史,是黃河以南最古老的臺地。再加上山體龐大深邃,峰巒巍峨雄奇,主峰高聳入云。梵凈山自然風(fēng)光集峨嵋之秀、黃山之奇、華岳之險于一體,自古就有“眾岳之宗”的美譽。

    它群峰聳峙,雄居黔東群山之上。頂峰風(fēng)凰山海拔2570.5米,次峰老金頂海拔2493.4米,爛茶頂海拔2412米。

    諸峰與四周低山、河谷盆地相對高差在2000米以上。河谷幽深,嶺多脊刃,流水湍急,跌水飛瀑十分普遍,干支交匯處多成大飛瀑,如黑灣瀑布、銅廠淘瀑布、鬼門關(guān)瀑布等,落差在15米以上者有23處之多。

    地質(zhì)構(gòu)造

    梵凈山在地質(zhì)構(gòu)造上位于穹狀背斜軸部,山體抬升后,節(jié)理發(fā)育的水平狀板巖在寒凍風(fēng)化作用下雕塑成嶙峋怪石,故而山中奇峰突兀,怪石林立,如萬卷書、蘑菇石、擎天柱,老鷹石、鋸齒石、太子石、新老金頂?shù)取?/p>

    山巔的新老金頂百峰雄峙,高出四周百十米左右,新金頂由層理十分清晰的水平狀板巖組成,從側(cè)面眺望,是一堵80—90米的大屋,層層板巖恰似一冊冊巨大的線裝書堆成的萬卷書庫,故稱之為“萬卷書”。老金頂是由千枚巖組成的一柱孤獨石峰,相對高差在90米以上,形態(tài)挺拔峻峭,四周懸崖絕壁,難以攀登,而石峰頂面僅30多平方米,且為一條40米深、寬約2米的狹縫把其一分為二,縫中有一石拱橋相連,名為“天仙橋”。

    資源

    梵凈山植物類型多樣, 森林是梵凈山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體,森林資源是其生物資源的核心。它既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第一性生產(chǎn)者,又是能量流動與物質(zhì)循環(huán)的樞紐;同時因其特殊的層次結(jié)構(gòu),形成了動物、微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環(huán)境地。森林類型劃分 原生性的栲樹林、青岡櫟林、珙桐林、黃楊林、高山柏林等以及次生性的響葉楊木、樺木林、楓香林、楓楊林、馬尾松林、毛竹林等44個森林類型。在梵凈山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森林覆蓋率在80%以上,森林活立木蓄積為3378000立方米。植物物種多樣性 在梵凈山自然保護區(qū),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植物種類有277科、795屬、1955種,其中,裸子植物有6科14屬19種,占全國種類數(shù)的9.5%,種子植物144科460屬1155種,占全國種類數(shù)的4.6%;苔蘚類50科127屬245種,占全國種類數(shù)的11.1%;蕨類38科85屬183種,占全國種類數(shù)的7.0%,大型真菌45科123屬372種,占全國真菌數(shù)的4.7%。植物區(qū)系分比較復(fù)雜,是一個相當豐富和相當古老的溫帶、亞熱帶的植物區(qū)系。

    動物種類的多樣, 梵凈山區(qū)擁有東洋界的華中、華南和西南三個區(qū)系成分的動物。梵凈山自然保護區(qū)已初步記錄在案的動物有800多種,其中獸類8目23科68種,占全國種類數(shù)的13.6%,鳥類16目39科191種,占全國的6.2%;爬行類3目9科41種,占全國的10.9%;兩棲類2目8科34種,占全國的12.2%;魚類4目9科48種,陸棲寡毛類2科21種;昆蟲18目,目前已知400多種,尚有不斷的新屬新種報道。除此之外,梵凈山尚有眾多低等動物、無脊椎動物類群的研究還未涉及。

    景區(qū)景點

    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國際生物圈成員、亞熱帶最完整的生物體系,棲息著黔金絲猴、珙桐、紫薇等珍稀動植物;是黃河以南地區(qū)10多億年古老的地質(zhì)臺地;是天下眾名岳之宗佛教圣地、全國五大佛教名山之彌勒菩薩道場。

    棉絮嶺,西上梵凈山的汽車終點站、西線徒步起點,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頂、老金頂、鳳凰山一覽無余。

    在此可以看到梵凈山一大奇觀——萬米睡佛、又為佛中佛,佛頭三個、座佛兩尊,寓意“五福臨門”,且長達萬米,為世界之最,極像大肚彌勒,千百年來當?shù)匕傩瞻谚髢羯椒Q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

    賜敕碑——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當時的戶部郎中李芝彥撰寫,對梵凈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勝古跡、歷史傳說、佛教興衰等都作了記載。碑文寫到梵凈山是“古佛道場”,是“天下眾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減五岳、靈異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傾動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紛紛涌來朝拜的“極樂天宮”,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云金頂——山峰直立高達百米,上半部一分為二,由天橋連接兩端。兩邊各建有一廟,一邊供奉釋迦佛、一邊供奉彌勒佛。紅云瑞氣常繞四周,人稱紅云金頂,諧“鴻運金頂”。

    狀若飛天游龍,又似佛手二指禪,更像人類的生命圖騰。根據(jù)其形而又稱“天下第一峰”。

    攀鐵索而上,四面懸崖峭壁、一路古廟摩崖,主要有明萬歷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橋功德碑》等。中途經(jīng)過靈官殿、龍頭石,到達觀音洞。觀音洞是絕壁上的一處石穴,依山懸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萬丈深谷,供奉觀音菩薩。觀音洞又叫做“打兒洞”,傳說長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頂磕三個響頭,再帶一小石頭丟入金頂半腰這個洞中,必得佛賜子女并健康成長。觀音洞外面憑空伸出一塊石頭—報恩石,上刻有“無德不報”四個大字。從觀音洞往上為“金刀峽”“一線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

    黔山第一石——西線上梵凈山,到達山頂草甸層后,立于山頭的一尊奇石,像贊美人而伸出的大拇指:你是第一!。據(jù)說清朝大書法家嚴寅亮(書寫頤和園匾額)書寫“黔山第一”也來自它的靈感!

    佛教文化

    梵凈山的佛教文化豐贍。

    一是廟。歷代所修寺廟甚多,大小寺廟數(shù)百座,其中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最為著名,四大皇庵之一的護國寺占地就3000平方米,寺產(chǎn)遍及周圍30多里。釋迦殿、彌勒殿在金頂上,始建于明朝,左為釋迦殿,右為彌勒殿,中為金刀峽,天橋橫跨峽上以溝通兩殿。廟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曬經(jīng)臺,一名說法臺。這組建筑地處梵凈山絕頂,下臨一千多米的深谷,舉目四眺,百里風(fēng)云盡收眼底,甚為壯觀。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頂左側(cè),正殿三間,門額陰鐫“敕賜承恩寺”五字,兩側(cè)配殿八間,僅存部分殘墻,全部建筑面積占地1250平方米。鎮(zhèn)國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代,20世紀50年代傾塌。金頂古廟較多,遺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頂、圓通殿等多處,可惜尚存文字資料少。

    二是碑石和摩崖。“敕賜重建梵凈山金頂序”碑位于金頂東北500米處的老金頂腳,海拔2270米,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為古排樓式,碑帽已脫落,而鑲碑石坊及鼓形護腳、敦厚的臺基仍舊完好。額鐫“敕賜”二字,故俗稱敕賜碑。禁砍山林碑,共兩塊,分別刻記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護理貴州巡撫麟慶、貴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1985年9月列為省級保護文物。

    三是橋。天橋架于金刀峽之上的石拱橋,凌空千尺,極為壯觀,橋面寬1.86米,長5.41米,拱跨5米,始建年代應(yīng)當與釋迦、彌勒殿同。二天橋在金頂腰,高3.9米,寬3米,雍正九年(1731)曾加修理。這兩座橋迄今保存完好。

    四是洞穴。觀音洞在金頂半山凹處,外方砌石墻,有巖漿泉水涌出,屬上金頂?shù)陌肷匠葜?。九皇洞在金頂北約1公里,為一天然石洞,面積100多平方米,傳說九皇娘修煉之處,洞門為塊石砌成,洞內(nèi)有皇娘梳妝井和磨簪石等。

    五是奇峰經(jīng)石。金頂高約90米,海拔2493米,中部裂縫名金刀峽,將金頂一分為二,上有天橋相連。金頂周圍萬卷經(jīng)書、蘑菇石、老鷹巖、“金盆洗手”栩栩如生。老金頂千姿百態(tài),角峰相遂,百丈深淵的牛尾河谷太子石一峰挺立,堪稱一絕。

    六是云海波濤。從金頂遠望,白云無際,濃密處如堆積的新絮;稀疏時像薄洗的輕紗。面對此景,清人有詩云:“轉(zhuǎn)眼風(fēng)云相會處,憑空移步作神仙。”

    七是佛光幻影。每逢雨后初晴的上午9時前或下午4時后,在與太陽相對的云霧中出現(xiàn)五彩光環(huán),中嵌人影,人動影動。在火光照耀的夜晚,濃霧中還會出現(xiàn)比人高大數(shù)十倍的投影,即幻影。

    八是山花紅葉。梵凈山紅花綠葉四季不敗,珙桐、杜鵑、玉蘭等在茫茫林海中亭亭玉立,一年四季輪番開放,游人如置身于花的海洋,心醉神迷。數(shù)百年來,湘、鄂、川、黔、贛、滇、閩及東西各國善男信女前來朝拜,絡(luò)繹不絕,“崔巍不減五岳,靈異足播千秋”,“若城市然”,足見當時佛教之盛況。

    梵凈山從金頂摩崖石刻到廟宇的斷垣殘壁,從民間故事傳說到民風(fēng)民俗,都透出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雖然,由于現(xiàn)代社會人類活動,森林及動物大量減少,這一方尚存的原始生態(tài)并擁有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的地球“綠寶石”名氣大增。已成為全國佛教文化旅游和生態(tài)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民族民俗

    在梵凈山麓,居住著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羌等各族人民。在這里,可以領(lǐng)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風(fēng)情,體悟到梵凈山區(qū)豐富深邃的人文文化。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書法藝術(shù)。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歷史上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為古代巴人后裔。印江縣50%以上人口為土家族。土家歌舞有山歌、哭嫁歌、蓑秧歌、擺手舞、八寶銅鈴舞、茅古斯、肉蓮花等,并以特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樂器伴奏。

    苗族——其分支繁多復(fù)雜、文化豐富多彩,武陵山脈的苗族先民曾被稱作“黔中蠻”,史載“逐三苗于三危”,本地苗族為三苗氏后裔。苗族能歌善物,有跳歌、打跳、踩蘆笙、四面鼓舞、板凳舞、反排木鼓舞等。

    四大皇庵

    據(jù)史志記載,唐代佛教傳入貴州梵凈山地區(qū)(:“唐代,牛騰在藏軻大布佛教,黔北黔東興建寺院10余座,為佛教傳入貴州之始”),宋代黔東北地區(qū)頗具規(guī)模的寺院有沿河沿豐寺、印江西巖寺、大圣墩鐵瓦寺、思南華嚴寺等,明清佛教在梵凈山地區(qū)興盛,形成了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的盛況。梵凈山歷史上之四大皇庵:護國寺、天慶寺、承恩寺、朝天寺。

    護國禪寺

    護國寺位于梵凈山西北麓的永義鄉(xiāng)大園址村。始建年代待考(大約唐末宋初),豎于明萬歷四十六年的《敕賜碑》和豎于清康熙二十六年的《海闊慧惺和尚墓碑》都稱為“天池院”,清初重建后更名為護國寺。護國禪寺背靠棉絮嶺,面向肖家河,兩側(cè)有大小獅子巖拱護,地處西上梵凈山要沖,是梵凈山四大皇庵之首。

    2004年梵凈山佛教文化研討會在此召開,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xué)誠大法師親自蔚臨,并發(fā)表講話“梵凈山,是全國著名的彌勒佛道場,是與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齊名的中國佛教名山”。2005年舉辦了首屆“中國梵凈山護國寺佛誕節(jié)”,又名浴佛大法會,紀念釋迦牟尼2549歲的生日。

    天慶寺

    天慶寺,又名天慶堂。位于梵凈山東北麓印江木黃鎮(zhèn)金星村九臺山腰,距金頂40公里。天慶寺始建年代待考。天慶寺廟宇規(guī)模宏大,號稱“九重堂”,計有殿堂45間,建筑宏偉壯觀。最為奇特的是大佛殿下的天井,由巨石板鋪就,最大的石板長3米,寬2.4米,厚12厘米,階沿石最大的長6米,寬50厘米,厚40厘米。這樣的巨石在過去工具簡陋、山野菁林、道路崎嶇的條件下是如何運抵的,留下了一道謎。天慶寺現(xiàn)存遺址內(nèi)有木屋5間,深持和尚、大方和尚等石墓塔4座,藏經(jīng)樓遺址,石院壩天井,對研究梵凈山佛教文化有很高的價值。

    承恩寺

    承恩寺位于梵凈山新老金頂之間,是梵凈山頂寺廟群的主體建筑,梵凈山四大皇庵之一。

    承恩寺下為鎮(zhèn)國寺,俗稱下茶殿,始建于明代,清光緒六年隆參和尚重建,建國前復(fù)毀,僅存遺址,占地面積為1100平方米,1988年僧釋通靈募化重修,改石屋為磚混結(jié)構(gòu),有正殿3間,兩側(cè)廂房,正門及耳房,1998年竣工,舉行開光典禮。

    朝天寺

    朝天寺,原名沖天寺,位于梵凈山東北麓的三角樁,有梵凈山南天門之稱,始建于明代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貴州宗教概覽》第5頁)。據(jù)《下茶殿碑》載,咸同年間趙子龍、劉滿作亂,廟宇被毀,清道光六年后由隆參和尚募化再修,光緒五年(1879年)又毀于兵燹。

    朝天寺地處東北線上梵凈山要沖,歷來為“兵來匪去,匪去兵來”之要隘。

    合理開發(fā)

    自古以來,保護森林植被已為人們所認識。如清代立的禁砍山林碑所述:“照得銅仁府屬之梵凈山,層巒聳翠.林未翳薈,為大小兩江發(fā)源,銅思數(shù)郡保障”。表明其對周圍人民生存的重要性。梵凈山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完備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使其具有綜合性的保護價值,尤其對于拯救和保護瀕于滅絕的生物物種意義巨大。

    因而應(yīng)對其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演化和良性發(fā)展所要求的外部環(huán)境,積極保護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合理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但不能采用消極地、封閉式的保護方法,應(yīng)在全面規(guī)劃基礎(chǔ)上,人工恢復(fù)遭到破壞的區(qū)域,培育和繁殖瀕危及稀有珍貴的動植物物種,生態(tài)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并重,經(jīng)濟效益服務(wù)于保護工作,使保護工作進入良性發(fā)展之中。

    梵凈山這個山名,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它是從“梵天凈土”點化而來。據(jù)史料記載,梵凈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來不知何時變成了“梵凈山”。這大概只有去問當年的佛教高僧們了。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還使梵凈山成為一個原始古樸的生態(tài)王國。由于梵凈山的山體龐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原始基地。梵凈山不僅生長著滿山遍嶺的各種植物和棲息著各類動物,而且擁有黔金絲猴、大鯢(娃娃魚)、白頸長尾雉、云豹等珍稀動物和全球僅存的“貴州紫薇”以及中國鴿子花樹(珙銅)等珍稀植物。梵凈山原始古樸的生物群體,成為了人類的一大財富,具有極高的科學(xué)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國務(wù)院于1978年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6年將梵凈山接納為全球“人與生物圈”保護網(wǎng)的成員單位(中國只有五個成員單位)。梵凈山是幸運的,因為在地球的同緯度上,目前只有它還保留有如此原始古樸的生物群體。梵凈山的幸運,既得益于先人愛惜,也得力于當代人的保護。

    梵凈山麓

    在梵凈山麓,可是自明清以來,書法名家輩出,以題寫“頤和園”匾牌而名噪海內(nèi)外的嚴寅亮就是杰出代表,印江成為了著名的“書法之鄉(xiāng)”。在梵凈山麓的兩個碑林中,你可欣賞到當代書壇泰斗趙樸初、啟功、沈鵬等人的墨寶。這里還是一個富有革命傳統(tǒng)的山區(qū)。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貴州高原上的第一塊紅色根據(jù)地,即1934年由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創(chuàng)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黔東特區(qū),就屹立在梵凈山麓的領(lǐng)邊幾縣。

    梵凈山的過去屬于我們歷代的先民,而梵凈山的現(xiàn)在和未來已不僅僅屬于它所在當?shù)氐奈覀円约拔覀兊暮笕?,它還屬于全人類。隨著大旅游、大開放思路的逐步確立,在自然保護的前提下,梵凈山將東連以張家界、武陵源為代表的風(fēng)景名勝,南接以陽河、杉木河為代表的旅游景區(qū),形成一個合理的旅游鏈條,構(gòu)成橫跨黔湘的旅游“金三角”。再加上銅仁大興飛機場的復(fù)航,玉屏至銅仁高等級公路的改造以及梵凈山登山索道的建成,梵凈山必將逐步成為一個新的旅游熱點。這,也是銅仁的希望之所在。

    經(jīng)典之旅

    印江縣城(睡美人土家風(fēng)情旅游區(qū))——郎溪鎮(zhèn)——蔡倫古法造紙村——紫薇王保護園——團龍民俗村——護國禪寺(佛教文化苑)——棉絮嶺(拜萬米睡佛)——徒步漫行生態(tài)畫廊(薄刀嶺、黑巷子、拜佛臺、剪刀峽、接引佛、黔山第一石、滴水崖)——老金頂——蘑菇石奇石大觀園(蘑菇石、老鷹巖、萬卷書、九皇洞)——紅云金頂(釋迦殿與彌勒殿)。

    說明:這是目前梵凈山的經(jīng)典游覽線路,西上梵凈山,旅游公路直達棉絮嶺(海拔1940米),10里步道沿著山脊而平緩行走,視野開闊,景點眾多,如進空中畫廊。

    該線路行程安排:

    一日游:7:00起床,從印江縣城出發(fā),沿途合水古法造紙村、紫薇王保護園、團龍民俗村、護國寺,9:30到棉絮嶺,步行1.5小時至梵凈山頂,11:00中餐,山頂玩2小時后。大約3:00返程回棉絮嶺,乘車回印江;或山頂江口方向下山。

    二日游:第一天,早上游印江縣城(文昌閣、嚴氏宗祠等),中午至梵凈山,沿途天下奇觀、朗溪、造紙村、紫薇王、團龍民俗村、護國寺等,住梵凈山。第二天,早上看梵凈日出、梵凈山頂蘑菇石群、爬紅云金頂?shù)?,中午下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