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釋義]
(1) (名)基本義:指見聞。耳目一新。(作主語)
(2) (名)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他是敵人的耳目。(作賓語)
[構(gòu)成]
并列式:耳+目
線人
1.(見聞) what one sees and hears; knowledge; information
2.(刺探消息的人) one who spies for sb. else
◎ 耳目 ěrmù
(1) [listen and see;ear and eye]∶耳朵與眼睛;耳聞目睹
耳目之明,如是其狹也?!盾髯印ぞ馈?br>耳目之福非淺
耳目靈光
(2) [one who spies for sb else]∶監(jiān)視人或?yàn)閯e人收集情報(bào)者
使者以從事為耳目。——《后漢書·朱浮傳》
(1).耳朵和眼睛?!抖Y記·仲尼燕居》:“若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史記·五帝本紀(jì)》:“勞勤心力耳目,節(jié)用水火材物?!?宋 蘇軾 《石菖蒲贊》:“菖蒲味辛溫?zé)o毒,開心補(bǔ)五臟,通九竅,明耳目。” 魯迅 《彷徨·傷逝》:“這空虛又即刻發(fā)生反響,回向我的耳目里,給我一個(gè)難堪的惡毒的冷嘲?!?br>(2).猶視聽,見聞。引申為審察和了解?!秶Z·晉語五》:“若先,則恐國人之屬耳目於我也,故不敢?!薄读簳の涞奂o(jì)中》:“故能物色幽微,耳目屠釣,致王業(yè)於緝熙,被淳風(fēng)於遐邇?!?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七:“所患耳目不廣,不能周知民間苦樂,國勢安危?!?br>(3).指視聽所系的事物或標(biāo)志。《左傳·成公二年》:“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jìn)退從之?!?br>(4).比喻能起耳目作用者。 晉 袁宏 《后漢紀(jì)·和帝紀(jì)上》:“《國語》、《世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太史公書》,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觀前,圣人之耳目也?!?唐 韓愈 《爭臣論》:“圣賢者,時(shí)人之耳目也?!?梁啟超 《<清議報(bào)>敘例》:“是以聯(lián)合同志,共興《清議報(bào)》,為國民之耳目,作維新之喉舌?!?劉少奇 《對華北記者團(tuán)的談話》:“你們的筆,是人民的筆,你們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br>(5).比喻輔佐或親信之人?!稌ひ骛ⅰ罚骸暗墼唬骸甲麟薰呻哦?。’” 孔穎達(dá) 疏:“君為元首,臣為股肱耳目,大體如一身也?!薄杜f唐書·姚珽傳》:“臣以庸朽,濫居輔弼,虛備耳目?!?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一》:“舉天下至於無可信,而乃欲寄其耳目,託其心腹,則其勢不得不流於偏重,而私昵得以用之矣?!?br>(6).指偵察或了解情況。亦指暗探。《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武安 吏皆為耳目,諸 灌氏 皆亡匿, 夫 繫,遂不得告言 武安 隱事。”《北史·房彥謙傳》:“唯愿遠(yuǎn)布耳目,精加采訪,褒秋毫之善,貶纖介之惡?!?清 魏源 《圣武記》卷一:“大 清 又厚撫 遼 人之往來我地者,於是降人與 遼 人皆為我耳目。” 周而復(fù)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有些場合,他不去,會(huì)有人告訴他的,至少有 江菊霞 這個(gè)耳目?!?周建人 《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黨派了聯(lián)絡(luò)員帶領(lǐng)我們躲過了敵人的耳目,通過了層層封鎖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