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院士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中國工程院新的院士名單出爐后,對“煙草院士”質疑聲不斷,并且似乎有升級之勢

    新晉工程院院士謝劍平主攻研究方向是“減害降焦”,其的當選遭到國家控煙辦主任楊功煥炮轟,稱卷煙減害是“偽命題”,不僅不可能實現(xiàn),還誤導公眾,變相推銷。謝亦因此被封“煙草院士”。(12月12日《京華時報》)

    控煙總是與煙草商的利益相抵觸的,趨利本性的使然,他們更希望能悶聲不響地賺個盆滿缽滿,對吸煙損害健康自然諱莫如深。無奈目前“控煙”已成主流趨勢,在一心謀利之際,它們也不得不分出些精力和財力來應對政策和輿論對煙草業(yè)的“責難”。撇開“降焦是否能減害”的爭議不論,供職于中國煙草總公司下屬研究院的謝劍平當選院士,至少是變相增加了煙草業(yè)在“控煙”方面的話語權。有了“院士”的招牌,它們對于“禁煙”便有了更多“說不”的借口和可能。

    大量研究已經(jīng)證明“低焦油”香煙對人體的危害跟普通香煙沒有差別,以“焦油含量低”作噱頭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推銷和對消費者的誤導。2009年華盛頓聯(lián)邦上訴法院就曾裁定幾家在煙盒上標注“低焦油”、“清淡”、“柔和”等欺騙性字眼的美國煙草巨頭賠付巨額罰款。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還以納稅人的錢投入降焦研究,豈非自欺欺人、助紂為劣?

    更令人不解的是,一個代煙草商吆喝“降焦減害”的研究者卻順利當選為工程院院士,理由竟是“煙草業(yè)是我國的納稅大戶”。不管怎么說,院士作為科學家的最高榮譽,起碼其研究不應違背基本的公共倫理,為煙草商研究降焦是其科研的自由無可厚非,然而,如果憑此種“御用式”的研究晉身為院士無異是對院士公信力和權威的一種莫大諷刺。

    “煙草院士”的出現(xiàn)更像是煙草業(yè)和控煙界博弈的產(chǎn)物,煙草商們企圖通過這種鴕鳥思維下的障眼法“蒙混過關”。既然控煙不能一蹴而就,那就先減少點焦油吧,這樣既能應付控煙的“目標”,又不損害自家利潤。既然一般的宣傳作用不大,那就讓一個權威人物提出這種“降焦減害”的理論吧,這樣大家伙便信了。其要的效果就是,在一種冠冕堂皇的謬論中,讓煙民們更加無所顧忌地“吸下去”。

    可悲的是,煙草業(yè)這種“一箭雙雕”的伎倆居然順利得逞,漏洞就出在政府層面,在國外政府都極力通過課以重稅、嚴厲罰款來懲戒煙草商,而我們倒好,不但控煙“雷聲大雨點小”,簽署世界衛(wèi)生組織控煙公約5年以來,煙民不減反增,還讓一個煙草商的“御用專家”獲了院士殊榮,這不明擺著要長煙草商志氣么?

    “煙草院士”就是控煙不力的樹上結的一顆歪瓜。政府不能一方面控煙,一方面又被煙草業(yè)的巨額納稅所綁架,建立在損毀國民健康之上的GDP繁榮終究是血色的,應該被拋棄。如果說一時淘汰這種“不正義”的產(chǎn)業(yè)太過困難的話,至少政府對煙草業(yè)的規(guī)范和處罰應該更為嚴厲,但“煙草院士”的出現(xiàn)卻讓人看到了一種逆向的庇護跡象,這尤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