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動之以情 拼 音 dòng zhī yǐ qíng 釋 義 用感情來打動他的心。 出 處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隨便他如何導(dǎo)之以理,動之以情,一個只是不肯松口。” 用 法 作謂語、定語;常與“曉之以理”連用。曉之以理 孔子《論語》中說的: 全句如下:誘之以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脅之以威,授之以漁,繩之以法,導(dǎo)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學(xué)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解釋:講道理使他明白 “曉”:是使動用法,是“使其知曉”的意思,以理曉之,以情動之,用道理使他"曉之",用充滿感情的方式使他"動之"(感動) 賈慶成 《說說“曉之以理”》 “曉之以理”,是言教誨人的一種方式。當前學(xué)生,思想活躍,自我性強而又心理脆弱,單靠強化管理、嚴語責(zé)訓(xùn),常常不盡成效。如施之“曉之以禮”的教育,方能解其惑,通其心,正其道,善其行。 “曉之以理”,是一項理性導(dǎo)教工作。施教者首先要理智心明,做到察人而知情,循理而行術(shù),在充分了解學(xué)生思想情狀和行為歸向的基礎(chǔ)上,察實情,究癥結(jié),辨是非,明曲直,從而把握施教論理的準確性、客觀性、深透性,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與疏導(dǎo)工作,使“曉之以理”產(chǎn)生迎刃而解的效果。 “曉之以理”要旨在“說理”、“明道”,做到理透解惑、道彰傅人,從而達到啟鎖開心、教誨育人的目的。為此,施教者要在政治和人德上不斷自我冶煉,既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zhì)和道德修養(yǎng),又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才能在施教中高屋建瓴,使受教者信之,服之,明之,悅之,,“曉之以理”自然會水到渠成。 施之“曉之以理”,應(yīng)靈活機變,根據(jù)學(xué)生不同年齡、不同思想、不同性格、不同處境,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或疏通誘導(dǎo),或直言理論;或感性啟迪,或理性證辨;或委婉譎諫,或坦率相陳。不拘一格,靈活多變。但不論何種方式,都要講求論理的藝術(shù),使之不煴不火,不急不躁,如春風(fēng)化雨,冰溶凍解。 曉之以理,在于愛心為本。為師者,須有慈愛之心,襄扶之意,才能使“曉之以理”施之有恒,行之有效。尤其是對后進生,更應(yīng)愛護有加,關(guān)懷備至,在進行‘曉之以理“的教育中,賦予深厚的愛和純貞的情,使學(xué)生在教誨中得到關(guān)愛和溫暖,從而使結(jié)瘀心頭的疑惑、偏見隨之釋然而去。應(yīng)看到,當前有的教師,對后進生的思想教育有時缺乏耐心和信心 ,或而心情急躁,或而態(tài)度粗暴,或而聽之任之,甚至視個性強、不易教誨的學(xué)生為不化頑石,從而棄之。究其因,蓋無愛心所致。如此心態(tài),何能做到曉之以理? “曉之以理”,雖為一種誨人方式,但其學(xué)問甚多,應(yīng)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