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戲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江蘇梆子系明末清初山、陜梆子(一說山東梆子)流人徐州地區(qū)與當(dāng)?shù)胤窖酝琳Z結(jié)合,吸收當(dāng)?shù)厍?、民歌等音調(diào)發(fā)展而成。俗稱“大戲”,亦名“梆子戲”、“豫劇”、“徐州梆子”等,1960年始定名為江蘇梆子。

  • 詳細解釋


    江蘇梆子的演唱風(fēng)格,既硬重又輕柔,男腔尤多花腔,悅耳動聽,故生腳戲,特別是“黑紅花臉”的劇目較多。其代表劇目為“四大征”(《薛禮征東》、《樊梨花征西》、《姚剛征南》、《燕王征北》)、“四大鍘”(《鍘趙王》、《鍘美案》、《鍘郭嵩》、《鍘郭槐》)及“老十八本"、“新十八本”等,這些劇目多采用“武戲文唱”的形式,以大段唱腔來塑造人物,推進劇情。腳色行當(dāng)分3大類15行,“五生”為頭套紅臉、二套紅臉、三套紅臉、文小生、武小生;“五旦”為老旦、青衣、花旦(小旦)、丑旦(彩旦)、帥旦;“五臉子”為黑臉、白臉、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丑)。表演除“四功五法”外,還吸收了相當(dāng)數(shù)量的雜耍特技,如“涮牙”、“爬桿”、“活腮”、“滾棚”、“吊辮子”、“雞蛋簸米”等。

    20世紀(jì)30年代,江蘇梆子逐步進入徐州等城市,有時與京劇同臺演出,服裝、化妝、道具、文武場面及唱腔都受到京劇不同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