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法書論
書述
鈍吟書要[節(jié)錄]
筆髓論
論書
翰墨志
書旨述
臨池訣
海岳名言
書后品
試筆
作者:
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今屬江西)人。天圣進士,曾任摳密副使,參知政事。謚文忠。政治觀點上對王安石新法有所不滿。文化上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袖,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試筆》摘自《歐陽文忠集》,包括《學書為樂》、《學書消日》、《學書作故事》等幾則小品,大約是平時信手記下的學書體會。
學書為樂
蘇子美嘗言:明窗凈幾,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然能得此樂者甚稀,其不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體不工,不能到古人佳處,若以為樂,則自是有余。
學書消日
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來,漸已廢去,或厭而不為,或好之來厭,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厭者,書也。至于學字,為于不惜時,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賢留意于此,不為無意也。
學書作故事
學書勿浪書,事有可記者,他時便為故事。
學真草書
自此已后,單日學草書,雙日學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十年不倦當?shù)妹?。然虛名已得,而真氣耗矣,萬事莫不皆然。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為勞也。有以樂其心,不知物之為累也。然則自古無不累心之物,而有為物所樂之心。
學書工拙
每書字,嘗自嫌其不佳,而見者或稱其可取。嘗有初不自喜,隔數(shù)日視之,頗若有可愛者。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較其工拙,而區(qū)區(qū)于,遂成一役之勞,豈非人心蔽于好勝邪?
作字要熟
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實而有余,于靜坐中,自是一樂事。然患少暇,豈其于樂處常不足邪。
用筆之法
蘇子美嘗言用筆之法,此乃柳公權(quán)之法也。亦嘗較之斜正之間,便分工拙。能知此及虛腕則羲獻之書可以意得也。因知萬事有法,揚子云:斷木為棋,刓革為鞠,亦皆有法,豈正得此也。
蘇子美論書
蘇子美喜論用筆而書字不迨。其所論豈其力不剛其心邪?然萬事以心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余獨以為不然。此所謂非知之難而行之難者也。古之人不虛勞其心力,故其學精而無不至。蓋方其幼也。未有所為時,專其力于學書,及其漸長則其所學漸近于用。今人不然,多學書于晚年,所以與古不同也。
信筆學書
秋霖不止,文書頗稀。藂竹蕭蕭,似聽愁滴。見案上故紙,信筆學書樞密院東廳。
蘇子美蔡君謨書自蘇子美死后,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謨獨步當世。試筆
然謙讓不肯主盟,往年予嘗戲謂君謨學書如溯急流,用盡氣力不離故處。君謨頗笑,以為能取譬今思。此語已二十余年,竟如何哉?
李邕書
余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為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譬猶結(jié)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見邕書,追求鐘、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然邕書來必獨然。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余偶從邕書而得之耳。
相關(guān)資料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試筆》摘自《歐陽文忠集》,包括《學書為樂》、《學書消日》、《學書作故事》等幾則小品,大約是平時信手記下的學書體會。
學書為樂
蘇子美嘗言:明窗凈幾,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然能得此樂者甚稀,其不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體不工,不能到古人佳處,若以為樂,則自是有余。
學書消日
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來,漸已廢去,或厭而不為,或好之來厭,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厭者,書也。至于學字,為于不惜時,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賢留意于此,不為無意也。
學書作故事
學書勿浪書,事有可記者,他時便為故事。
學真草書
自此已后,單日學草書,雙日學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十年不倦當?shù)妹?。然虛名已得,而真氣耗矣,萬事莫不皆然。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為勞也。有以樂其心,不知物之為累也。然則自古無不累心之物,而有為物所樂之心。
學書工拙
每書字,嘗自嫌其不佳,而見者或稱其可取。嘗有初不自喜,隔數(shù)日視之,頗若有可愛者。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較其工拙,而區(qū)區(qū)于,遂成一役之勞,豈非人心蔽于好勝邪?
作字要熟
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實而有余,于靜坐中,自是一樂事。然患少暇,豈其于樂處常不足邪。
用筆之法
蘇子美嘗言用筆之法,此乃柳公權(quán)之法也。亦嘗較之斜正之間,便分工拙。能知此及虛腕則羲獻之書可以意得也。因知萬事有法,揚子云:斷木為棋,刓革為鞠,亦皆有法,豈正得此也。
蘇子美論書
蘇子美喜論用筆而書字不迨。其所論豈其力不剛其心邪?然萬事以心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余獨以為不然。此所謂非知之難而行之難者也。古之人不虛勞其心力,故其學精而無不至。蓋方其幼也。未有所為時,專其力于學書,及其漸長則其所學漸近于用。今人不然,多學書于晚年,所以與古不同也。
信筆學書
秋霖不止,文書頗稀。藂竹蕭蕭,似聽愁滴。見案上故紙,信筆學書樞密院東廳。
蘇子美蔡君謨書自蘇子美死后,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謨獨步當世。試筆
然謙讓不肯主盟,往年予嘗戲謂君謨學書如溯急流,用盡氣力不離故處。君謨頗笑,以為能取譬今思。此語已二十余年,竟如何哉?
李邕書
余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為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譬猶結(jié)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見邕書,追求鐘、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然邕書來必獨然。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余偶從邕書而得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