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族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現(xiàn)今的“草莓族”,多用來形容1981年后出生的年輕人像草莓一樣,盡管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卻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爛,不善于團隊合作,主動性及積極性均較上一代差。開始投入職場的“草莓族”,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工作時往往沒什么定性,只要有更好玩的工作,或是較高的薪水,就會見異思遷。

  • 詳細解釋


     草莓族-詞語含義

    現(xiàn)在的年輕人老是被

    冠上

    “草莓族”、“水蜜桃族”,在所謂的“大人”眼中,是一群成天追逐最新科技,沒有思想?yún)s禁不起碰撞的新新人類,對于這樣的刻版印象,流行樂團五月天在歌曲《米老鼠》里反駁:“誰是草莓族,你才是榴蓮族,一身傷人頑固,傷害我,還要我不哭。”鮮明的刻畫了與草莓一族相對的“榴蓮族”的形象:固執(zhí)己見,粗暴傷人。

    草莓族最早是Career就業(yè)情報董事長翁靜玉在90年代提出的,而相關文章集結成書出版距今也超過10年了。翁董事長所謂草莓族,原意根本并非現(xiàn)在的六、七年級生,而是指當時30歲以下的年輕人,亦即現(xiàn)在的五年級生。他們做為“后嬰兒潮世代”,不論是價值觀或工作觀,都和先前的世代,出現(xiàn)明顯的裂變。

    七年級生

    所謂七年級生是指一九八零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八零年代換算成“中華民國”紀元則為“民國”七十年代,故有七年級生的說法,以此類推,一九七零年代出生的叫六年級生,一九六零年的世代則被視之為五年級同學等等。

    草莓族

    七年級生有這個草莓族的頭銜,實在沒有什么恭維之意,草莓這種水果,外面光鮮奪目,卻質地綿軟,稍一施壓就整個抵抗不住變成一團稀泥,但是它的表層也疙疙瘩瘩挺有個性,和他們相處拿捏要十分小心。他們重視享樂卻受不了挫折,抗壓性差,合群性不足,主動性和積極性均較上一代差。

    真實的草莓

    當然真實的草莓卻和人類所描述的表面現(xiàn)象所違背,真實的草莓要比人類想象的內(nèi)含智慧,草莓之所以光鮮奪目,質地綿軟,香甜可口那是因為草莓樹必須要盡所能的制作出能讓動物非常喜好并喜歡進食的目的,進而達到傳播種子的目的,與人類及動物達成精明的互惠互贏互利關系,如果草莓制作的一個極難看又難吃的果肉,那草莓樹就不會完成繁殖的過程。

    然而草莓即營養(yǎng)豐富,而且還達到了動物和人類喜好的至高點。真乃神物也。

    寧著

    中國大陸草莓族

    有愈來愈多大陸人士發(fā)現(xiàn),1980年以后出生的年輕人(也就是臺灣俗稱的七年級生),竟然也出現(xiàn)跟臺灣草莓族一樣的病癥。

    大陸草莓族與臺灣最大的不同點是,大陸草莓族的誕生完全是政策使然,這個政策就是計劃生育。這個為了減輕大陸人口壓力的政策,在實行多年之后,并沒有收到當時預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了許多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問題,便是造成大陸競爭力中斷的七年級世代。

    現(xiàn)代的年輕人的確是在家里的呵護下長大,集三千寵愛于一身,使得大陸這批七年級生,因為家中過度保護與溺愛,讓他們凡事都以自己的感覺為主,不但抗壓性低,過度自我為中心,崇尚物質、追求名牌的情況更是嚴重。

    草莓族的出處

    草莓族一詞出自翁靜玉著、1993年出版的《辦公室物語》(ISBN 957-8645-04-X)一書,形容當時的年輕人,約民國50年(1961年)以後出生的世代。由于媒體的炒作,現(xiàn)在多半作為約民國70年(1981年)以后出生的世代的一種負面標簽。

    「草莓族」一詞最早被食品業(yè)者拿來形容15歲以下的消費者,以草莓來象徵這個族群的天真、好奇。但後來則取其光鮮亮麗、甜中帶酸的生澀、在溫室中長大及一捏就破的特性,開始以草莓族來稱呼1981年后出生的世代(有時也包含1981年前數(shù)年出生的世代)。

    在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草莓族是被新聞媒體所夸大了,每逢「七年級生」(臺灣俗稱民國70年以後出生者)、「八年級生」犯錯時即大幅報導,事實上在這個世代中也不乏有能力且有好表現(xiàn)之人。

    職場草莓族

    臺灣職場流行出一個新名詞——“草莓族”。開始投入職場的“草莓族”,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工作時往往沒什么定性,只要有更好玩的工作,或是較高的薪水,就會見異思遷。

    其實拿這個來對比中國內(nèi)地職場,“草莓族”的身影同樣可見。一方面求職難的壓力重重,另一方面,短期內(nèi)高離職率也讓用人單位頭疼不已。

    七年級同學的頂頭上司,年齡大約在四十多歲左右,算是四五年級生,二十年的差距免不了有所謂的代溝了。老板們抱怨說:“如今的大學畢業(yè)生,愛漂亮愛打扮、上班遲到、說是每天要睡到自然醒,工作要錢多、事少、離家近,不虛心學習、不接受批評,抗壓性非常低,自尊心特別高,每位都極具個性。

    草莓族的特性

    概述

    1.抗壓性低(承受催逼、壓力的能力低)

    2.受挫性低(承受挫折、打擊的能力低)

    3.穩(wěn)定度低

    4.學歷高但操作能力差

    5.重視外表、物質與享樂

    6.個人權益優(yōu)先于群體權益

    缺點

    1“好高騖遠”與“腳踏實地”

    他們常被說是不知天高地厚,但其實他們沒有那么無知。第一份工作的理想薪水是三萬五到四萬五千元,但真要他們推測大概能拿多少時,也大多意識兩萬五到三萬五千元才比較可能,未必那么不理解理想與實際的落差。

    2"賴活"與"樂活"

    「少子化」的社會及生活水平提高,是現(xiàn)在年輕人被視為「草莓族」的一大原因。他們大多數(shù)還是靠父母的零用錢活著,甚至手機費用全由父母支付。不過,也沒那么「賴活」,打工的選項里,開始有了靠著「投資理財」掙錢的方式;「投資理財」的花用甚至比休閑娛樂多;而且,他們也斤斤計較了起來,朋友欠個十元、五十元非還不可,為了錢撕破臉的「絕交界限」可是緊得很。

    即使升學壓力沉重,高三生戀愛照談、休閑照樣努力有品味。誰說「十八歲以后」才能談戀愛,認為「現(xiàn)階段」與「隨時皆可」戀愛的有將近五成;誰規(guī)定青少年一定要追著年輕偶像跑,推崇演技有深度的梁朝偉沒什么不可以。年輕人們,不見得守規(guī)矩,但也沒那么不守規(guī)矩,青春無敵,不同的時代、不一樣的成長經(jīng)驗,他們祇是有自己的調(diào)調(diào)。

    3過于自我追求享受

    除了抗壓力低以外,大陸七年級生普遍有的一項特點就是自我。

    4卡債風暴隱然成形

    大陸的七年級生追求名牌、愛享受、游樂,而這樣的花費又不是他們的薪水所能負擔的。現(xiàn)金不夠,還想花錢,那該怎么辦?信用卡。這是兩岸七年級生共同的答案。

    優(yōu)點

    5有創(chuàng)意

    雖然草莓族的問題很多,但他們也有令人驚奇的優(yōu)點,他們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創(chuàng)意。

    草莓族,又稱草莓一代,表面意思就是外表光鮮,一碰就爛。草莓這種水果,外面光鮮奪目,卻質地棉軟,稍一施壓就整個抵抗不住變成一團稀泥,但是它的表層也疙疙瘩瘩挺有個性,和他們相處拿捏要十分小心。最初,臺灣的七年級生,被稱之為“草莓族”,但是也有人說80后也是草莓一族,他們重視享樂卻受不了挫折,抗壓性差,合群性不足,主動性和積極性均較上一代差。如今,“草莓族”這個詞已經(jīng)被廣泛引用,演變出各種含義。

    草莓族-現(xiàn)狀調(diào)查

    現(xiàn)代的年輕人的確是在家里的呵護下長大,集三千寵愛于一身,使得大陸這批七年級生,因為家中過度保護與溺愛,讓他們凡事都以自己的感覺為主,不但抗壓性低,過度自我為中心,崇尚物質、追求名牌的情況更是嚴重。

    草莓族-心理分析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副教授黃洪基分析指出:“草莓族”大多生于改革開放以后,家庭物質條件較為富足,許多人還是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呵護備至,因此很少有真正不順心的事。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又多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以致他們應試能力強,社會適應能力弱;業(yè)務水平出色,心理素質較差,碰到壓力甚至是很小的挫折就會像草莓一壓就扁。

    許多專家提出,當一些年輕人從摩擦較少的校園走上壓力重重的社會,性格中“草莓”的一面就凸顯出來。社會應給他們一份理解和寬容,給他們從“草莓”成長為“荔枝”甚至是“榴蓮”的時間。此外,許多過來人也建議職場新人要及時調(diào)整心態(tài),笑對壓力和挫折。在某世界500強公司工作了一年多時間的小環(huán)告訴記者,自己活兒沒干好被主管批評后,心情會很低落。但她會找個合理的方式,讓自己發(fā)泄一下情緒,隨后恢復光鮮亮麗,投入工作。

    草莓族-對策

    自我調(diào)節(jié)

    一旦一個人被歸類為草莓族,意思就是抗壓力不夠,僅此一項弱點,就足以導致學習無法超越,工作難以突破,最終帶來競爭力不足的危機。有年輕人***草莓族的刻版印象,他們將自己比喻為蟑螂族,就是被打了再爬起來,不畏懼壓力,也能堅持到底的耐壓族。還有奇異果族,自認外表雖不搶眼,內(nèi)在卻有著真材實料。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失客觀,但社會里面的確存在了具有草莓族特質的人,并且散布在各個年齡層當中。就以職場而言,雇主不希望雇用草莓族的員工,原因很簡單,為了安撫他們脆弱的抗壓力以及解決適應力不足的問題,最直接的虧損就是成本提高。

    然而,無論是否喜歡草莓族這個名詞,抗壓力不夠的確是生存的障礙,而父母為了成年子女的前途著想,還是要幫助他們提升抗壓力,脫離草莓族的窘境。

    父母放手

    草莓族不是一天形成的,如果父母總是做空降部隊,子女一有壓力立刻接管,他們自然就沒有抗壓力。另外一個極端,是父母給了子女很多超過能力所及的期望,不但沒有激發(fā)出潛能,反倒刺激他們自我放逐,也就更失去了抗壓的能力。

    若是成年子女對工作挑三揀四之外,動不動就換工作,尋找無壓力職場,惡性循環(huán)的結果,職場競爭力也將每況愈下,這是草莓族引發(fā)的危機效應。在這種情形之下,父母所能做的有限,不可能繼續(xù)為孩子清除壓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

    當孩子遇到挫折或是又想逃避壓力的時候,父母要用冷靜的態(tài)度協(xié)助他們分析自己的處境,而不是用情緒化的字眼指責他們經(jīng)不起挫折,激將法也要留心使用。尤其一向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孩子,面對職場無情的挑戰(zhàn),因為沒有心理準備以至于措手不及,他們需要父母的鼓勵,認識自己的長處,建立自信,卻不是父母急著出點子或為他們張羅工作機會。

    草莓族與榴蓮族

    現(xiàn)在的年輕人老是被冠上“草莓族”、“水蜜桃族”,在所謂的“大人”眼中,是一群成天追逐最新科技,沒有思想?yún)s禁不起碰撞的新新人類,對于這樣的刻版印象,流行樂團五月天在歌曲《米老鼠》里反駁:“誰是草莓族,你才是榴蓮族,一身傷人頑固,傷害我,還要我不哭。”鮮明的刻畫了與草莓一族相對的“榴蓮族”的形象:固執(zhí)己見,粗暴傷人。

    也有人以“布丁族”或“豆腐族”來揶揄缺點(特別是抗壓性)比草莓族還嚴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