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非洲象體軀龐大而笨重,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雄性和雌性非洲象呈二態(tài)性(雌雄兩性在體形或身體特征上都有所不同)。被美國瀕危物種法案和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列為瀕危物種,被CITES列入附錄I,但是在津巴布韋、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三國,非洲象被重新劃定到附錄II。
基本資料
科學名稱:loxodontaafricanna
綱:哺乳綱
目:長鼻目
科:象科
屬:非洲象屬
種:africana
形態(tài)特征
體長為5—7.5米,尾長1—1.3米,肩高2.6—4米,體重2700—6000千克,最大的重達10000千克,雌性比雄性小。據(jù)記錄,最大的一只非洲雄象是1974年11月7日在安哥拉南部被射殺,它肩高約3.96米,體全身10.67米,前足周長1.8米,體重11.75噸。最大的象牙(非洲雄象)長350厘米,重約107公斤;雌象牙重約18公斤;而一般母象牙平均只重約7公斤。
體色為灰棕色,象鼻很長,為上唇和鼻子合并,向前伸長形成,重約145千克,表皮很粗糙,上面有許多環(huán)列的皺紋,鼻端有兩個指狀突和許多感覺靈敏的纖毛。它就像是一件奇妙的工具,吊在腦袋上搖來擺去,不僅有嗅覺功能,還能做許多復雜的動作,如吸水、拔樹根、掀塵土、抓東西吃等,甚至還能把濺進眼睛里的泥土擦出來。有趣的是,它還能像人類握手一樣,用互相纏繞鼻子的方式來表達友好的情感或者雄雌間的調情。
雄獸和雌獸均有由上頜門齒形成的象牙,一般長1.5—3米,重20—30千克,最長的可達3.45米,重198千克,雌獸的牙較短而細。頭頂扁平,兩只耳朵特別大,直徑約為2米左右。脊背向下塌陷,肩部和臀部較高。四肢粗壯如柱,腿的直徑約為50厘米,周長超過1.7米。前肢具4趾,后肢具3趾,腳底下有橡皮一般的肌肉,粗厚而平坦,所以在走路時幾乎毫無聲音。
分布
非洲象分布于非洲東部、中部、西部、西南部和東南部等廣大地區(qū),北起蘇丹草原,南至南非腹地,東從東非沿岸,西達西非赤道一帶,主要棲息于熱帶草原和稀樹草原地區(qū)。
分布國家:
安哥拉,博茨瓦那,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科特迪瓦,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赤道幾內亞,加蓬,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共和國,肯尼亞,利比里亞,馬拉維,馬里,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塞拉利昂,索馬里,南非,蘇丹,斯威士蘭,坦桑尼亞,多哥,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
習性
喜歡群居,每群都由雌獸統(tǒng)帥,成員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后代,雄獸在群體中沒有位置,長到15歲時就必須離開群體,只有在交配期間才偶而回到群體中。群體中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行動時要按照地位高低排序,無論吃喝、交配和走路都秩序井然,群體中的成員之間通常都十分和平、友好。
它的步子邁得很大,每一步都盡量高高地彎起腿,跨得遠一點,很適于膛過泥地。為了采食,一年要走16000公里,遷徙的路線往往還要穿過溪流、湖泊、沼澤等,使它的一生就像一次極有耐性的漫長的尋食旅行。茂密的森林也不會使象群失散、迷路,因為每個群體都有自己聯(lián)絡的聲音和氣味,無論走出多遠,都可以找到家族的去向。它依靠額上的一個能震顫的部位發(fā)出聲音信號,頻率大多在低頻的14—24赫茲之間,人耳不能聽到,但也包含一些人耳可聞的諧波。
非洲象總是一副泰然自若,神圣不可侵犯的樣子,在草原上所向無敵,但大多用溫和的方式與其他動物競爭。只有在憤怒或恐懼的時候,才有可能傷害其他動物,此時就是身強力壯的犀牛也要退避三舍。雖然非洲象的成體不懼怕任何動物的進攻威脅,但幼仔卻無力抵擋獅、鬣狗、野狗以及禿鷲之類的襲擊,所以在休息時群體常常站成一圈,保持警惕,以便進行防御和自衛(wèi),而雌獸即使感覺到一點危險,也會用長鼻子來提醒幼仔。在群體進行長距離、大規(guī)模的遷移時,幼仔必須緊緊地跟上,不過雌獸也會不離左右地進行保護,隨時擊退企圖進犯的食肉動物。
極少有人能找到野生非洲象自然死亡后的殘骸,尤其是堆放象牙的地方。因為一只非洲象死亡后,家族的成員們會感到非常悲哀,在環(huán)繞著它們同類的骨架靜默一段時間之后,便把殘骸分解,一一取走,將象牙和每塊骨頭在密林中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地方分散藏好。
食性
非洲象的腿非常粗壯有力,所以大多站著睡覺,睡眠的時候新陳代謝水平大約會降低5%左右。一天中大約有16個小時用來吃青草、樹葉、嫩枝、野果等植物性食物,主要種類有阿拉伯橡膠樹、棕櫚樹等,每只每天進食約180—270千克。
它的嘴里有4顆結實的牙齒用來咀嚼,對付樹枝上的刺兒也有自己特殊的辦法。它毀壞了不少草場和樹木,但同時卻建起了更多的草場和森林,吃掉生長茂盛的野草有利于新草的長出,不消化的樹籽則被帶到其他地方,使森林又在別處生長起來,因此非洲象可以稱得上平原的農夫。
非洲象十分耐熱、耐曬,但水是必需的,每只平均一天大約要喝上100公升。在干旱的季節(jié),它能以其敏銳的嗅覺測知地下水所在的位置,或者匯集成數(shù)百頭的大群一起遷移到水草豐富的地區(qū)生活。它甚至能夠發(fā)現(xiàn)猴面包樹里的樹汁可以飲用,每到干旱季節(jié)就從猴面包樹里取水喝,并且還在猴面包樹的木頭里找到了所需要的礦物質。
在水塘邊,它每次將大約9公升水吸入到長鼻子中,然后澆到嘴里,喝完了之后就進行洗澡和玩耍,然后再將身上涂抹上一層泥蓋住灰色的皮膚,或在泥地里打滾,這樣不僅有益于健康,還形成一層保護層,可以防止扁虱、跳蚤或其他寄生蟲的侵襲。此外,它的背上還時常棲息著一些喜歡食蟲的小鳥,專門為其捉拿寄生蟲。
繁殖
非洲象沒有固定的發(fā)情季節(jié),常年均可交配繁殖,雌獸的懷孕期為21—23個月,略長于亞洲象,是哺乳動物中孕
期最長的動物。每胎產1仔,兩次產仔的間隔期約4年,每只雌獸一生可以產4—5胎。在幼仔出生的頭5年里,它要一直守在幼象身邊。
剛剛出生的幼仔的體重約為109千克,雌獸每次需要喂1千克左右的奶,而它所要做的只是尋找到雌獸的奶頭在什么地方,然后本能地去吸奶。幼仔呆在雌獸身邊倍感安全,隨著身體漸漸長大,眼睛和耳朵也越來越靈敏,自信心也增強了,但偶而也還會走失,不過當它們需要幫忙的時候,家族的其他的成員總是應聲而來。
非洲象長得很慢,成熟得也很慢,需要13—14年才能達到性成熟。體重和牙齒的出現(xiàn)是其成長的標志,幼仔沒有牙齒,以后逐漸開始長牙,兩個巨大的門齒會隨著身體的成長越長越長,以后也會由于使用過度而磨損,甚至斷裂,而一旦門齒斷裂就會成為殘廢。非洲象的壽命約為60—70年。
種群狀況
非洲象的數(shù)目近四十年來大起大落。非洲象的數(shù)目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達到高峰,約有130萬頭。其中,扎伊爾最多,約40萬頭,坦桑尼亞次之,約30萬頭。從七十年代開始,非洲象的數(shù)目以驚人的速度減少,最多的一年竟減少10萬頭。以肯尼亞和烏干達為例,從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十年中,大象的數(shù)目分別從16萬7千頭和1萬5千頭銳減到4萬3千頭和1千5百頭。到八十年末,整個非洲的大象數(shù)目減少一多半,只剩下62萬4千頭。
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非洲象和亞洲象均被列入附錄I。
瀕危原因
非洲象數(shù)目的銳減,主要由兩個因素造成的:
一是非洲人口的高速增長和對森林、草原的開發(fā)與破壞,促使野生動物生存的地盤縮小,環(huán)境惡化。結果,大象的自然死亡率猛漲。
二是濫加捕殺。過去,非洲人捕獵大象主要是為得到象肉和象皮。但是,七十年代之后,象牙成為人們捕殺大象的主要獲取物。這不但是因為國際手工藝品市場上對象牙需求量的急速增加,還因為國際金融市場動蕩,象牙同黃金和鉆石一樣,被視為一種價值穩(wěn)定的硬通貨,西方一些大銀行競相爭購和儲存。八十年代初,國際市場上象牙的成交額每年在130萬公斤左右,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非洲。同時,象牙的價格不斷上漲。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批發(fā)價從每公斤13美元上漲到156美元,上漲12倍。獲取一根象牙,就可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因此,一些人把大象看成是“活動的金匣子”,把象牙看成是“令人垂涎的白金”,把偷獵象牙看成是“發(fā)財致富的捷徑”。他們總是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千方百計去捕殺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