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雕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草原雕屬于大型猛禽,常見于北方的干旱平原。繁殖鳥或夏候鳥見于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區(qū),東至青海、內(nèi)蒙古及河北。遷徙時見于中國的多數(shù)地區(qū);越冬于貴州、廣東及海南島。草原雕目前數(shù)量稀少,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詳細解釋


     簡介

    中文學名:草原雕

    草原雕拉丁學名:Aquila rapax

    命名:Temminck,1828

    中文俗名:草原鷹 大花雕 角鷹

    英文俗名:Steppe Eagle

    保護等級:國家

    重點保護Ⅱ級

    隼形目 鷹科

    藏名譯音 扎唐無巴

    特點

    草原雕全長約80厘米。體羽以褐色為主,上體土褐色,頭頂較暗濃。飛羽隱約雜以較濃的褐色橫斑。尾黑褐微雜以灰褐色橫斑,羽端稍緣為白色。下體暗土褐色,胸、上腹及兩脅雜以棕色縱紋。嘴黑色,腳淡褐色。頭顯得較小而突出,兩翼較長,翼指雕展開度較寬。飛行時兩翼平直,滑翔時兩翼略彎曲。體重約3kg。分布于口喀則、那曲、阿里、昌都等地。棲息地海拔高度為3500-5000m。喜歡生活在開闊地。多單獨落在低灌叢的樹權上。屬大型猛禽,棲息于低山至開闊的草原地帶,主要以嚙齒動物為食。筑巢于巖壁、喬木或灌木叢中,繁殖于東北、西北、內(nèi)蒙古及河北北部。

    所屬分類: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 鷹科 Accipitridae → 雕亞科 Aquilinae → 雕屬 Aquila → 草原雕 Aquila rapax。

    品種

    叫聲:粗啞喘息的叫聲及嘎嘎叫聲。

    幼鳥:咖啡奶色,翼下具白色橫紋,尾黑,尾端的白色及翼后緣的白色帶與黑色飛羽成對比。翼上具兩道皮黃色橫紋,尾上覆羽具“V”字形皮黃色斑。尾有時呈楔形。

    雄鳥:上體深褐色;最長的尾上覆羽棕白色,尾黑褐而雜以灰褐色橫斑,羽端緣白色;飛羽黑褐色,雜以較暗的橫斑,外側(cè)初級忌羽內(nèi)基部具褐色與污白色相間的橫斑;內(nèi)側(cè)初級飛羽及次維飛羽的尖端具三角形棕白斑;下體暗士褐色;尾下覆淡棕色,尾下覆 羽棕色,雜以褐斑。雌雄相似雌鳥體形較大。虹膜褐色;嘴、蠟膜和趾均純黃色;爪黑。

    雌鳥:褐色。

    繁殖

    繁殖期4—6月。營巢于懸崖上或山頂巖石堆中,也營巢于地面上、土堆上、干草堆或者小山坡上。巢主要由枯枝構(gòu)成,里面墊有枯草莖、草葉、羊毛和羽毛。4-5月份產(chǎn)卵,每窩2-3枚,灰白色,有紅褐色斑點。孵卵期45天。育雛期55天,幼鳥于8月底飛出。

    巢的形狀為淺盤狀,每窩產(chǎn)卵1一3枚,通常為2枚,卵為灰白色,表面沒有斑或具有黃褐色斑點。卵的大小在55-55.5毫米之間。產(chǎn)完第一枚卵后即開始孵卵,由親鳥輪流孵卵。

    孵化期大約為45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后由親鳥共同喂養(yǎng)55—60天后離巢。幼鳥于8月底飛山。

    習性

    棲息于開闊的草原,常停息在地面或高崖及枯樹。飛翔時較低,遇見獵獲物猛撲下去抓獲,有時守候在鼠洞口。以嚙齒動物為食。

    它們獵食的時間和嚙齒類活動的規(guī)律很一致,大多在早上7-10時和傍晚。主要食物有兔、黃鼠、鼠兔、跳鼠、田鼠,此外還有貂類。在沙漠地帶主要以大沙地鼠為食。

    在所食的鳥類中,有雷鳥和雉等。據(jù)Swann(1930),除捕食小形獸類、鳥類和爬行類外,還兼吃尸體。

    營巢在巖壁上,有時在小丘頂?shù)膸r石中,或在樹上和灌叢中,甚至在旱獺的洞穴中。

    巢主要以樹枝、蘆葦和其他類似的材料筑成,內(nèi)鋪以羊羔及其他小牲畜。玉帶海雕3月開始驚駭巢,巢置在蘆葦堆上、蘆葦叢中或喬木上。

    在印度大都置在大河流或湖泊岸邊的大榕樹、木棉、芒果等樹上,離地一般為10-13米,最高在30米以上(Baker,1936)。

    巢的直徑約100.0厘米,巢高65.0,窩內(nèi)徑45.0,窩深20.0厘米。

    分布

    草原雕草原雕在國外分布于歐洲東部,非洲,亞洲中部,印度,緬甸,越南等地,共分化為5個亞種,中國僅有東亞亞種,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但各地都比較罕見,在黑龍江、新疆、青海為夏候鳥, 在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山西、寧夏、甘肅為旅鳥,浙江、海南、貴州、四川為冬候鳥。遷徙的時間在秋季為10—11月,春季為3—4月。

    繁殖于阿爾泰山、蒙古及西伯利亞東南部;越冬于印度北部、中國南方及東南亞。

    保護措施

    甚常見于北方的干旱平原。繁殖鳥或夏候鳥見于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區(qū),東至青海、內(nèi)蒙古及河北。遷徙時見于中國的多數(shù)地區(qū);越冬于貴州、廣東及海南島。部分記錄尚有爭議,香港的所有記錄均可疑。

    草原雕目前數(shù)量稀少,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應加強保護。禁止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