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拼音:hēi sì
簡介
前黑寺原名慈度寺,位于德勝門外馬甸,如同黃寺按方向分為東、西寺一樣,黑寺則按方位亦分為前、后寺。兩寺因覆以黑瓦,故俗稱黑寺。歷史上黑寺以打鬼(跳布扎)、歷科武會試、雕塑精品這“三絕”聞名遐邇,遺憾的是,黑寺毀于民國年間,“三絕”也自然蕩然無存。
據(jù)《日下舊聞考》記載:前黑寺本名慈度寺,黑寺是其俗稱,以其覆以青瓦故有是稱。建于清朝初年,建殿五層,山門、天王殿恭懸圣玄燁皇帝御賜慈度寺額。第四層大殿前恭懸圣祖額曰:法云廣潤。寺內鐵鐘、鐵磬皆明萬歷年造,當是它處移至者。這座寺廟毀于民國十四(1925年)年,由于未能重建,遂逐漸荒廢,竟連遺址亦未留下。
后黑寺為蒙古察罕呼圖克圖活佛于清順治二年(1645年)募化創(chuàng)建。寺坐北朝南,原有殿三重,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后殿,另有活佛院和后院。大雄寶殿正中供奉三世佛、左供觀音大士、右供關羽像,故老百姓又稱關公殿,東西配殿各5間,建筑甚堅。后殿供無量壽佛,后院共有房20余間,另有菜園數(shù)畝。廊下古鐘遍刻梵文,銘曰:“靜以居,應以虛警大千歸真”云云。后黑寺亦毀于民國年間,當時僅留存下來古輦及樂器數(shù)件,后亦遺失。今僅存有東西兩座配殿等建筑。
布局特色
黑寺寺寺內還曾有明正德十年最勝寺大鐘一口,證明了古剎之說。黑寺的地址在今天北京海淀區(qū)東升鄉(xiāng)馬甸村西,順治皇帝欽定此廟為察罕喇嘛廟,并從昌平、順義、延慶等縣撥給土地75頃又266畝和300餉糧以保證寺內僧人生活。該寺坐北朝南,原有殿宇三重,依次為天王殿、正殿、后殿、活佛倉和后院。
正殿供奉的是三世佛,并供有關羽像,故又稱為關公殿,這是因為在藏傳佛教界,特別是在蒙古族僧俗信眾中,關公被認為是紅臉神-------大紅司命主的化身,故在蒙古族藏傳佛教寺廟多供有關公殿。后殿供奉的是大清康熙皇帝御賜的無量壽佛,這也是黑寺的鎮(zhèn)寺之寶。活佛倉在后殿的西北,為東西兩座四合院建筑,有房屋20余間。后院有坐北朝南的大殿3間及耳房數(shù)間。此外,寺內還有明正德十年(1515年)最勝寺的大鐘一口,此鐘現(xiàn)保存在雍和宮。每年的正月二十三日,黑寺都舉行驅鬼法會,也叫“跳查瑪”。黑寺毀于民國年間軍閥混戰(zhàn),被軍閥李景林部隊搶掠后放火焚燒,據(jù)2006年底才圓寂的老僧人講,當年黑寺的大火整整燃燒了半年。
歷史淵源
北京黑寺與內蒙古的淵源緣于察罕活佛。察罕活佛,又稱為“白活佛、查干活佛”。該活佛第一世至第四世轉世于西藏,第五世至第九世轉世于內蒙古赤峰市,是阿魯科爾沁旗罕廟的寺主活佛,是大清朝欽定的駐京八大呼圖克圖之一,位列章嘉活佛之后,這也是唯一的駐京任職的蒙古族大喇嘛,曾累世被順治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道光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宣統(tǒng)皇帝等任命為多倫諾爾掌印扎薩克喇嘛和總理京城及內蒙古各盟旗喇嘛事務的京城喇嘛印務處副掌印扎薩克喇嘛等職務。特別是道光皇帝曾把自己穿的龍袍和黃袍賞賜給察罕活佛,這在大清歷史和藏傳佛教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此外,歷世察罕活佛出行可乘坐皇帝賞賜的黃轎,這種待遇也是不同尋常的。由于察罕活佛在藏傳佛教界和大清王朝功德卓著、地位顯尊,黑寺在京城也就成了與黃寺齊名的藏傳佛教名剎?,F(xiàn)在住世的察罕活佛為第九世察罕達爾汗呼圖克圖那日松活佛(曾用名那木吉勒),于1944年農歷10月18日生于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罕廟蘇木牧民貢布家?,F(xiàn)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常務理事、內蒙古佛協(xié)副會長。
第九世察罕那日松活佛的尋訪認定是由第五世楊松吉木彥活佛(又稱云僧活佛或永生活佛,與察罕活佛、西活佛同為罕廟的三大活佛,其本廟為阿魯科爾沁旗的根培廟)親自主持尋訪,于兩歲時由十世班禪大師和章嘉活佛正式認定,并賜法名羅布桑格力格利戈如達日齋。為了恢復和重建北京黑寺,察罕那日松活佛多次向有關部門打報告,提建議。他說:恢復和重建黑寺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夙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