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土茯苓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白土茯苓 ,是一種中藥

    讀音:Bái Tǔ Fú Línɡ

    簡介:

    【別名】白萆薢、白土苓、土茯苓、鐵架子土茯苓、九牛力、千斤力、土萆薢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的塊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terosmilax japonica Kunth

    采收和儲藏: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蘆莖,洗凈,切片,曬干。 

  • 詳細解釋


    【原形態(tài)】肖菝葜 攀援灌木。無毛,小枝有鈍棱。葉互生;葉柄長l-3cm,在下部1/3-1/4處有卷須和狹鞘;葉紙質(zhì),卵狀被針形或心形,長6-20cm,寬2.5-12cm,先端漸尖或短漸尖,有短尖頭,基部多少心形;主脈5-7條,小脈網(wǎng)狀。傘形花序生于葉腋,或生于褐色的苞片內(nèi);總花便扁,長1-3cm;花序托球形;花梗纖細,長2-7mm,雄花花被筒長圓形或倒卵形,長3.5-4.5mm,頂端有3枚鈍齒,雄蕊3枚,長約為花被的2/3,花藥長為花絲的1/2強;雌花花被簡卵形,長2.5-3mm,具3枚退化雄蕊,子房卵形,柱頭3裂。漿果卵圓形。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1800m的山坡密林中或路邊雜木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四川、云南等地。

    【性狀】

    1.性狀鑒別:根莖呈不規(guī)則塊狀,長10-30cm,直徑5-8cm,表面黃褐色,粗糙,有堅硬的須根殘基,斷面周圍白色,中心黃色,粉性飲片厚l-3cm;切面稍粗糙,亦有小亮點,質(zhì)軟,味淡。

    2.顯微鑒別:根莖橫切面:表皮多脫落,下皮細胞3-5列,黃棕色,排列緊密,壁較厚,可見壁孔。皮層散有粘液細胞,內(nèi)含針晶束。維管束散在,多為周木型,木質(zhì)有數(shù)個直徑近似的導(dǎo)管。

    3.理化鑒別:參見土茯苓條。

    【化學(xué)成份】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I),棕櫚酸(palmaiticacid)和硬脂酸(stearic acid)等。

    【性味】甘;淡;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主小便淋澀;白濁;帶下;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