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氏近鳥龍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赫氏近鳥龍-發(fā)現(xiàn)

    赫氏近鳥龍復原圖

    2009年9月,中國科學家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截止2009年9月27日)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赫氏近鳥龍”的新發(fā)現(xiàn)。較之以往在“熱河生物群”中最早的“帶毛恐龍”—“中華龍鳥”的時代要早約2000-3000萬年,較之以往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鳥類要早約幾百萬年至1000萬年。

    本次新發(fā)現(xiàn)的“赫氏近鳥龍”化石代表了目前(指2009年)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進一步支持了恐龍演化曾經(jīng)過“四翼階段”的假說,并提出了獸腳類恐龍分異的時間框架新假說。此研究成果代表著鳥類起源研究的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赫氏近鳥龍-研究歷史

    鳥類起源研究是進化生物學領域2000年以來進展最為迅速的方向之一,但涉及鳥類何時從獸腳類恐龍起源的時間問題長期未能解決,也一直是鳥類起源研究中較薄弱的研究環(huán)節(jié)之一。似鳥類恐龍化石以往在侏羅紀地層記錄的匱乏,也成為對鳥類“恐龍起源”假說爭論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20世紀60年代末起,美國學者復興了鳥類“獸腳類恐龍起源”假說,使鳥類起源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世界各地大量恐龍和早期鳥類的化石的新發(fā)現(xiàn)有力地支持了這一假說。1996年起中國遼西及其鄰區(qū)“熱河生物群”發(fā)現(xiàn)的大量保存精美的獸腳類恐龍化石不僅為鳥類起源于獸腳類恐龍假說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jù),而且為羽毛和飛行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但在涉及最早鳥類何時出現(xiàn)的獸腳類恐龍分異時間框架方面,以往已知最早的鳥類“始祖鳥”是發(fā)現(xiàn)于德國索倫霍芬晚侏羅世晚期(距今約1.5億年);如果鳥類“恐龍起源”假說是正確的,應該在較之“始祖鳥”更早的侏羅紀地層中發(fā)現(xiàn)大量與鳥類親緣關系密切的獸腳類恐龍化石,但遺憾的是,在世界范圍內(nèi)這一時期似鳥類恐龍化石記錄一直匱乏。

    赫氏近鳥龍-命名

    赫氏近鳥龍復原圖

    “赫氏近鳥龍”是中國青年恐龍學家徐星等2009年初發(fā)表、并根據(jù)一件不完整的頭后骨骼標本命名的,該研究曾確定“近鳥龍”是與鳥類親緣關系最近的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

    赫氏近鳥龍-特征

    此次新發(fā)現(xiàn)的“赫氏近鳥龍” 化石標本,比該種的正型標本更完整、并提供了更多信息,化石在其近完整保存的骨架周圍清晰地分布著羽毛印痕,特別是在前、后肢和尾部均分布奇特的飛羽。更奇特的是,其趾爪以外的趾骨上都被有羽毛,這種完全被羽的特征在滅絕物種中尚無報道。研究人員將其進一步認定為屬于恐爪龍類的兩個枝系之—原始的傷齒龍類。

    新化石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縮短了初鳥類、傷齒龍類和馳龍類(恐爪龍類的另一個枝系)之間的形態(tài)差距。與德國的始祖鳥相比,赫氏近鳥龍的飛羽相對小,羽軸纖細,羽片對稱,尖端鈍園,反映特征更原始;近鳥龍的足羽,結合現(xiàn)生羽毛發(fā)育學資料,也被認為代表著鳥類演化過程中的一種原始狀態(tài)。赫氏近鳥龍的的飛羽與原始鳥類相比也顯然不適于飛行。此外,赫氏近鳥龍極長的小腿通常被視為適于奔跑,但其長滿羽毛的后肢又在奔跑型動物中很少見。這些表明恐龍鳥類的轉化過程是極其復雜的。

    赫氏近鳥龍-研究結果

    2010年3月10日,中美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展示了復原赫氏近鳥龍的全身羽毛顏色的圖像。

    北京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李全國博士向媒體介紹赫氏近鳥龍化石標本及其復原圖相關情況

    這只赫氏近鳥龍生活在距今1.55億年前的恐龍形似雞,嘴似啄木鳥,頭頂有一簇紅褐色的羽毛,翅膀黑白相間,翼間黑色;腿上也長滿了長長的羽毛,這些羽毛一直延伸到腳趾附近,好像另外一對翅膀,同樣是黑白相間。研究表明,赫氏近鳥龍羽毛的用途不是用來飛翔的,它們可能利用這些顯眼的羽毛吸引異性,恐嚇敵人,甚至驅趕獵物。

    科學家復原的赫氏近鳥龍效果圖

    據(jù)介紹,也有參與研究的美國科學家認為,赫氏近鳥龍四翼上的羽毛可能會幫助它們在樹枝間跳躍滑行,這些顏色鮮艷的羽毛后來隨著恐龍向鳥類的慢慢進化,衍生出了保暖、飛翔等功能,足以證明這種恐龍是鳥類的祖先。

    此次合作研究團隊由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研究人員,與北京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得克薩斯大學、阿克倫大學的科學家共同組成,這些研究機構在恐龍、現(xiàn)代鳥類、古鳥類等領域有各自的學科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