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甲烷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溴甲烷,又稱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液體。分子式為CH3Br。它具有強烈的熏蒸作用,能高效、廣譜地殺滅各種有害生物。

    溴甲烷 - 理化性質

    溴甲烷,無色氣體。通常無味;在高濃度時,有甜味。分子式CH3Br。自燃點537.22℃。蒸氣壓243.18 kPa(1824mmHg 25℃)。蒸氣與空氣混合物爆炸限13.5~14.5%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腐蝕鋁、鎂和它們的合金。在氧氣中易燃,在大氣中遇高熱、明火才燃。在大氣壓下,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范圍較窄,在高壓下范圍較寬。加熱分解,生成溴化物。

    劇毒。 對人體可引起神經系統(tǒng)障礙、肺水腫、腎閉鎖等。

    溴甲烷 - 制備方法

    溴甲烷的生產方法有溴化鈉法、氫溴酸法和溴素法。其中溴化鈉法和氫溴酸法因原料消耗高、來源困難,生產中要使用硫酸,對設備腐蝕嚴重,因此,國外已不大采用。而溴素法產率高、工藝簡單、基建投資少,是生產溴甲烷的主要方法。

    (1)溴素法

    先由溴素與硫磺混合制備溴化硫,再將溴化硫滴加入甲醇中,在50-65℃反應,并連續(xù)蒸出反應物而得溴甲烷,反應生成的溴甲烷氣體經5%燒堿液洗滌,又通入酸洗塔用硫酸洗滌,再經干燥塔用無水氯化鈣干燥,最后壓縮液化得產品溴甲烷。純度可達98%以上。每噸產品消耗溴素887kg,甲醇374kg,硫磺90kg,氫氧化鈉15kg。

    4CH3OH+Br2+S→4CH3Br+SO2+2H2O

    (2)氫溴酸法

    由氯甲烷與氫溴酸在溴化鋁存在下反應而得,收率為90%。

    (3)溴化鈉法

    采用甲醇、溴化鈉和硫酸為原料,經反應而得:工藝過程如下:向襯鉛或搪瓷反應鍋中先加入溴化鈉,用管道壓入硫酸、甲醇,從夾套通入蒸汽加熱,當反應溫度升到60℃時,即適當控制反應速度,溴甲烷氣體離開反應鍋后,經紫銅冷凝器冷卻再進入堿水(5%NaOH)洗滌塔去酸,再去硫酸干燥塔去水,經壓縮至0.98MPa即得成品。原料消耗定額:溴化鈉1100kg/t、甲醇40kg/t、硫酸1960kg/t。

    CH3OH+NaBr+H2SO4→CH3Br+NaHSO4+H2O

    溴甲烷 - 主要用途

    溴甲烷主要用作化工原料,用為甲基供體。還用于從種籽、花中提煉油、羊毛脫酯、熏蒸殺蟲劑。重蒸對象主要有倉儲谷物、經濟作物、田基土壤以及大型建筑物然后如磨坊、倉庫及房舍等?;どa工人和熏蒸工可接觸不同濃度的溴甲烷。

    它具有強烈的熏蒸作用,能高效、廣譜地殺滅各種有害生物。它對土壤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能穿透到未腐爛分解的有機體中,從而達到滅蟲、防病、除草的目的。土壤熏蒸后,殘留的氣體能迅速揮發(fā),短時間內可播種或定植。除了主要用作土壤熏蒸劑外,溴甲烷還用于需貯存的貨物和易腐物品的熏蒸,有時也用作建筑物、船只和飛行器的消毒劑。由于溴甲烷無色無味,為了保證使用者的安全,常常在這種熏蒸劑中加入約2%的催淚劑,用作警報劑。

    早年文獻特別是歐洲各國文獻中所總結的溴甲烷中毒臨床經驗資料,多因接觸用作制冷劑、滅火劑的溴甲烷而致中毒。由于溴甲烷毒性大,累出事故,現已不用作制冷、滅火劑。

    溴甲烷 - 安全性

    侵入途徑

    揮發(fā)性高,空氣中可達較高濃度。接觸者以呼吸道吸入為主。皮膚占染有溴甲烷液體也可經皮吸收,特別是液態(tài)溴甲烷污染衣物、手套、鞋襪而不及時去除使皮膚接觸時間長,吸收量較多。液態(tài)溴甲烷有致冷作用,對皮膚、粘膜有冷刺激,故很少有經胃腸道進入人體者。

    毒理學簡介

    無論對人或對動物,溴甲烷均可致嚴重的神經系統(tǒng)及呼吸系統(tǒng)損害。接觸特高濃度的溴甲烷氣體后迅速產生中樞麻痹、呼吸抑制而死亡。

    接觸高濃度后主要產生肺部充血、水腫并很快發(fā)展成大片融合肺炎或嚴重肺水腫,并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癥狀。對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是先興奮,如躁動不安、抽搐。很快轉為抑制,表現為肢體麻痹、昏迷。

    接觸較低濃度后,肺部反應可能延遲,但仍可能是致命的。可在數天后突發(fā)肺水腫。皮膚接觸液態(tài)溴甲烷后,局部可有刺激性接觸性皮炎或化學性灼傷。

    急救處理

    患者應盡速離開中毒現場,脫去污染衣服,用肥皂水清洗皮膚,皮膚有灼傷時,用2%鞣酸液清洗并敷包。

    誤服者應立即用2%碳酸氫鈉液充分洗胃,而后灌入30g活性炭吸附毒物。

    凡明確接觸過本品者,雖當時癥狀不明顯,亦應密切觀察24~48h,以便早期發(fā)現病情變化,并給予及時處理。[3]

    溴甲烷 - 醫(yī)學相關

    臨床表現

    急性中毒的主要損靶器官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

    吸入后,常經6~9小時(0.5~48小時不等)潛伏期后才出現急性中毒癥狀。輕度中毒可有頭痛、無力、全身不適、暈眩、惡心、嘔吐、視物不清或視力減退等,還有咳嗽、胸悶、呼吸因難、紫紺。重者很快發(fā)展成肺水腫,或有抽搐、昏迷等。神經系統(tǒng)癥狀可與呼吸系統(tǒng)癥狀不平行。

    經搶救恢復后,可出現某些神經行為學的改變或情緒變化,少數有周圍神經病改變。經治療可恢復。

    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改變,少數患者有一過性肝、腎功能異常。血溴檢查可作接觸指標。

    根據密切接觸史、短時間內出現的以神經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損害為主的臨床表現,參考現場衛(wèi)生學調查,排除類似表現的疾病,綜合分析后診斷并不困難。

    處理方法

    a.接觸者應立即脫離現場。脫去污染的衣服。特別注意能吸附溴甲烷的衣物如厚的衣褲、手套、靴、鞋等。污染的皮膚用大量清水沖洗。對有輕度癥狀者應觀察24~48小時。

    b.急性中毒患者以支持治療為主,并按臨床表現給予對癥治療。注意防治遲發(fā)性腦水腫和肺水腫。

    c.無特效解毒劑。巰基藥品包括巰基絡合劑對溴甲烷中毒無效。

    d.有人在動物實驗中使用N-Acetylcysteine治療溴甲烷中毒獲得一定結果。但其療效評價尚無一致意見。

    e.熏蒸作業(yè)衛(wèi)生監(jiān)督是最重要的預防工作環(huán)節(jié)。熏蒸時現場溴甲烷濃度可達30~3000ppm。據實測,停止施藥5天后仍可維持4ppm。土壤熏蒸停藥11天后可有11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