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雍正劍俠圖
螢窗清玩
英雄淚
銀瓶梅
八美圖
蘭閨恨
御香縹緲錄
歷代游記選
春阿氏謀夫案
夷堅志
舊唐書
作者:
沈昫
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本書原稱唐書,后來為了區(qū)別于北宋歐陽修、宋祁等人編撰的新唐書,故稱舊唐書。全書分本紀、志、到傳三部分,共二百卷。
還在后唐時期,就對舊唐書的修撰做了不少準備工作,但直到后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九四一年)才正式開始編修,到出帝開運二年(公元九四五年)修成,歷時四年多。舊唐書原來是由宰相趙瑩監(jiān)修的。他在組織人員、收集史料和確定體例上,提出了不少建議和規(guī)劃。以后的宰相桑維翰、劉昫也相繼擔任監(jiān)修。而在具體編撰舊唐書時,出力最多的是張昭遠、賈緯等人。但當舊唐書修成時,恰好是劉昫監(jiān)修唐史,由他奏上,所以題「劉昫撰」。
舊唐書的作者離唐代很近,有機會接觸到大量唐代史料,特別是唐代前期的史料。重要的有吳兢、韋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繼纂述的唐書一百三十卷,它對唐初至唐代宗時期的歷史事件敘述比較完整。還有唐高祖至唐文宗的各朝實錄。唐代后期的史料則掌握較少,只有武宗實錄一卷和其他零碎材料。舊唐書成書時間短促,大抵抄撮唐代史料成書,書中不少地方用了「今上」、「我」等字眼,都是沿襲唐代國史或?qū)嶄浀呐f文。「今上」指唐代史官撰述時的當代皇帝,「我」指唐朝。論贊中常出現(xiàn)「臣」字,也是唐代史官當時的稱謂。在材料的占有與剪裁、體例的完整、文字的乾浄等方面,后期大不如前。穆宗以后的本紀內(nèi)容繁瑣冗雜;曆志、經(jīng)籍志敘述僅至玄宗時代;列傳中對唐代末期人物缺漏較多;還存在著一人兩傳、一文複見等現(xiàn)象。這些都說明舊唐書比較粗糙。
但是,舊唐書敘述史實比較詳細,保存史料比較豐富,便于讀者瞭解歷史事件的過程和具體情況,因而受到后代的重視。唐穆宗以后的本紀,雖然內(nèi)容比較蕪雜,為后人所譏議,但也保存了不少有價值的史料。如龐勛起義、黃巢起義,在懿宗本紀、僖宗本紀中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由于列傳都分龐勛無傳、黃巢傳簡略,這些記載就更為可貴。昭宗、哀帝兩紀,對某些藩鎮(zhèn)、宦官的囂張跋扈,敘述頗為詳細,反映了唐王朝覆滅時的某些具體情景。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鑑的唐紀部分,大抵採用舊唐書,就是因為它記事比較詳細明白的緣故。舊唐書還採錄了不少富有史料價值的文章。如呂才傳、盧藏用傳,分別登載了兩人反迷信的重要論文。賈耽傳登載了他進奏所編地理圖志的兩篇表。這些都是在中國思想史和地理學史上有地位的文獻。又如,在傅奕、狄仁傑、姚崇等人的傳中,登載了他們反對佛教的文章,從中可以考見唐代佛教盛行對政治、經(jīng)濟、社會的重大影響,以及世俗地主反對佛教的斗爭。這類文章其中有些見舊唐書最早保存下來的。繼舊唐書之后出現(xiàn)的新唐書,雖然在史料上作了許多補充,特別是志、表、唐代后期的列傳部分比較突出,但新唐書行文和記事往往過于簡略,使讀者不易瞭解具體情況。對舊唐書登載的大量文章,新唐書有的刪去,有的壓縮成簡短的片段,甚至因厭惡駢文,竟改寫成散文,改變歷史文獻的原來面貌。相形之下,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就具有新唐書所不能替代的價值。我們這次點校舊唐書,以清道光年間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簡稱懼盈齋本)為工作本,并參校了以下幾種主要版本:
一、南宋紹興年間越州刻本(簡稱殘宋本),全書已佚,殘存六十七卷,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即用此殘本與聞人詮本配補而成。
二、明嘉靖年間聞人詮刻本(簡稱聞本)。
三、清乾隆年間武英殿刻本(簡稱殿本)。
四、清同治年間浙江書局刻本(簡稱局本)。
五、清同治年間廣東陳氏葄古堂刻本(簡稱廣本)。
點校中文字不主一本,擇善而從。凡是根據(jù)以上幾種版本改正文字的,一律不出校記。而根據(jù)唐會要、太平御覽、冊府元龜?shù)葧8牡牡胤?,都在每卷末尾作校勘記說明。關于前人校勘成果,除參考清人羅士琳等人的舊唐書??庇洠ê喎Q??庇洠┩?,還吸收了近人張森楷舊唐書??庇?、龔道耕舊唐書補校等幾種稿本的某些成果。
相關資料
本紀第一 高祖
本紀第二 太宗上
本紀第三 太宗下
本紀第四 高宗上
本紀第五 高宗下
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
本紀第七 中宗睿宗
本紀第八 玄宗上
本紀第九 玄宗下
本紀第十 肅宗
本紀第十一 代宗
本紀第十二 德宗上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本紀第十四 順宗 憲宗上
本紀第十五 憲宗下
本紀第十六 穆宗
本紀第十七上 敬宗 文宗上
本紀第十七下 文宗下
本紀第十八上 武宗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本紀第十九上 懿宗
本紀第十九下 僖宗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本紀第二十下 哀帝
志第一 禮儀一
志第二 禮儀二
志第三 禮儀三
志第四 禮儀四
志第五 禮儀五
志第六 禮儀六
志第七 禮儀七
志第八 音樂一
志第九 音樂二
志第十 音樂三
志第十一 音樂四
志第十二 歷一
志第十三 歷二
志第十四 歷三
志第十五 天文上
志第十六 天文下
志第十七 五行
志第十八 地理一
志第十九 地理二
志第二十 地理三
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志第二十二 職官一
志第二十三 職官二
志第二十四 職官三
志第二十五 輿服
志第二十六 經(jīng)籍上
志第二十七 經(jīng)籍下
志第二十八 食貨上
志第二十九 食貨下
志第三十 刑法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列傳第三
列傳第四
列傳第五
列傳第六
列傳第七
列傳第八
列傳第九
列傳第十 宗室(太祖諸子 代祖諸子)
列傳第十一
列傳第十二
列傳第十三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列傳第十五
列傳第十六
列傳第十七
列傳第十八
列傳第十九
列傳第二十
列傳第二十一
列傳第二十二
列傳第二十三
列傳第二十四
列傳第二十五
列傳第二十六 太宗諸子
列傳第二十七
列傳第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列傳第三十
列傳第三十一
列傳第三十二
列傳第三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列傳第三十五
列傳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諸子
列傳第三十七
列傳第三十八
列傳第三十九
列傳第四十
列傳第四十一
列傳第四十二
列傳第四十三
列傳第四十四
列傳四十五 睿宗諸子
列偉第四十六
列傳第四十七
列傳第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九
列傳第五十
列傳第五十一
列傳第五十二
列傳第五十三
列傳第五十四
列傳第五十五
列傳第五十六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
列傳第五十八
列傳第五十九
列傳第六十
列傳第六十一
列傳第六十二
列傳第六十三
列傳第六十四
列傳第六十五
列傳第六十六
列傳第六十七
列傳第六十八
列傳第六十九
列傳第七十
列傳第七十一
列傳第七十二
列傳第七十三
列傳第七十四
列傳第七十五
列傳第七十六
列傳第七十七
列傳第七十八
列傳第七十九
列傳第八十
列傳第八十一
列傳第八十二
列傳第八十三
列傳八十四
列傳第八十五
列傳第八十六
列傳第八十七
列傳第八十八
列傳第八十九
列傳第九十
列傳第九十一
列傳第九十二
列傳第九十三
列傳第九十四
列傳第九十五
列傳第九十六
列傳第九十七
列傳第九十八
列傳第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 德宗順宗諸子
列傳第一百一
列傳第一百二
列傳第一百三
列傳第一百四
列傳第一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
列傳第一百七
列傳第一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良吏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良吏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酷吏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酷吏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忠義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忠義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儒學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儒學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文苑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文苑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文苑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隱逸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回紇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南蠻 西南蠻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東夷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北狄
列傳第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還在后唐時期,就對舊唐書的修撰做了不少準備工作,但直到后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九四一年)才正式開始編修,到出帝開運二年(公元九四五年)修成,歷時四年多。舊唐書原來是由宰相趙瑩監(jiān)修的。他在組織人員、收集史料和確定體例上,提出了不少建議和規(guī)劃。以后的宰相桑維翰、劉昫也相繼擔任監(jiān)修。而在具體編撰舊唐書時,出力最多的是張昭遠、賈緯等人。但當舊唐書修成時,恰好是劉昫監(jiān)修唐史,由他奏上,所以題「劉昫撰」。
舊唐書的作者離唐代很近,有機會接觸到大量唐代史料,特別是唐代前期的史料。重要的有吳兢、韋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繼纂述的唐書一百三十卷,它對唐初至唐代宗時期的歷史事件敘述比較完整。還有唐高祖至唐文宗的各朝實錄。唐代后期的史料則掌握較少,只有武宗實錄一卷和其他零碎材料。舊唐書成書時間短促,大抵抄撮唐代史料成書,書中不少地方用了「今上」、「我」等字眼,都是沿襲唐代國史或?qū)嶄浀呐f文。「今上」指唐代史官撰述時的當代皇帝,「我」指唐朝。論贊中常出現(xiàn)「臣」字,也是唐代史官當時的稱謂。在材料的占有與剪裁、體例的完整、文字的乾浄等方面,后期大不如前。穆宗以后的本紀內(nèi)容繁瑣冗雜;曆志、經(jīng)籍志敘述僅至玄宗時代;列傳中對唐代末期人物缺漏較多;還存在著一人兩傳、一文複見等現(xiàn)象。這些都說明舊唐書比較粗糙。
但是,舊唐書敘述史實比較詳細,保存史料比較豐富,便于讀者瞭解歷史事件的過程和具體情況,因而受到后代的重視。唐穆宗以后的本紀,雖然內(nèi)容比較蕪雜,為后人所譏議,但也保存了不少有價值的史料。如龐勛起義、黃巢起義,在懿宗本紀、僖宗本紀中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由于列傳都分龐勛無傳、黃巢傳簡略,這些記載就更為可貴。昭宗、哀帝兩紀,對某些藩鎮(zhèn)、宦官的囂張跋扈,敘述頗為詳細,反映了唐王朝覆滅時的某些具體情景。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鑑的唐紀部分,大抵採用舊唐書,就是因為它記事比較詳細明白的緣故。舊唐書還採錄了不少富有史料價值的文章。如呂才傳、盧藏用傳,分別登載了兩人反迷信的重要論文。賈耽傳登載了他進奏所編地理圖志的兩篇表。這些都是在中國思想史和地理學史上有地位的文獻。又如,在傅奕、狄仁傑、姚崇等人的傳中,登載了他們反對佛教的文章,從中可以考見唐代佛教盛行對政治、經(jīng)濟、社會的重大影響,以及世俗地主反對佛教的斗爭。這類文章其中有些見舊唐書最早保存下來的。繼舊唐書之后出現(xiàn)的新唐書,雖然在史料上作了許多補充,特別是志、表、唐代后期的列傳部分比較突出,但新唐書行文和記事往往過于簡略,使讀者不易瞭解具體情況。對舊唐書登載的大量文章,新唐書有的刪去,有的壓縮成簡短的片段,甚至因厭惡駢文,竟改寫成散文,改變歷史文獻的原來面貌。相形之下,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就具有新唐書所不能替代的價值。我們這次點校舊唐書,以清道光年間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簡稱懼盈齋本)為工作本,并參校了以下幾種主要版本:
一、南宋紹興年間越州刻本(簡稱殘宋本),全書已佚,殘存六十七卷,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即用此殘本與聞人詮本配補而成。
二、明嘉靖年間聞人詮刻本(簡稱聞本)。
三、清乾隆年間武英殿刻本(簡稱殿本)。
四、清同治年間浙江書局刻本(簡稱局本)。
五、清同治年間廣東陳氏葄古堂刻本(簡稱廣本)。
點校中文字不主一本,擇善而從。凡是根據(jù)以上幾種版本改正文字的,一律不出校記。而根據(jù)唐會要、太平御覽、冊府元龜?shù)葧8牡牡胤?,都在每卷末尾作校勘記說明。關于前人校勘成果,除參考清人羅士琳等人的舊唐書??庇洠ê喎Q??庇洠┩?,還吸收了近人張森楷舊唐書??庇?、龔道耕舊唐書補校等幾種稿本的某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