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拼音:bā wū
簡介
巴烏,屬竹管銅簧樂器,簧為舌形。是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族吹奏樂器。當?shù)匾驼Z叫“及菲里莫”,哈尼語叫“梅巴”。巴烏是流行在中國西南地區(qū)彝、苗、哈尼等族的單簧吹管樂器,巴烏用竹管制成,有八個指孔(前七后一),在吹口處置一尖舌形銅制簧片,演奏時橫吹上端,振動簧片發(fā)聲。巴烏音量較小,但音色柔美,西南地區(qū)的人們稱它為會說話的樂器。巴烏流行于云南省紅河、文山、思茅、西雙版納、臨滄、德宏、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融水、貴州省黔東南和黔南等地。在民間以單管者為主,亦有雙管合并而成者,稱為雙眼巴烏。傳統(tǒng)演奏方式均為直吹。常用音域多不超過八度。巴烏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悅耳,很像一對鐘情的戀人在竊竊私語,低訴衷腸,所以每到晚間,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在談戀愛時,常用它抒發(fā)自己的衷情,傳遞愛慕之情。
傳統(tǒng)的巴烏,音域窄、音量小,但音色優(yōu)雅。在各民族中,常用以伴奏舞蹈和說唱,也用于獨奏。哈尼族人民隨身攜帶,老人和青年們都喜歡吹奏。哈尼族和彝族的青年小伙子。常用巴馬來演奏情歌。在彝族,人們放羊時或晚間也常吹奏巴烏。
近幾十年來,巴烏經專業(yè)工作者的不斷改革,音色不變,音域擴大,音量增加,適于演奏寬廣、抒情的音調。合奏時,它也可以作為高音樂器與低音樂器的橋梁。
發(fā)展過程
傳統(tǒng)的巴烏,音域窄、音量小,但音色優(yōu)雅。在各民族中,常用以伴奏舞蹈和說唱,也用于獨奏。哈尼族人民隨身攜帶,老人和青年們都喜歡吹奏。哈尼族和彝族的青年小伙子。常用巴馬來演奏情歌。在彝族,人們放羊時或晚間也常吹奏巴烏。
解放后幾十年間,巴烏的研制改革工作一直在進行著,經過改革加鍵的巴烏,在保持傳統(tǒng)巴烏渾厚柔美音色的前提下,擴大了音域、音量,并且還能調微,能轉四個調,能奏出各種滑音、打音、吐音、顫音、飛指、抹音等技巧音。巴烏的創(chuàng)作曲目也更為開拓,它不僅可以演奏傳統(tǒng)的地方風格曲目,還可移植外國樂曲,如日本的《北國之春》等。
近幾十年來,巴烏經專業(yè)工作者的不斷改革,音色不變,音域擴大,音量增加,適于演奏寬廣、抒情的音調。合奏時,它也可以作為高音樂器與低音樂器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