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輪車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小輪車源于70年代的美國。一開始人們只是在泥場地里競速,但很快愛好者們覺得僅此過于簡單。后來有一個叫BOB HARO的年輕人就在前后輪的兩旁安裝了4根金屬管以滿足作出各種花樣動作的需求。這位年輕人后來成了世界知名自行車品牌HARO BIKES的老板。那四根金屬管也變成了現(xiàn)在BMX必不可少的重要部件——火箭炮(PEGS)。

  • 詳細解釋


     小輪車簡介

    小輪車其實與我們熟悉的自行車大同小異,只不過材料、性能不同而已:特型材質(zhì)的車身,更結(jié)實、更輕巧,抗震、耐摔。BMX一般是20英寸(一般的自行車是28、26和24),它的比例與人的比例剛好,更能滿足花樣玩法時對輕與巧的要求。另外它的車胎粗而耐磨,剎車性能更高(突停、緩停、耐用),其獨特的車把旋轉(zhuǎn)設(shè)計,可以360度旋轉(zhuǎn),當然您多轉(zhuǎn)幾圈,1440度怎樣?它的“脖子”也折不了!

    BMX是一項追求人車合一的運動,一般有五種玩法:1)平地花式(FLATLAND); 2) U池(HALFPIPE); 3)街式(STREET); 4)泥地跳躍(DIRT/DIRTY JUMP); 5)泥地競速(RACING)。

    “U池”的騰空、前空翻,障礙的天馬行空、坡臺的燕子展翅,DIRTY JUMP的SUPERMAN等等,在競賽中BMX變成表演雜技的工具,動作絕對令人驚嘆,這就是BMX。

    小輪車的起源與發(fā)展

    小輪車(BMX)運動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加利福尼亞,在很短的時間里它便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全美國。那些對越野摩托車可望而不可及的青少年而言,這項運動可以使他們體會到在自建的越野跑道上駕車飛馳的美妙感覺。雖然使用的是自行車,但不妨礙 他們充分體會那瞬間的撞擊所帶來的刺激與興奮。對于青少年來說,BMX的花銷相對低廉而且也不用去離家太遠的練習場。

    70年代初,美國建立了最早的BMX組織,這也被認為是BMX成為正式運動項目的標志。在其后的十年間,小輪車運動又傳入了其他一些國家。1981年4月國際BMX聯(lián)盟正式成立,1982年舉行了第一屆世界BMX錦標賽。到這時BMX這一獨特的運動項目便在全球范圍內(nèi)迅速發(fā)展起來。由于這項運動與自行車運動有較多的相似,1993年BMX正式成為自行車運動大家庭的一員。

    繼美國之后在歐洲的一些國家和澳洲BMX也有蓬勃的發(fā)展。但美國仍是這個項目的超級強國。

    小輪車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脫離了單一在練車場中進行比賽,而發(fā)衍生了更多的項目。具體分為五種:第一種是最原始的泥地競速比賽。第二種(DIRTJUMP泥地跳躍比賽),利用泥土做成的坡度進行跳躍花式比賽。第三種稱為(STREET 街道)利用模仿街道障礙的道具場地進行比賽。第四種(HALFPIPE 半管道),在半管道場地 里進行跳躍花式比賽。第五種(FATLAND,平地花式),在指定的平地里利用BMX車做各種平衡滑行的動作進行比賽。

    小輪車運動

    姿勢

    正確的騎車姿勢是:上體較低,頭部稍傾斜前伸;雙臂自然彎屈,便于腰部弓屈,降低身體重心,同時防止由于車子顛簸而產(chǎn)生的沖擊力傳到全身;雙手輕而有力地握把,臀部坐穩(wěn)車座位。

    踏蹬

    自行車運動的踏蹬方法有自由式、腳尖朝下式和腳跟朝下式三種。

    自由式踏蹬方法:目前,一些優(yōu)秀運動員大都采用自由式踏蹬方法。這種踏蹬方法,就是腳在旋轉(zhuǎn)一周的過程中,根據(jù)部位不同,踝關(guān)節(jié)角度也隨著發(fā)生變化。腳在最高點A時,腳跟稍下垂8~10度,踏蹬力量是朝前下方;用力逐漸加大到B點時,腳掌與地面成平行狀成,踏蹬力量最大;再向下,用力逐漸減小,進入下臨界區(qū),肌肉開始放松,腳跟略向上抬起,到C點時,腳跟逐漸上提到15~20度;當腳回轉(zhuǎn)到D點時又與地面平行,往上行,腳跟又向上提起。重新進入A點。自由式踏蹬,符合力學原理,用力的方向與腳蹬旋轉(zhuǎn)時所形成的賀周切線相一致,減少了膝關(guān)節(jié)和大腿動作幅度,有利于提高踏蹬頻率,自然地通過臨界區(qū),減少死點。大腿肌肉也能得到相對的放松。但這種踏蹬方法較難掌握。

    腳尖朝下式踏蹬方法:目前不少運動員,尤其是短距離運動員采用腳尖朝下式踏蹬方法。其踏蹬特點是,在整個踏蹬旋轉(zhuǎn)過程中腳尖始終是向下。這種方法踝關(guān)節(jié)活動范圍較小,有利于提高頻率,容易掌握,但腿部肌肉始終處于緊張狀態(tài),不利于自然通過臨界區(qū)。

    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是腳尖稍向上,腳跟向下8~15度。這種方法在正常騎行中很少使用,只是少數(shù)人在騎行過程中做過度性調(diào)劑用力時才使用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它的特點是肌肉在短時間內(nèi)改變用力狀態(tài),得到暫短休息,達到恢復肌肉疲勞的目的。

    飛JUMP密技

    飛JUMP是飛泥臺,就是所謂的DIRTJUMP。不少人在電視上看到DIRTJUMP都感到十分精彩刺激,但當自己飛起來卻險象環(huán)生。我也是過來人,也從不斷的狂摔中總結(jié)出了那么一點兒的經(jīng)驗。

    先飛之前的準備,到街上試一下凌空感。找一個有兩三級的地方,由上面飛下來,并嘗試一下雙輪著地和單后輪著地,學習放輕點著地。

    飛小臺

    以一個50CM高的錐形小臺為例。不要以為速度慢會安全點,速度太慢起跳時很可能前輪已經(jīng)開始下降但后輪還在臺上沒出來,這樣連車帶人很可能來一個前滾翻---土地天空的感受可不是那么好受。飛之前先感受一下速度,由起步點從JUMP態(tài)的旁邊騎過,計算出合適的速度。然后就要下定決心去飛了,由起點開始加力,到JUMP臺前約5米停腳,調(diào)節(jié)速度,選好起飛路線。當前輪上臺時身體重心后移,雙腿往下用力壓。當前輪離臺后雙手往后拉緊,千萬不可象騎越野車那樣放松雙手,這樣很可能會車頭先著地,然后人車來個前滾翻。當車完全離臺后,身體放松,車兩輪同時著地;也可以在車離臺后雙手上拉、雙腳下蹬,這樣可以后輪先著地。飛小臺最容易出現(xiàn)的是失平衡,當著地前你發(fā)現(xiàn)車往一邊側(cè)得很厲害時----以你自己的能力以無法救回來的時候,最好是把車仍掉,以為這時離地的高度不高,逃出來可避免跟車一起摔到地上。

    飛梯形大臺以一個120CM高臺面3M長的梯形臺為例。飛這樣的臺心理壓力比飛小臺的大得多,遠看JUMP臺的起跳面象一堵墻一樣。其實他的起飛技巧與小臺相同,最重要的是要對準起飛路線,不要斜著飛,這樣很可能會飛離臺,車直接著地,你可以想象一下你飛到3米高后直接著地的情況。另外要注意的是大臺的起飛距離長了,人容易被拋起,造成起飛時人車的重心在前,前輪先著地。飛大臺的下臺技巧跟飛小臺不一樣,因為起飛的速度高、JUMP臺的高度也高,能輕巧地著地變得非常重要,最好的方法是能順著JUMP臺的斜坡下來。先要找到合適的起飛速度,太慢了車只能在臺面上下來,太快了車飛離了臺。當你起飛后覺得車快要到斜坡的上空時,手往下壓,以車頭先往斜坡的方向插,速度不夠時車頭下壓后可用腳提一下后輪,這樣可避免后輪撞到坡頂上,但速度太快時就不要這樣做了。

    飛連臺

    所謂的連臺是從前一個臺起飛,后一個臺下來,或者是利用下臺的速度再飛下一個臺。這類型JUMP臺的技巧要求比較高,但最重要的其實是心理。很多人都害怕兩個臺之間的空位,怕飛不過的時候前輪撞到第二臺上。其實能不能飛過去你只要看一看你飛梯形大臺的距離就可以知道你能不能飛過去。通常飛這類臺摔交都是因為速度太快,飛過了下臺引起的。

    飛得更COOL

    要出出風頭那就一定要搞點兒花試,說點簡單點兒的---我也不會太多。拉頭,起飛后將車把往腹部拉,身體站直,這樣人車成與地面垂直,要注意不要把車拉過了。放單手,起飛后將車放平,在車未達到最高點時放單手,做個操人的手勢,用平式或單后輪著地,只要在前輪著地前手能抓回把上就行了。擺尾,起飛后雙腳和腰用力,把后輪往一側(cè)擺,擺角不大的時候,著地時可以不把車修正,夠膽量的可以在側(cè)擺的時候把車放平。放單腳,起飛后一只腳往后踢,這時另一只腳會連腳踏往下,關(guān)鍵是著地時屁股能在座鞍的上方,伸出去的腳能不能回來倒沒所謂。

    SUPERMAN,這是最吸引認得動作,當車剛離臺時把雙腳往后踢,雙手抓緊車把,身體與地面成水平狀,身體伸展開后馬上往前收,雙腳踩向腳踏。這個動作我認為最好是用有后避振的車玩,就算雙腳踩空也不容易傷及那4CM。

    騎行的基本技術(shù)——踏蹬技術(shù)

    踏蹬動作是自行車運動中關(guān)鍵的技術(shù)動作,也是最復雜、最難掌握的動作。良好的踏蹬技術(shù)可使運動員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得到盡可能大的功率,達到高速度。為此,自行車運動員一定要在改進踏雕技術(shù)上狠下功夫。

    踏蹬動作的用力分析

    踏蹬動作是周期性運動,即在一個固定范圍內(nèi),以中軸為圓心,以曲柄為半徑,重復地進行運動。我們以一周為例,來進行受為分析:

    當腳踏蹬到與地面垂直的A點時,作用力F的方向通過中軸(支點),它的力臂等于零,力距也就等于零,因此不做功,也就無法使自行車前進。我們稱它為上死點(上臨界點)。

    當腳踏到B點時與水平面成45度,作用力F的方向如圖所示。根據(jù)平行四邊形法則,作用力F可分為F1(與腳蹬桿垂直)與F2(沿腳蹬桿)兩個分力。分力F2的作用方向通過支點(中軸),力矩等于零,只有F1才能作功。這時,產(chǎn)生動力矩M=F1Xd。因此,我們應設(shè)法加大分力F1,減少分力F2。因為F1=F? COS0,所以,0減小,F(xiàn)1越大,當0角為零時,COS0=1,F(xiàn)1最大,此時F1=F。由此可知腳的用力方向應盡量與腳蹬桿成垂直。其踏蹬方法應該是,腳跟下垂,腳尖稍稍抬起。

    當作用力F與腳蹬桿處于垂直部位時,動力矩M=F?d,力矩最大,這是運動員踏蹬用力的最重要階段。

    當腳蹬轉(zhuǎn)到D點時與圖8所示的B點相似,只是方向有所變化,所以腳的用力也應隨之改變。這時腳跟應向上抬起,腳尖下垂一些。

    當腳蹬轉(zhuǎn)到E點時作用力F的方向又通過支點(中軸),動力矩為零。我們稱它下死點(下臨界點)。

    通過以上各點的受力分析可見,每踏蹬一周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臨界區(qū)(上死點)。

    第二階段:工作階段(用力階段)。

    第三階段:下臨界區(qū)(下死點)。

    第四階段:回轉(zhuǎn)階段(放松階段)。

    沿著圓周進行踏蹬的力量都是通過切線來傳遞的踏蹬到每個階段時,肌肉用力各不相同,兩只腳交替進行踏蹬,當一只腳處于回轉(zhuǎn)階段時,另一只腳已進入用力階段。踏蹬到上下臨界區(qū)時,應盡量使肌肉放松,并盡量縮短在臨界區(qū)停留的時間。

    用力階段是踏蹬主要階段,運動員在這個階段內(nèi)使用的踏蹬力是自行車前進的主要動力。因此,要把力量充分、合理地運用在這個階段。這個階段內(nèi)踏蹬力量愈大,車子前進速度就愈快。

    回轉(zhuǎn)階段叫放松階段。這段時間里一只腳踏蹬作功,而另一條腿主動向上抬起,不能給腳蹬任何壓力。并利用抬腿短暫的一瞬間讓肌肉放松一下,以便把力量集中起來用于作功階段。有時需要采用"提拉式"踏蹬,即利用抬腿動作給腳蹬以拉力,以加大另一只腳做功階段的踏蹬力量,達到取得更高速度之目的。

    腳掌在腳蹬上的位置

    腳掌應平穩(wěn)地踏在腳蹬上,腳蹬應在腳掌中部和腳趾之間,也就是腳掌正好踏在腳蹬軸上,腳掌的縱向與腳蹬軸保持垂直。鞋的前端可伸出腳蹬5一7公分左右(根據(jù)腳的大小決定)。

    鞋卡子的位置應正好卡在腳蹬框上。鞋卡子要釘正、釘牢,皮條系緊。加強在用力時兩腳的有機配合,幫助運動員正確地完成踏蹬動作。

    踏蹬方法

    自行車運動的踏蹬方法有自由式、腳尖朝下式和腳跟朝下式三種。

    自由式踏蹬方法:

    目前,一些優(yōu)秀運動員大都采用自由式踏蹬方法。這種踏蹬方法,就是腳在旋轉(zhuǎn)一周的過程中,根據(jù)部位不同,踝關(guān)節(jié)角度也隨著發(fā)生變化。腳在最高點A時,腳跟稍下垂8~10度,踏蹬力量是朝前下方;用力逐漸加大到B點時,腳掌與地面成平行狀成,踏蹬力量最大;再向下,用力逐漸減小,進入下臨界區(qū),肌肉開始放松,腳跟略向上抬起,到C點時,腳跟逐漸上提到15~20度;當腳回轉(zhuǎn)到D點時又與地面平行,往上行,腳跟又向上提起。重新進入A點。自由式踏蹬,符合力學原理,用力的方向與腳蹬旋轉(zhuǎn)時所形成的賀周切線相一致,減少了膝關(guān)節(jié)和大腿動作幅度,有利于提高踏蹬頻率,自然地通過臨界區(qū),減少死點。大腿肌肉也能得到相對的放松。但這種踏蹬方法較難掌握。

    腳尖朝下式踏蹬方法:

    目前不少運動員,尤其是短距離運動員采用腳尖朝下式踏蹬方法。其踏蹬特點是,在整個踏蹬旋轉(zhuǎn)過程中腳尖始終是向下。當腳踏蹬到A點時,腳尖向下與腳跟成8~10度的俯角;當腳踏蹬到B點時仍保持原角度;到C點時腳尖更向下與腳跟成15度~18度的角度;到D點時,恢復到原來的8~10度。這種方法踝關(guān)節(jié)活動范圍較小,有利于提高頻率,容易掌握,但腿部肌肉始終處于緊張狀態(tài),不利于自然通過臨界區(qū)。

    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

    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是腳尖稍向上,腳跟向下8~15度。這種方法在正常騎行中很少使用,只是少數(shù)人在騎行過程中做過度性調(diào)劑用力時才使用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它的特點是肌肉在短時間內(nèi)改變用力狀態(tài),得到暫短休息,達到恢復肌肉疲勞的目的。

    踏蹬動作的訓練

    踏蹬動作從現(xiàn)象上看很簡單,但要準確掌握,達到動作協(xié)調(diào)完美,卻十分困難,必須反復地進行訓練。

    開始訓練時,最好不要用皮條捆腳,傳動比要小,速度不宜過快,讓運動員用較多的注意力體會踏蹬動作,培養(yǎng)踏蹬“感覺”。經(jīng)過一段訓練,基本上能輕松自如,圓滑有力地進行踏蹬時,可逐漸加快速度,系上皮條進入正常系統(tǒng)訓練。

    訓練踏蹬動作,不論是新運動員還是有訓練素養(yǎng)的運動員,都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負擔過重,更不宜在疲勞情況下訓戲練。同時要注意發(fā)展髖、膝、踝關(guān)節(jié)的靈活性及力量,以助提高踏蹬技術(shù)。

    踏蹬技術(shù)訓練,也可以在練習合上進行,其好處是能及時得到教練員和同伴們的指導,能使運動員集中注意力改進踏蹬技術(shù)。

    山地車幾個常見技巧動作的訓練

    山地車運動除了需要運動員有足夠的體力外,還對運動員的基本技術(shù)有較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熟練掌握基本技術(shù),而且還必須要練習一些技巧,以適應不同的地形,形成所謂的“人車一體”。

    近幾年來,美國非常重視山地車運動員和業(yè)余愛好者的技巧訓練。由于美國山地車運動員在少年兒童時代大多從事過BMX小輪車訓練,具備較扎實的基本功,因此他們的技藝十分高超。美國著名的山地自行車教練布魯?帕斯菲克最近專門在電視臺教授運動員學習和練習山地車的技巧。他說:“許多技巧在實際比賽中十分有效,而且體現(xiàn)了山地車騎行中的技術(shù)特點,有助于提高運動員對車的控制能力。”帕斯菲克還認為,每個山地車運動員或愛好者都能夠?qū)W習這些技巧,但必須注意學習的先后順序,同時還要注意各個動作的迅速聯(lián)接。就象一個音樂家在表演時,既要注意準確,又要注意效果。

    以下是帕斯菲克提倡的最簡單的山地車技巧,請注意要按順序?qū)W習:

    1.前輪站立

    首先,要檢查一下你的器材,必須保證有一個性能良好的前剎。當你用手按住前剎時,一定要鎖定車輪,這樣你就可以用手的其他部位控制車把。把車座放低一些,以免傷及身體。剛開始練習時,最好在沒有小石子的平路或干草地里進行,最好用BMX小輪車的踏板,這種踏板便于你在必要時,可以像練習小輪車一樣,跳過車把。

    在進行練習時,先進行慢速騎行(速度就象走路一樣)。站在踏板上,盡量讓曲柄成水平狀態(tài)。找到剛好使車能鎖定的剎車點,然后讓身體的重心略微前移,使后輪能夠抬起,接著馬上把重心移向后輪。如果你即將失去平衡,就把剎車放開,或讓另一條腿越過車把。為了更好地體會這種感覺,開始練習時可以讓一個朋友站在一旁扶住車座。

    2.前輪離地騎行

    開始進行這個練習的時候,選擇一個小的坡度,把車座放下一半,以降低身體的重心。不要使用帶腳套的踏板,以保證自己隨時可以下車。建議使用中等大小的牙盤,但后輪的飛輪要稍大一點。

    練習時,稍微踏一下踏板,身體向前越過車把,接著猛蹬踏板,拉住車把,身體后傾。運動員要注意體會這種騎行的感覺像是自己在一個安樂搖椅上一樣,但一定要注意保持一個指頭握住后剎。如果你感覺到自己要向后倒下,注意用力握一下后剎,你就會有重新找到平衡的機會;如果前輪開始下落,注意要在踏板上用力,以促使前輪回升。最重要的是要充分重視后剎的作用,它決定著你的速度控制和平衡。

    3.轉(zhuǎn)動平衡練習

    注意剛開始練習時,在身體離開車座的情況下,要盡可能慢地騎行,并保持習慣領(lǐng)騎的腿在向前的位置。當自己覺得快要失去平衡時,再蹬一下踏板。做這個練習時,如果有人在一旁保護,效果則更好。還要注意,這種練習最好是在上坡的地形條件下進行。

    保持平穩(wěn)后,把車把轉(zhuǎn)45°,你的上身也跟著轉(zhuǎn)過去,與車把平行,同時身體的重心大幅度前傾,幾乎越過前輪的軸線。先稍微蹬一下踏板,握緊前后剎,然后松開。如果運動員處于平衡狀態(tài),可以前后移動一下。在進行這樣的練習時,還要注意前面五、六英尺距離的路面情況。

    4.用腳支撐下坡

    當運動員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陡峭、技術(shù)性很強的下坡賽道時,可能覺得自己的能力達不到。這時可以采用一種介于騎行與行走之間的運動方式,這種方式非常安全。

    先把鞍座降低,這樣你的重心全部集中在后部。在緊急情況下,你的臀部甚至要幾乎貼近后胎,前胸貼近鞍座。下坡時,用一只腳支撐地面,讓車下降,拖著支撐腿騎行,注意剎車控制。如果你還是失去控制,就把車引入路側(cè),或干脆把車放走,避免摔傷。

    5.前輪站立轉(zhuǎn)向

    練習這種技巧,有助于運動員在技術(shù)性很強的彎道上順利完成一些急轉(zhuǎn)彎動作。當然,運動員在完成“前輪站立轉(zhuǎn)向”時,要熟練掌握“前輪站立”動作。這兩個動作的起始動作完成相同,只是在騎行方向上要轉(zhuǎn)體45°。

    如果你把車把轉(zhuǎn)向左側(cè),你就要盡量向右擺動自己的背部。而許多運動員在練習這個動作時,背部的擺動方向與車把轉(zhuǎn)動方面相同,這是完全錯誤的。在開始跳動時,要把自己的優(yōu)勢腿放在前面,然后轉(zhuǎn)動車把。當背部轉(zhuǎn)過后,腳要猛踩踏板。后輪落下后,要馬上蹬踏板。

    自行車基本技術(shù)

    (一)姿勢

    運動員要想在比賽中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績,首先要掌握正確的自行車操作姿勢。輕松自如地操作,可降低能量消耗,避免不必要的肌肉緊張,保證力量和技術(shù)得到充分發(fā)揮。

    正確的騎車姿勢是:上體較低,頭部稍傾斜前伸;雙臂自然彎屈,便于腰部弓屈,降低身體重心,同時防止由于車子顛簸而產(chǎn)生的沖擊力傳到全身;雙手輕而有力地握把,臀部坐穩(wěn)車座位。

    正確的騎車姿勢,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于車輛的尺寸、車座和車把的位置,運動員的身材大小及身體各部份的結(jié)構(gòu)。影響騎車姿勢的因素可分為車的因素和人的因素。車的因素有車架大小、車座高低與前后、車把傾斜角度和把立管長度等五個方面;人的因素涉及到腿長、臂長和軀干長度。腿的長度決定車架的高低;軀干長度和臂長的總和決定車架的長度,曲柄的長度則與訓練、競賽場地有關(guān)。坡度大、彎道多的路面需要曲柄短些,反之,曲柄可長些。

    為了保證正確的騎行姿勢,運動員必須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好車輛的選擇、車座的選擇、車座的調(diào)整和車把的調(diào)整。

    (二)車座的選擇:

    自行車運動員能平穩(wěn)地騎行前進,是依靠車把兩端和車座三個支撐點形成一個平面,來維持平衡的。在這三個點中,車座是主要支撐點,它承受著大部份身體的重量。為了充分發(fā)揮踏蹬技術(shù),運動員的座骨結(jié)節(jié)需要支在車座上,所以,必須根據(jù)個人骨盆解剖構(gòu)造來選用適合的車座。座骨結(jié)節(jié)間距離寬的可選用寬車座,坐骨結(jié)節(jié)間距離窄的可選用窄車座。如果坐骨間距離黨選用了窄車座,車座就會嵌人坐骨之間,使座骨神經(jīng)和肌肉過度緊張,破壞騎行姿勢和正確的踏蹬動作。

    車座的選擇還要考慮到騎行距離長短和運動強度大小。賽車場距離短,強度大,騎行時肌肉、神經(jīng)高度緊張,可選用窄車座。公路訓練和競賽,騎行時間長,可選擇與坐骨接觸面較寬的車座。女運動員由于生理特點,不論公路與場地,都應選擇較寬而柔軟的車座。無論男女運動員選用的車座平面都要繃緊,不能有明顯凸凹現(xiàn)象,以免影響正確的騎行姿勢。

    (三)車座的調(diào)整:

    車座前后的調(diào)整。先將車座固定在水平線上,然后再調(diào)整車座前后。根據(jù)運動員大腿長度,把座子前端調(diào)整到中軸垂直線后2~5公分處。大腿長,車座應多向后移動,大腿短,車座稍向前移動,但車座前端一般不超過中軸垂直線后2公分。車座高低的調(diào)整。運動員坐穩(wěn)車座后,用腳跟蹬住腳蹬,當腳蹬到最低點時,腿應正好伸直,既不感到過分伸腳,也不使膝關(guān)節(jié)有彎曲。

    調(diào)整好的車座,應使運動員在踏蹬中,踏蹬到曲柄與地面平行的位置時,膝關(guān)節(jié)垂直線能正好通過腳蹬軸的中心。踏蹬到最低點時,膝關(guān)節(jié)能稍有彎屈。以利肌肉在緊張之后可得到暫時休息。經(jīng)過幾次騎行檢驗,如感到用力合適,就可固定下來。車座固定后,要把有關(guān)的測量數(shù)字記錄下來,做為以后更換車座或車輛時的依據(jù)。

    (四)車把的調(diào)整:

    車把的調(diào)整對調(diào)整騎行姿勢很有意義。調(diào)整車把的寬度應與運動員的肩寬大體相同,一般為38~41公分。如果寬于肩,會增加風的阻力,窄于肩,胸腔會受到擠壓,影響正常呼吸功能。車把的高度,應根據(jù)運動員上體尺寸和臂長來決定,并注意專項的特點。公路運動員用的車把可略高些,場地運動員用的車把可稍低一些。合理的車把高度是使公路運動員的上體角度(即通過髖關(guān)節(jié)的水平線和髖關(guān)節(jié)中心至頸椎中心連線)保持在35度~45度之間;場地運動員的上體角度保持在20~30度之間。

    把立管的長度,最好是當運動員踏蹬到曲柄與地面平行的位置時,肘關(guān)節(jié)與膝關(guān)節(jié)能稍稍相碰。

    車于各部分間距離調(diào)好后,不要輕易改變,特別是在比賽前不宜變動,否則,會破壞已形成的動力定型,影響運動員在比賽史發(fā)揮正常水平。

    正確騎行姿勢的形成,要通過專門訓練,每次訓練課都要嚴格要求,不論高速騎行或是終點沖刺,都要保持正確的騎行姿勢,萬不可忽視。附:(人體各部位的測量)上肢長度:從肩峰端到手握拳后第三手指關(guān)節(jié)凸隆處的距離。

    軀干長度:從胸骨頂端到恥骨聯(lián)合下端。

    下肢長度:從股骨頭大轉(zhuǎn)子到足跟底部。

    腳長:從腳趾前端到腳跟后。

    自行車各部位的測量車身長度:由把立管中心點到車座管中心點。

    車架高度:由車座處三通中心點到中軸的中心點。

    曲柄長度:由中軸中心到腳蹬軸中心點。

    腳套長度:由腳蹬軸中心點到腳套前端內(nèi)邊沿。

    小輪車與奧運

    國際奧委會的一個重要伙伴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提出把收視率和商業(yè)價值很高的小輪車放入奧運會。后奧委會權(quán)衡之后于2月23日決定,將小輪車項目列入北京奧運會比賽。這樣,在北京奧運會上,將比歷屆奧運會多了一個分項和兩個小項(男女小輪車競速)的比賽,金牌總數(shù)達到303枚。BMX小輪車泥地競速項目在2003年6月29日召開的國際奧委會執(zhí)委會上,正式被列為2008年奧運會比賽項目,共將產(chǎn)生男、女兩塊金牌。

    以后奧運會極限運動將會越來越多

    我國的BMX小輪車發(fā)展之路

    我國目前尚處于BMX的發(fā)展階段,國內(nèi)還鮮有BMX的專業(yè)車手,但是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BMX愛好者加入到這個行列當中,尤其在上海,北京,杭州,成都各地都有BMX車手的身影在大街小巷,相信BMX有朝一日會變得更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