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鵪鶉 ān chún

    鵪鶉是雉科中體形較小的一種。野生鵪鶉尾短翅長而尖,上體有黑色和棕色斑相間雜,具有淺黃色羽干紋,下體灰白色,頰和喉部赤褐色,嘴沿灰色,謝淡黃色。雌鳥與雄鳥顏色相似,分布廣泛于中國四川、黑龍江、吉林、遼寧、青海、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云南、福建、廣東等地。鵪鶉也是游戲魔獸世界“德魯伊”的稱呼。

  • 詳細解釋


    外形特征鵪鶉(學名:Coturnix coturnix)是雉科中體形較小的一種。成體體重為66~118克,體長148~182毫米,尾長約46毫米。雄性成鳥(夏羽):額部幾全為栗黃色頭頂、枕部和后頸黑褐色,羽端深栗黃色;中央具一條狹窄的白色冠紋。眉紋白色,從前額后達頸部;眼圈,眼先和頰部均赤褐色;耳羽栗褐色。上背為淺的黃栗色,具黃白色羽干紋;下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多具兩端尖的淺黃色羽干紋;內(nèi)外翈具黃褐色波狀細橫斑;肩羽亦然。兩翅大部為帶淡黃的橄欖色,雜以黃白色橫斑;第一初級飛羽外翈狹,緣以淡黃色,其它初級飛羽的外翈均具淺赤褐色波狀橫斑;次級飛羽的內(nèi)外翈亦具同色橫斑,向內(nèi)轉(zhuǎn)淺。尾羽黑褐色,具白而略帶淺黃色的羽干紋和羽緣,并具赤褐色橫斑。頦、喉和頸的前部赤褐色,與頰部和眼先的赤褐色連在一起;從頸部開始,伸出一個黑褐寬條,沿中線至喉部中央,擴大成黑褐色錨狀紋,兩側(cè)向上延伸,幾與耳羽連接。上胸灰白沾栗,羽干白色;頸側(cè)和胸側(cè)黑褐,雜以栗褐色,并具明顯的白色羽干紋;兩脅栗褐,雜以黑色,具更寬的白色羽干紋;下胸以至尾下覆羽灰白。虹膜紅褐色;嘴角藍色;跗蹠部淡黃色。雄性成鳥(冬羽):從頭頂至后頸前部,栗黃色羽緣較夏羽為寬,黑褐色大都被遮蓋著。背部前為淺黃褐色,向后大都黑褐色,黃白色羽干紋較夏羽發(fā)達;翅和尾的羽色幾與夏羽相同。頦及喉部上方的羽片變長,末端變尖;此兩部的羽片白色,雜以栗色;頦及喉部中央具一個不明顯的褐色錨狀紋,兩側(cè)翹起部分轉(zhuǎn)為黑褐色,直達耳羽;喉部下方白色;前頸與上胸交界處有一淺栗黃色圈(中央約6毫米寬);上胸淺黃色;具白色羽干紋。兩脅白,雜以栗黃色的寬闊縱紋,并具黑褐和淺黃色相間的橫斑;腹白色。雌性成鳥(夏羽):與雄鳥冬羽相近似,但頦和喉的羽不變長,羽端圓形,淺灰黃色;頸側(cè)亦淺灰黃色,羽端黑色;上胸黃褐色,具左右并排的黑斑,或連成黑色縱斑塊。雌性成鳥(冬羽):與雌鳥夏羽相近似,但頦和喉上方的羽片變長,羽端變尖,亦淺黃色。背部黃褐色增多并加深。上胸斑點黑褐,而沾栗褐色。胸側(cè)和脅部黃褐色增多,具寬闊的白色羽干紋,黑褐色幾乎消退。分布范圍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qū)、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qū)。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qū),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qū)、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臺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2]指名亞種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繁殖,遷徙至西藏自治區(qū)南部越冬。野生鵪鶉在中國分布于東北、新疆,遷徙遍全國。野生鵪鶉分布廣泛。四川省產(chǎn)地有:成都、重慶、涪陵、樂山、南充、雅安、涼山、阿壩、甘孜等地、市、州。省外黑龍江、吉林、遼寧、青海、河北、河南、山東省的嘉祥賈橋村、山西、安徽、云南、福建、廣東、海南島及臺灣等省區(qū)也有分布。我國1952年以來,引進鵪鶉家養(yǎng)品種,現(xiàn)已在四川、黑龍江、吉林、遼寧、青海、河北、河南省、山東、山西、安徽、云南、福建、廣東、海南島及臺灣等省區(qū)均有養(yǎng)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