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張安世家族墓 -概述
張安世家族墓是在張安世死后御賜的。從2008年開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即對張安世的家族墓展開發(fā)掘,目前已經發(fā)現了包括張安世、張安世夫人以及后代在內的12座墓葬,還有兩座墓葬待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珍貴隨葬品,僅張安世墓就有6個同藏坑,坑內分別陪葬有木俑、陶俑、車馬等,另外還發(fā)現有祠堂建筑,目前已經清理出了700余件俑,墓葬級別堪比漢王。如此高規(guī)格的墓園在已發(fā)掘的漢代考古中較為少見,因此文物部門準備把張安世家族墓建成遺址博物館。
2011年4月,經過一個多月的考古發(fā)掘,考古工作者在長安區(qū)張安世家族墓中終于發(fā)現了張安世夫人的墓,該墓已遭盜掘燒毀,殘存的玉衣片等揭示了張安世夫人級別很高。
張安世墓
張安世在西漢的地位絕對舉足輕重,其墓葬的出土文物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出土的很多隨葬品都屬于西漢皇帝御賜的。墓園中部的大型甲字形墓葬應為張安世墓,墓道處北、墓室居南,墓冢封土原高約15米,現殘存高約1~1.3米。斜坡道墓道長約30米,有3個耳室,其內出土彩繪陶罐、釉陶壺和鶴、兔、牛等較為完整的動物骨骸,以及多枚的“衛(wèi)將長史”封泥。
墓道中部設有前箱,箱內為棚木結構,外填木炭,四周磚砌。前箱隨葬有實用的兩輛四馬拉的車。隨葬的實用車裝飾華麗,出土有較多青銅車具,完全可以通過實用車馬隨葬品了解到張安世車馬的大小。
在張安世的墓中發(fā)現了大量成套的量具,有7個一套的,也有10個一套的,成套量具的發(fā)現較為罕見。因現代的斤兩和古代對應不起來,通過成套量具也許能夠找到度量衡變化的聯系。
夫人之墓
2009年8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張安世墓葬旁進行鉆探,12月份發(fā)現了一座墓葬,2011年4月份開始對這座墓葬進行清理。經過一個多月,目前墓葬隨葬品基本清理完畢。殘存的玉衣片等揭示了張安世夫人級別很高。
這座墓葬呈甲字形,有很長的墓道和一個耳室。據考古工作者介紹,發(fā)掘時發(fā)現了兩個盜洞,一個從耳室下面穿過磚封門后到達主室;另一個盜洞直接從地面通到了耳室,整個主室被盜掘擾亂得十分厲害,而且盜墓賊將主室中的珍貴隨葬品盜掘后還放火將主室燒毀。
令人欣喜的是,主室的前室中可以看到一輛隨葬的明器車馬,另外還發(fā)現了玉衣殘片,兩片眼睛形狀的玉片應該是遮蓋墓主眼睛的玉簾,還有3個玉塞及玉環(huán)等。按照墓主人的級別以及現場發(fā)現的殘存遺物,墓主人身上不僅佩戴著玉佩飾,而且手中還應有玉握,臉上遮蓋有玉敷面,同時還會有大量的金銀器皿等,但是這些應該都已經被盜。
與盜掘嚴重的主室相比,耳室保存較為完整??脊殴ぷ髡哒谇謇碇鴥奢v已經腐朽的車馬遺跡。一輛車的遺跡上殘留有10多個車傘的青銅蓋弓帽,青銅的馬銜、馬鑣以及馬身上佩戴的鉛器、銅絡飾、方扣等小飾件散落在耳室地面上。最為讓考古工作者稱奇的是一個四五厘米長的獸首青銅器件,雕刻十分精巧。耳室中還有大量的陶制器皿,體型最大的是高40多厘米的陶罐。還有釉陶陶壺、陶甑、陶盆等。
在兩輛車馬遺跡上發(fā)現了鐵劍和環(huán)首刀,張安世同葬墓中就發(fā)現了大量的木俑,因此考古工作者估計這兩輛隨葬車馬內應該有佩戴刀和劍的木武士俑來護衛(wèi)墓主人。
出土文物
14座墓葬僅一座未被盜
張安世家族墓于2008年被省考古研究院發(fā)掘,然而考古工作者發(fā)現,幾乎所有的墓葬均被盜過。發(fā)掘了3年,張安世和其子孫的墓葬已發(fā)現14座,近日考古工作者終于欣喜地發(fā)現張安世一位后代的夫人墓未被盜過,目前這座墓墓門已經暴露出來,考古工作者正在與文保工作者進行商議,將聯合進行邊保護邊發(fā)掘,該墓中將出土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值得期待。
罕見“九頭鳥”圖案瓷器
考古工作者對此墓進行清理時發(fā)現了兩組早期瓷器,分別為瓷壺和瓷罍,令人驚奇的是這兩組瓷器上均繪有“九頭鳥”圖案。這兩組瓷器保存完好,瓷壺和瓷罍高度均在30厘米左右,瓷器胎質細密堅硬,外表施有一層醬色釉。在兩組瓷器的上部,以抽象的技法繪有一圈九個鳥頭,造型優(yōu)美簡潔、線條流暢生動。
據考古工作者介紹,“九頭鳥”形象的出現,最早源于楚人的九鳳神鳥,出自戰(zhàn)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熬蓬^鳥”傳說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它既是南北文化融合與中華民族集體創(chuàng)造的結晶,又體現了作為中華文化一分子的楚文化的獨特風格。
張安世家族延續(xù)兩百年之久,其家族墓葬也是目前中國唯一經過完整發(fā)掘的漢代列侯級別的家族墓。此次發(fā)現的繪有“九頭鳥”圖案的瓷器,說明當時“九頭鳥”圖形是吉祥的,并已融入當時的上流社會,而此后隨著時代發(fā)展“九頭鳥”才被妖化。同時,可以證明西漢時期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衣彩俑
百件著衣彩俑出土
從2008年8月開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基建對位于西安市長安區(qū)韋曲鎮(zhèn)東原的高等級漢代家族墓進行了發(fā)掘,因該墓園屬于鳳棲原范圍,故又稱為鳳棲原西漢家族墓。近長方形的墓園,由一座帶有6個陪葬坑的大型甲字形墓以及數座中、小型甲字形墓以及規(guī)模較大的祠堂建筑基址和相關的壕溝等構成。
“武士”佩刀劍
隨葬車內“武士”佩刀劍
與盜掘嚴重的主室相比,耳室保存較為完整。記者看到,考古工作者正在清理著兩輛已經腐朽的車馬遺跡。一輛車的遺跡上殘留有10多個車傘的青銅蓋弓帽,青銅的馬銜、馬鑣以及馬身上佩戴的鉛器、銅絡飾、方扣等小飾件散落在耳室地面上。最為讓考古工作者稱奇的是一個四五厘米長的獸首青銅器件,雕刻十分精巧。耳室中還有大量的陶制器皿,體型最大的是高40多厘米的陶罐。還有釉陶陶壺、陶甑、陶盆等。
“衛(wèi)將長史”印章
墓園中部的大型甲字形墓葬應為張安世墓,墓道處北、墓室居南,墓冢封土原高約15米,現殘存高約1~1.3米。斜坡道墓道長約30米,有3個耳室,其內出土彩繪陶罐、釉陶壺和鶴、兔、牛等較為完整的動物骨骸,以及多枚的“衛(wèi)將長史”封泥。
成套量具
在張安世的墓中發(fā)現了大量成套的量具,有7個一套的,也有10個一套的,成套量具的發(fā)現較為罕見。因現代的斤兩和古代對應不起來,通過成套量具也許能夠找到度量衡變化的聯系。
考古價值
對研究葬俗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張安世家族墓地是目前唯一經過完整發(fā)掘的漢代“列侯”級別的家族墓,特別是發(fā)現了大墓建造過程的一些重要跡象,對于探討古代高級別大型墓葬的建造過程、禮制形式和葬俗發(fā)展演變等均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對于漢代長安南郊的區(qū)域歷史地理的研究也提供了重要資料。
有望沖擊全國重大考古發(fā)現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去年的一批重大考古發(fā)現,其中鳳棲原西漢家族墓等一些重大發(fā)現有望沖擊全國重大考古發(fā)現。
去年陜西省進行了周公廟遺址、秦雍城遺址、秦皇陵遺址等大遺址保護項目。另外配合陜西省的基建項目進行了大量的搶救性發(fā)掘,包括藍田五里頭北宋呂氏家族墓地、富縣秦直道及廣家寨寺院遺址、鳳棲原西漢家族墓、三原官道墓地、勉縣金寨漢墓等20余處考古發(fā)掘,其中鳳棲原西漢家族墓等一些重大發(fā)現有望沖擊全國重大考古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