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鷺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夜鷺,鳥綱,鸛形目,鷺科,夜鷺屬,又名水洼子、灰洼子星鴉、灰洼子、蒼鳽、星鳽、夜鷹(浙江)、夜鶴、夜游鶴(海南),頭大、頸短、健壯的中型鷺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詳細解釋


     外形特征

    夜鷺,又名水洼子、灰洼子星鴉、灰洼子、蒼鳽、星鳽、夜鷹(浙江)、夜鶴、夜游鶴(海南),英文名Black-crowned night heron。頭頂、后頸、枕、羽冠及背部黑色,枕部具2~3根狹白色冠羽;下體白色;翅及尾羽灰色。額、頭頂、枕、羽冠、肩背黑藍色且具金屬光澤;額基和眉紋白色;后枕部著生2~3根辮狀白色冠羽;腰、兩翅和尾羽灰色;頦、喉白色;頰、頸側、胸和兩脅淡灰色,腹白色。虹膜血紅色;眼先裸露部黃綠色;嘴黑色,跗跖和趾黃色。

    分布地區(qū)

    夜鷺分布于北美地區(qū)、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非洲中南部地區(qū)、印度洋、中美洲、南美洲、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qū)、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qū)、太平洋諸島嶼、華萊士區(qū)。中國國內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寧夏、山東、河南、江西、四川、貴州、云南、福建,為夏候鳥;在江蘇、上海、安徽、浙江,為夏候鳥、留鳥;在湖北、湖南、廣東、香港、海南、臺灣,為留鳥。

    遷徙路線

    部分留鳥,部分遷徙。繁殖于海南島、臺灣、廣東、香港、福建等南部省區(qū)的種群多為留鳥,不遷徙。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繁殖的種群部分為留鳥,部分為夏候鳥。北方地區(qū)繁殖的種群全為夏候鳥。通常于3月中下旬即陸續(xù)遷到北部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遷離繁殖地。常在傍晚或夜間鳴叫,傍晚和黃昏三五成群飛行,偶爾也見有單個飛翔的,特別是雨前或陰雨天的下午以及晚上遷徙最為頻繁。飛翔時2-5只排成一行,邊飛邊鳴。

    生活習性

    棲息于平原、丘陵地帶的農田、沼澤、池塘附近的大樹、竹林,白天常隱蔽在沼澤、灌叢或林間,晨昏和夜間活動。常與白鷺、牛背鷺、池鷺等混群,營巢于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杉木林、竹林。巢呈淺盤狀,結構粗糙,全由樹枝構筑成。4-9月為繁殖期。群集營巢,有時利用烏鴉舊巢為窩。每只產4-6枚卵。隔日或隔1~3日產1枚卵,產卵期6~9天。卵藍綠色,鈍橢圓形。卵孵化期22~26天;育雛期30~35天;年繁殖力約3.50只。全世界有2亞種,中國僅有指名亞種。主要以小魚、蛙及水生昆蟲為食亦食陸生鞘翅目昆蟲。雖吃大量小魚和蛙類,但對維持自然生態(tài)平衡起著一定的作用。 本物種數(shù)量甚大,系常見鳥類,近年來中國大陸各大城市均有夜鷺數(shù)量增加的報告,在一些地方甚至泛濫成災,因此有些地方政府采取毀巢破卵的方式控制夜鷺的數(shù)量,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夜鷺數(shù)量的增加,其背后是否隱藏著其他環(huán)境因素改變的訊號尚須進一步的研究。

    生長繁殖

    營巢于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杉木林、竹林。巢呈淺盤狀,結構粗糙,全由樹枝構筑成,大小為外徑30-51cm,內徑28-32cm,高12-15cm,深8-9cm。4-9月為繁殖期。常成群在一起營群巢,也常與白鷺、池鷺、牛背鷺和蒼鷺等其他鷺類一起成混合群營巢。群巢的數(shù)目少者一棵樹上幾個至十幾個,多者數(shù)十個甚至上百個。雌雄親鳥共同參與營巢。有時利用烏鴉舊巢為窩。每只產4-6枚卵。隔日或隔1~3日產1枚卵,產卵期6~9天。卵藍綠色,鈍橢圓形,大小為41-48mm×31-37mm,平均44mm×35mm,重22-27g,平均24g。卵孵化期22~26天;育雛期30~35天;年繁殖力約3.50只。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身上被有白色稀疏的絨羽,由雌雄親鳥共同撫育,經過30多天,雛鳥即能飛翔和離巢。

    種群現(xiàn)狀

    夜鷺在我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和西南各省曾經是較為豐富和常見的,50-60年代在北京甚至在東北長白山還能不時見到。但近來在整個東北地區(qū)也很難見到了,在北京和其他地區(qū)種群數(shù)量亦明顯減少。原因主要是由于砍伐樹木、環(huán)境污染和人為干擾。據(jù)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我國僅見到3318只,其中香港179只,臺灣735只。1992年我國僅見到3168只,其中臺灣2698只,香港97只,大陸僅373只,數(shù)量有所下降。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夜鷺保護

    偷運六千夜鷺賣給酒樓食肆 野生動物保護嚴峻

    廣州市林業(yè)局介紹,外地及廣州偏遠農村山區(qū)濫捕、濫殺野生保護動物的現(xiàn)象經常發(fā)生,2008年4月以來廣州市林業(yè)和森林公安部門開展了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專項行動,5月份僅在廣州東旺凍品批發(fā)市場,2個小時內就繳獲1000多國家級及省級重點保護動物。在另外一次行動中,則在一輛貨車里一次性截獲了近6000只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夜鷺,這批夜鷺都是從安徽運往廣州賣給酒樓食肆的,可見廣州野生動物保護形勢仍比較嚴峻。廣州市結合實際情況,根據(jù)生態(tài)城市建設的需要,近年相繼出臺了3部地方性林業(yè)法規(guī),林業(yè)法律、法規(guī)體系已相對完善,但在一些山區(qū)農村偏遠地區(qū),普法宣傳力度還很不夠,由于法制觀念淡薄,受利益驅使,毀林開荒、濫殺野生保護動物常有發(fā)生。

    東湖夜鷺多成災 專家建議適量捕殺

    東湖九女墩正迅速成為數(shù)千夜鷺的樂園,它們在這里快樂地吃喝拉撒、繁殖后代,東湖的魚兒頻遭吞食,變成一片白白的糞便。鑒于夜鷺正在造成生態(tài)失衡,專家建議對其適量捕殺。一走進九女墩,頓覺一片臭烘烘的鳥糞氣息彌漫,白色的鳥糞將樹葉幾乎全都涂成白色;嘈雜的鳥叫鳴聲,令人耳鼓發(fā)麻;樹林間鳥窩密麻,一棵樟樹上的鳥窩就達37個。武漢大學鳥類專家唐兆子介紹,近年來“夜鷺災”在中國各地均有發(fā)生,主要是因為夜鷺的天敵老鷹在銳減。夜鷺的繁殖能力很強,它們白天黑夜均可出來覓食。夜鷺數(shù)量過大,后果十分嚴重,首先是搶了同食物源的小、中白鷺的食物,影響其它物種;再是夜鷺在武漢生活長達8個月之久,要消耗數(shù)十萬公斤魚類;另外,夜鷺的糞便對環(huán)境污染厲害。唐教授建議,在喪失天敵的情況下,人類可對夜鷺適當捕殺,控制數(shù)量。

    文化故事

    為讓夜鷺睡好 巴南白鷺保護區(qū)春節(jié)禁放鞭炮

    夜鷺尋求庇護而來

    2008年9月底,白鷺四散飛走,竹林一度空寂下來。11月,一群夜鷺飛來,起初只有100多只,到現(xiàn)在已有一千多只。這些夜鷺飛進白鷺自然保護區(qū)是由于最近兩年白鷺自然保護區(qū)管理不錯,千余只夜鷺飛到這里是為尋求庇護所。

    白鷺自然保護區(qū)共有1500多畝,足夠兩種鷺安家,而且白鷺晝出夜伏,夜鷺則晝伏夜出,兩者作息時間相反,可以共享一片竹林,不會因爭保護區(qū)而打架。

    規(guī)定不許放鞭炮

    夜鷺云集在大約70畝的竹林內,70畝竹林附近,有100余居民。由于夜鷺晝伏夜出,很容易受人驚擾,為了保護好這些夜鷺,保護區(qū)規(guī)定附近居民不得讓小孩進入竹林,大人進入竹林干農活,不能高聲喧嘩;春節(jié)來臨,附近居民上墳與過節(jié),都不能放鞭炮。

    --------------------------------------------------------------------------------

    小狗與夜鷺

    2008年3月2日在南京下關區(qū)煤炭港附近的一堆鋼材旁,一只2歲大京巴狗“點點”突然大叫,吸引了主人的眼光,主人發(fā)現(xiàn)一只夜鷺蹲在鋼材旁一動不動,仔細一看這只夜鷺左腿卡在了鋼材的縫隙里,小狗“點點”憐憫地站在夜鷺前,仍在不停地叫喚,直到其主人將夜鷺解救出來。

    當時受傷的夜鷺一動也不動,精神萎靡。小狗就就一只守護在夜鷺身旁是不愿離去,從它的眼神中,似乎還流露出乞求主人快來救救鳥兒的神情。周圍有懂鳥的人指出,這只鳥兒通體發(fā)灰,間以白色小點,嘴巴尖長,羽毛豐滿,正是長江邊時常出沒的夜鷺,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在隨后一段時間,“點點”一直陪伴在夜鷺周圍,如果有人想抱走夜鷺,“點點”就會上前咆哮一番。據(jù)狗主人介紹,下關煤炭港靠近江邊,夜鷺較多,但老鷹也多。由于前天晚上下班后大家還未發(fā)現(xiàn)有夜鷺,這只夜鷺很可能是前天深夜被老鷹追趕逃至此地,摔落后被鋼材夾住腿。而當?shù)匾柏埍容^多,如果沒有及時救護,肯定會很快被吃掉。因此,很可能是今年才兩歲的京巴狗“點點”從前天晚上發(fā)現(xiàn)夜鷺后便沒有離開,一直守護到昨天早晨。

    隨后狗主人便為夜鷺擦洗了傷口,夜鷺一動也不動,顯得很乖巧。下午2點多,夜鷺身體逐漸恢復,并對狗主人鳴叫了幾聲,好像在說“謝謝”。隨后狗主人手捧著這只夜鷺將其放飛。這只夜鷺仿佛通人性,在天空盤旋了一陣子,才戀戀不舍地飛走,而它的好朋友“點點”則在一旁默默地看著它飛向藍天,眼中滿是依依不舍的神色。

    北京動物園

    夜鷺在北京動物園的高大樹木上繁殖。巢的選址非常固定。把巢建在了水禽湖中心島的三棵高大柳樹上。水禽湖中的幾個大小“島嶼”是眾多鳥類繁殖的場所,因為小島與其他地方隔絕,除了飼養(yǎng)員可以上去之外,沒有其他人的干擾,同時也斷絕了黃鼠狼、貓這類動物對幼雛的傷害。夜鷺的巢數(shù)增加到了8窩,到了今年巢數(shù)增加到了13窩,巢址也擴大到了另外的一個島上,而且其中還夾雜著一窩池鷺,并繁殖成活了兩只雛鳥。

    每年的冬天,又有一定數(shù)量的夜鷺不做遷徙,很難分清它們夏天是否生活在動物園,還是秋天從別的地方遷來,嚴冬它們蜷縮在干枯的樹枝間,飽受暴風雪的摧殘。即使在動物園,冬天的湖面也結了厚厚一層冰,捕食是根本不可能的,它們只能每天兩次搶食飼養(yǎng)員喂給其他動物的飼料。

    動物園因為要飼喂散養(yǎng)在湖中的水禽,人工放養(yǎng)魚苗,湖里魚的密度是相當大的,雖然大部分地方的水較深,不太適合夜鷺捕食,但它們的捕食習性也發(fā)生了一些改變,夜鷺從空中朝聚在一起的魚群沖擊,并逮到一條一兩多重的鯉魚,然后直接飛到樹上,再叼到僻靜處啄食。動物園湖里的錦鯉由于喜歡上浮集群的習性,更成了夜鷺掠食的對象。白天動物園里雖然人來人往,但到了晚上靜園后則非常安靜,這正好與夜鷺的夜行性相一致,夜鷺每隔一段距離的站在岸邊突入水中的巖石上,一旦有魚出現(xiàn),就給予致命一擊。夜鷺捕魚對于較小的則用上下喙夾住,而對于稍大的魚,它則利用上喙刺透魚體,并同時上下喙合攏牢牢夾住獵物。夜鷺在每次捕魚時頭入水的一煞那前,眼睛的瞬膜(第三眼瞼)會迅速遮住雙眼,以避免遭到意外傷害和水的污染,出水后則收回,以恢復良好的視力。

    夜鷺同時很好地適應了動物園的作息表,對于水禽湖里動物的喂食,一般分上下午兩次,每次在三個島上由飼養(yǎng)員劃船投喂適量的白條魚和牛肉沫。如果你幸運的趕上的話你就會發(fā)現(xiàn),當一條竹篙撐行的鐵船在湖面上出現(xiàn)時,整個水禽湖都沸騰了。而此時早早地守候在那里的夜鷺,也立即進入興奮狀態(tài),當飼養(yǎng)員把食物倒到地上后,夜鷺也加入到搶食的隊伍,如果搶不到魚,它們也會搶食一些肉沫,而一改它們夜行性的本性,在冬天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如果是在繁殖季節(jié),它們則很快將搶到的魚喂給適齡的雛鳥。

    夜鷺有利用舊巢的習性,但由于北京冬天的強勁北風,巢材基本上全部被吹光。但通過我們的觀察,在連續(xù)兩年內,夜鷺在5~6個同樣的位置搭建了窩。

    動物園內夜鷺的繁殖非常適合觀察,每到繁殖季節(jié),首先是夜鷺的筑巢。夜鷺筑巢的樹枝可不是從地上隨便撿來的枯枝,而是它們從遠處樹上折來的,這樣才能保持巢的牢固性,另外在孵化和育雛過程中,每當兩只親鳥在巢邊相遇時,它們都高聳頸部羽毛,并發(fā)聲互致問候,相敬如賓。如果要想觀察夜鷺的喂食,則不太容易,需要較好的耐心和運氣。由于缺乏天敵的制約和人為的干擾,繁殖成功率非常高,一般每窩多為4枚卵,最后成活三只雛鳥。雖然有時有烏鴉、喜鵲的騷擾,但由于夜鷺的護巢性較強,很少發(fā)生被偷食現(xiàn)象。這里的夜鷺在占巢方面,好像更趨向于占位位置較低的巢,而與野外報道有所不同。

    在一些籠子里也會看到夜鷺,但不是動物園捕捉飼養(yǎng)的,而是這些夜鷺貪食飼養(yǎng)員喂給其他動物如鸛、鶴等的魚而鉆進去,再也出不來了。一次拍攝夜鷺捕食的過程中,籠子外的一只夜鷺捕到了一只紅色錦鯉,興奮地叼著跑了,而籠子里面的夜鷺則投以非常羨慕的目光。

    以目前的發(fā)展來看,動物園的野生夜鷺大有成災的趨勢,如果長此發(fā)展下去,動物園正常飼養(yǎng)在島上的鶴、鷗、雁鴨等將很難保證正常的營養(yǎng)需求,另外大量的夜鷺流動,對于動物園的疾病防治也增加了難度,因為很多的野鳥是病毒的攜帶者。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里倒是一個研究夜鷺繁殖生態(tài)學的良好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