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吃族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合吃族,是快節(jié)奏城市生活中誕生的一個以年輕人為主的消費群體。在眾多新興的網絡社區(qū)、論壇里,常有年輕人透過社區(qū)網頁發(fā)帖子,相邀一起吃飯,他們素昧平生,卻因好吃的共同愛好走到一起。合吃不僅節(jié)約開支,更可遍嘗美味,還能結交新朋友。

  • 詳細解釋


     簡介

    合吃族,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是快節(jié)奏城市生活中誕生的一個以年輕人為主的消費群體。在眾多新興的網絡社區(qū)、論壇里,常有年輕人透過社區(qū)網頁發(fā)貼子,相邀一起吃飯,他們素昧平生,卻因好吃的共同愛好走到一起。合吃不僅節(jié)約開支,更可遍嘗美味,還能結交新朋友,目前加入“合吃族”的人越來越多。

    合吃族每次合吃人數三到五人不等,人員隨機組成,吃完AA制埋單,一餐一般每人不超過人民幣100元。

    合吃族的形成原因

    合吃族的形成,主要有這樣幾個理由:

    一為美食。合吃的核心是吃,就是花錢不多,卻能遍嘗美味。如果大家對吃沒什么追求,缺乏對京城美食的追捧熱情,費勁兒湊撥兒就失去了意義。

    二為交友。合吃族單身居多,雖然不是奔著交友去的,但一來二去,朋友的面兒多了,可以結識許多同性、異性朋友,人生大事的解決也就差不離了。

    三為省錢。合吃就像拼打,一個人吃飯、打車,不是不行,實是太貴;有同好、同道湊在一起,省錢又解悶,何樂而不為?最后一個理由,就是方便。好吃者歷來不少,但只有在互聯網興起、社區(qū)網普及的今天,才能一呼百應,一邀成群。要知道,一人一個口味,再加上時間、地點都得合適,幾個吃友湊在一起,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合吃族的活動方式

    凡被“緝拿”的合吃食客,都將引入某特色餐廳,AA制的同時享受超低價位。進餐過程中,大廚將現場講解該菜品的歷史、制作及如何辨別菜品好壞的相關知識,并互動交流。整個活動過程中,還將有幸運食客一名,獲得相關獎品。

    食客人數:8至12人

    對于食客的要求:

    1、想吃、好吃、會吃、懂吃;能獨立參加合吃活動的成年人,身體健康;

    2、周末時間充裕,能接受各種美食口味,不忌口;

    3、能接受合吃的理念(即AA制聚餐),愿意為美食付出銀兩;

    4、愿意與同桌聚餐者交流,敢于贊美佳肴,批評美味。

    合吃族社區(qū)興起

    黃金周不僅是旅游的盛典,也是撮飯的佳節(jié)。五一長假,鐵桿“合吃族”可謂大飽口福,在網上與社區(qū)單身鄰居們定飯局,光顧“垂涎”已久的特色飯館。在北京城的新興社區(qū)里,一幫年輕的合吃族。每次合吃人數三五個,人員隨機組成,吃完AA制埋單,一餐一般不超過200元。在一些社區(qū)網上,有不少帖子都在討論晚餐的菜譜和價格。論壇上一則討論到底是吃家鄉(xiāng)炒肉還是燒烤的帖子,跟了30多條帖子,最后才定下來吃燒烤。“吃飯時聊得投機了就成了朋友,合吃族一般都是單身漢,得把吃飯的事兒給解決了。”一位網友說,“平時大家就是中午在單位吃,下午網上定好了,晚上合伙吃飯,而在黃金周這樣的節(jié)日里,更是互相約著滿北京城的吃。”

    在不少社區(qū)論壇上,大量的留言都在談論合吃——最近新發(fā)現什么好菜什么好館子、到哪兒去吃、怎么省錢、想約幾個人并且怎么去等等。“5·7陪我一起去吃燜鍋”在通州一家社區(qū)論壇上,合吃族每個帖子后邊都跟著長達四五頁的跟帖。

    合吃族 合吃協議

    協議內容十分有趣,包括飯費AA制(費用平均分攤)或輪流作莊、新飯館推薦等,終極目標是吃遍京城所有美食。在七天黃金周假期中,許多人的晚飯都是與合吃族一起吃的。“用豐盛、美味、節(jié)省和開心形容合吃族并不過份。

    酒足飯飽 還有好節(jié)目

    飯館出來,“合吃”的后續(xù)活動,K歌、看電影、殺人游戲,每次“合吃”,都不會僅僅止步于吃飯,飯后的夜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

    “合吃族”們還是以單身居多,雖然不是奔著交友去的,但一來二去,認識的朋友多了,離解決人生大事也就不遠了。

    以吃會友

    合吃族是以吃會

    合吃族:他們原本素昧平生,卻因一個共同的愛好——吃,而走到了一起,每次“合吃”三到五人不等,人員不固定,AA制埋單,一餐一般每人不超過人民幣100元。 “有明天晚上想一起去吃冷鍋魚的嗎?”南開大學“我愛南開BBS”上,網名為illsilly的網友發(fā)出了這樣一條“撮飯邀請”,一小時以后,已經出現了四五個響應者:“我也想吃了。”“好啊,一起去吧。”一支簡單的“合吃隊伍”就這樣形成了。

    一見如故 只需五分鐘

    “誰讓咱們就是嘴饞呢!”厭倦了食堂的大鍋飯,渴望美食,口袋里卻只有少量“銀子”的大學生成了“合吃族”的主力軍。“一個人去飯館吃飯,花錢多,吃到的花樣又少,‘合吃’不僅能節(jié)約開支,又能品嘗到更多的美味,而且能結交很多新朋友,吃飯也不無聊了。”

    “你的真名是?哪個專業(yè)的?哦,那個留分頭的小誰是你們班的吧”有專家說兩個陌生人最多通過談論六個其他人就能變得沾親帶故。關于在“合吃”中結交朋友的理論有研究。開始的五分鐘特別重要,一定要趕快預熱充分,這樣吃起來才能聊得更深入。剛開始‘合吃’時沒有經驗,大家坐在那兒都有點拘謹,結果一頓飯吃得氣氛很沉悶,剛一吃飽就散伙了。

    每次“合吃”過后,大家并不是從此形同陌路,而是會一直保持著聯系,以后再有“合吃”召集時,原來的伙伴們還會積極地響應。所以每次吃飯都是既有新朋友,又有老朋友,于是朋友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

    談起吃喝 全是美食家

    菜端上來后,談話內容也自然而然地轉向了各方普遍關心的議題——吃。哪里的魚烹調得最鮮美、哪里的菜給的分量最足、哪里又新開了特色飯館,“合吃族”可謂了如指掌。幾乎所有“合吃族”都不是等閑之輩,每個人都會推薦幾家自己覺得不錯的飯館。

    合吃也有專業(yè)性,也需要鍛煉。西餐還是不太適合合吃,因為它本來就是套餐性質的,分量又少,并且就餐環(huán)境也比較幽雅低調,不適合剛認識的朋友進行交流。所以發(fā)帖子的時候,注意到這一點,盡量找燒烤、火鍋等等更適合合吃的項目。

    【談起吃喝 全是美食家】 菜端上來后,談話內容也自然而然地轉向了各方普遍關心的議題——吃。哪里的魚烹調得最鮮美、哪里的菜給的分量最足、哪里又新開了特色飯館,“合吃族”可謂了如指掌。談到吃,信心十足地說,他至少可以一口氣說出十家附近知名飯館的招牌菜。幾乎所有“合吃族”都不是等閑之輩,每個人都會推薦幾家自己覺得不錯的飯館。

    “‘合吃’也有專業(yè)性,也需要鍛煉。”某食客認真地說。他第一次在網上發(fā)帖,是想尋覓一起去吃西餐的朋友,結果等了一天,竟然沒有一個回應者,讓他感到非常泄氣。后來他仔細分析了原因,“西餐還是不太適合‘合吃’,因為它本來就是套餐性質的,分量又少,并且就餐環(huán)境也比較幽雅低調,不適合剛認識的朋友進行交流。所以后來再發(fā)帖子的時候,我就注意到了這一點,盡量找燒烤啊、火鍋啊等等更適合‘合吃’的項目。”

    幾口香辣的魚肉下肚,大家情緒也高漲了起來,乒乒乓乓地干掉了好幾瓶啤酒,一個個紅著臉稱兄道弟。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盤盤見底后,i某食客招呼服務員過來結賬。這一餐,每人消費僅僅22元。

    某食客坦言,在結賬的時候,確實發(fā)生過不愉快的事件。有一次,他和三個網上招募的拼吃伙伴一起去嘗試學校附近新開的燉品店,結賬之前,其中的一個人稱要去洗手間,結果竟然一去不返,害得他們只好三個人付了四個人的賬。“但是這畢竟是小概率事件。大家都掛在網上,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一旦信譽出現危機被曝了光,在論壇里就沒法生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