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一層樓
雍正劍俠圖
螢窗清玩
英雄淚
銀瓶梅
八美圖
蘭閨恨
御香縹緲錄
歷代游記選
春阿氏謀夫案
太平廣記 卷第一百八十七 職官
作者:
《太平廣記》李昉
宰相 上事 蘇瑰 兩省 獨孤及 參酌院 陽城 呂溫 韋絢 李程 雜說
御史 同州御史 崔遠 嚴武 押班 臺門 歷五院 韓皋 雜說 使職
尚書省 崔日知 度支 柳辟 省橋 秘書省 魚袋 莎廳
宰相
凡拜相禮,絕班行。府縣載沙填路,自私第至于子城東街,名曰沙堤。有服假,或問疾,百僚就第。有司設幕次,排班。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備珂?zhèn)?,列燭有五六百炬,謂之火城。宰相火城將至,則皆撲滅以避。宰相判四方之事有都堂,處分有司有堂帖,下次押名曰花押,黃敕既下,小異同曰黃帖,宰相呼為堂老。初百官早朝,必立馬建福望仙門外。宰相則于光宅車坊,以避風雨。元和初,始置待漏院。(出《國史補》)舉行拜相禮那天百官停止上朝。京兆府縣百姓都要填平道路,道鋪黃沙、灑水。從宰相的私宅鋪到子城東街,名叫沙堤。有喪事服假的,或者父母有病去問候疾病的除外,其余文武百官都要去參加。由主管拜相禮的官員給安排次序,安排帳蓬的位置。舉行拜相禮多半在正月初一或冬至(吉日)。皇帝的儀仗也要象守護宮門那樣分立于拜相地點(土臺)。京城大官都要準備傘蓋(有玉飾的大傘),眾官點著大臘燭五、六百根。照得通亮稱為火城。宰相的儀仗到來,眾官都要掩避臘燭以示尊重。宰相辦公地點(衙署)叫都堂,處理有關(guān)主管各署事務用堂帖?;实塾命S絹寫的有關(guān)命令、訓諭臣下的詔書叫黃敕,宰相下達的文書叫黃貼。都堂內(nèi)的官員稱宰相為堂老。原先百官早朝,必須牽馬在建福望仙門外等候,宰相則于光宅車坊內(nèi)等候,以避風雨。到唐憲宗李純元和初年才設置待漏院。(上早朝諸臣晨集之所)
上事
凡中書門下,并于西省上,以便禮儀。五品以上,宰相送上,乃并卿參。(出《國史補》)
凡是屬于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向朝廷上書陳述意見的,都要經(jīng)過尚書省奏給皇上,以便禮儀。五品以上的官如有奏章,由宰相送上和群臣一起參奏。
蘇瑰
景龍三年,蘇瑰除尚書右仆射。時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計獻食,名曰燒尾。瑰因侍內(nèi)宴,將作大匠宗晉卿謂曰:“拜仆射,竟不燒尾,豈不善邪?”帝默然。瑰奏曰:“臣聞宰相者,主陰陽,助天理物。今粒食踴貴,百姓不足,臣見宿衛(wèi)兵,至有三日不得食者。臣愚不稱職,所以不敢燒尾。”(出《譚賓錄》)
唐中宗李顯景尤三年,蘇瑰授尚書右仆射。當時公卿大臣,初次授官者,依照慣例應該獻食,名叫燒尾。蘇瑰因為授尚書右仆射時皇帝已為他設宴。將作大匠(官名,掌修建宮室的官)宗晉卿對蘇瑰說:“授仆射這樣重大的事,竟不‘燒尾’豈不是不對嗎?”唐中宗沒吱聲。蘇瑰上奏說:“臣知道當宰相的,執(zhí)掌國家大事,幫助天子處理國家事務。現(xiàn)在糧食昂貴,米價暴漲,百姓吃不飽。臣見禁軍中,竟有三天沒吃到飯的,臣考慮自己不稱職,因為這個緣故不敢‘燒尾’”?! ?br>
兩省
諫議無事不入:每遇入省,有廚食四孔炙。中書舍人時謂宰相判官;宰相親嫌,不拜知制誥為屧腳。又云:“不由三字,直拜中書舍人者,謂之撻額裹頭。其制誥之本,出自王言,皆人主所為。故漢光武時,第五倫為督鑄錢掾,見詔書而嘆曰:“此圣明主也,一見決矣?!苯叻灿性t敕,皆責成群下。褒貶之言,哲王所慎。凡百具寮,王公卿士,始褒則謂其珪璋特達,善無可加;旋有貶黜,則比以斗筲下才,罪不容責。同為一士(“士”原作“字”,據(jù)明抄本改)之行,固出君上之言,愚智生于倏忽,是非變于俄傾。蓋天子無戲言,言之茍失,則取尤天下。(出《盧氏雜說》)
諫議大夫無事不入門下省,如入省,有廚食四孔燒烤肉吃。中書舍人,時謂宰相判官。宰相對待下屬官員有遠有近,不授與中書舍人為知制誥(官名,掌草擬、繕寫皇帝的詔書)官的為屧腳,又叫不由三字。直接授中書舍人官的叫撻額裹頭。關(guān)于制誥一類的詔書,本來出自皇帝之口,都是皇帝本人應該做的。過去漢光武帝時,第五倫任督鑄錢掾,看見詔書而感嘆說,這是英明的圣主?。』噬弦灰娋蜎Q定了?,F(xiàn)在凡是有詔敕,都責成下邊寫成詔書。詔書上的話,是英明圣主應該慎重選擇的。現(xiàn)在群臣、王公卿士,想褒獎一個人時就說他品德高尚,人才出眾,好得沒法再好;若是遭到貶斥被罷免時就說他才識短淺、器量狹小,是個罪不容責的壞人。同樣一個人做的事,出自君王之口,糊涂、聰明生于瞬間,正確、錯誤變于頃刻。君王應該無戲言,說話若有失誤,則取罪于天下,失信于天下老百姓?! ?br>
獨孤及
獨孤及求知制誥,試見元載。元知其所欲,迎謂曰:“制誥阿誰堪?”及心知不我與而與他也,乃薦李紓。時楊炎在閣下,忌及之來,故元阻之,乃二人力也。(出《嘉話錄》)獨孤及想任知制誥官,去見元載想探聽消息。元載知道獨孤及的打算。迎出來對獨孤及說:“知制誥這個官誰能擔任???”獨孤及便明白了不能讓他擔任,讓別人擔任。于是就推薦李紓。當時楊炎在中書省,他也不愿讓獨孤及來,因此元、載就不讓獨孤及擔任此職。獨孤及沒當上知制誥,是元楊二人阻止的結(jié)果?! ?br>
參酌院
長慶初,穆宗以刑法為重。每大獄,有司斷罪,又令給事中中書舍人參酌出入之,百司呼為參酌院。(出《國史補》)
唐穆宗李恒長慶初年,穆宗以刑法為重,每次遇大的案件,先由主管者判罪,又命令門下省的給事中和中書省的中書舍人參加商量定罪。當時官員叫這為參酌院?! ?font color='#cc0000'>陽城 陽城居夏縣,拜諫議大夫;鄭錮居閿鄉(xiāng),拜拾遺;李周南居曲江,拜校書郎。時人以轉(zhuǎn)遠轉(zhuǎn)高,轉(zhuǎn)近轉(zhuǎn)卑。(出《國史補》)
陽城居夏縣,授諫議大夫;鄭錮居閿鄉(xiāng),授拾遺;李周南居曲江,授校書郎。當時人們認為越從遠地方調(diào)來的官職越高,越從近的地方調(diào)來的官職反而低下。
呂溫
通事舍人宣詔,舊命拾遺團句把麻者,蓋謁者不知書,多失句度,故用拾遺低摘聲句以助之。及呂溫為拾遺,被喚把麻,不肯去。遂成故事。拾遺不把麻者,自呂始也。時柳宗元戲呂云:“幸識一文半字,何不與他把也?”(出《嘉話錄》)門下省通事舍人宣讀詔書時,按照舊例門下省長官命令拾遺官幫助指點句讀,因宣讀者(通事舍人)不懂詔書上句子長短,多數(shù)把句子讀錯,所以讓拾遺官從旁低聲幫助提示。到呂溫任拾遺官時,被喚去把麻(因詔書用白麻紙書寫,所以把這差事叫把麻。)呂溫不肯去。從這以后,就成為貫例。拾遺不給宣讀者提示句讀是從品溫開始的。當時柳宗元對呂溫開玩笑說:“幸虧你認識一字半字,否則為啥不給他把麻?”
韋絢
開成末,韋絢自左補闕為起居舍人。時文宗稽古尚文,多行貞觀開元之事。妙選左右史,以魏謨?yōu)橛沂罚砑娲笾G,入閣秉筆。直聲遠聞,帝倚以為相者,期在旦暮。對剔進諫,細大必行。公望美事,朝廷拭目,以觀文貞公之風彩。會文宗晏駕,時事變移,遂中輟焉。時絢已除起居舍人,楊嗣復于殿下先奏曰:“左補闕韋絢新除起居舍人,未中謝,奏取進止。”帝領(lǐng)之。李珪招而引之,絢即置筆札于玉階欄檻之石,遽然趨而致詞拜舞焉。左史得中謝,自開成中至武宗即位,隨仗而退,無復簪筆之任矣。遇簪筆之際,因得密邇天顏,故時人謂兩省為侍從之班,則登選者不為不達矣。(出《嘉話錄》)
唐文宗李昂開成末年,韋絢從左補闕(諫官)任起居舍人(隸屬中書省,掌記皇帝的起居)。當時文宗好古尊崇文人學士,多數(shù)按照太宗貞觀、玄宗開元年間的辦法辦事。仔細挑選左史(記皇帝的言論)、右史(記皇帝的行動),以魏謨?yōu)橛沂?,不久又讓魏謨兼諫議大夫(諫官),入朝執(zhí)掌記事。魏謨正直的名聲,遠近傳揚。文宗讓他當宰相是早晚的事。魏謨不論大事小事,都能針對時弊正言直諫。朝廷眾官都等待選擇魏謨?nèi)卧紫嗄且惶?。正在這個時候文宗死了。事情有了變化,讓魏謨當宰相這件事就停下了。當時韋絢已經(jīng)授職起居舍人。楊嗣又在殿下向武宗李炎上奏說,左補闕韋絢新授起居舍人,沒向皇帝謝恩,就中止了吧?;实埸c點頭。退班后,李珪招呼韋絢請他到殿外。韋絢急忙把筆和書寫用的木簡放在玉階欄桿石頭上,跑過來致詞拜舞,韋絢這樣做,是為了給皇帝謝恩。從開成中期到武宗即位,儀仗退下群臣也就退下,沒有在朝記事的事了。遇有記事的時候,能接近皇上,看清皇上的面貌。門下省和中書省的官員只是隨從而已。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當時人們稱,兩省為侍從班。當上大官可以算是近臣了?! ?br>
李程
李程為翰林學士,以階前磚日影為入候。程性懶,每入必逾八磚,故號為八磚學土。(出《傳載》)
李程任翰林學士(官名,唐玄宗開元初置翰林院,掌起草詔書及應承皇帝的各種文字)以階前磚的日影為入院時刻。李程愿意睡早覺。每次入院日影必須超過八塊磚,才能入朝。因此號為八磚學士。
雜說
兩省相呼為閣老,尚書丞郎相呼為曹長,員外郎御史拾遺相呼為院長。上可兼下,下不可兼上。侍御史相呼為端公。(出《國史補》)門下省、中書省的官員相互稱為閣老。尚書省的尚書郎、左丞、右丞相互稱為曹長。員外郎、御史、拾遺相互稱為院長。官職大的可以代替下屬官員辦事,下屬官員不可以代替官職大的官員辦事。侍御史之間相互稱為端公。
御史
御史故事,大朝會則監(jiān)察押班,常參則殿中分班,入閣則侍御史監(jiān)奏。蓋含元殿最遠,用八品宣政其次,用七品紫宸最近,用六品殿中得立花磚,綠衣用紫案褥之類,號為七貴。監(jiān)察院長與同院禮隔,語曰:事長如事端。凡上堂絕言笑,有不可忍,雜端大笑,則合座皆笑,謂之烘堂。烘堂不罰。大夫中暴入三院,罰直盡放。其輕重尺寸,由于(“于”原作“放”,據(jù)國史補改)吏人,而大者存之黃卷。三院上堂,有除改者不得終食。唯刑部郎中得終之。(出《國史補》)
唐代御史的慣例,大朝會在含元殿舉行(皇帝接見群臣,外國使臣和慶賀盛典稱大朝會),由監(jiān)察御史領(lǐng)班。常參(初一、十五)則由殿中侍御史在宣政殿分班排列。入閣(跟隨皇帝的儀仗出入宮廷)則由侍御史監(jiān)奏(監(jiān)察群臣有無失禮者)。因為在含元殿舉行大朝會人多官員們要排很長的隊伍,級別低的御史也要參加禮儀糾察?;实凵?,有些朝臣就不必參加。參與的大臣距皇帝就近一些,侍駕的御史級別略高一些?;实凵襄返睿ㄈ撼紗稳粘娀实郏?,大臣就在皇帝的身邊。即用級別較高的殿中侍御史在殿內(nèi)司職。他們有固定站立的位置。綠衣以上級別較高的御史,朝見時是有座位的。御史們被稱為七貴。(權(quán)貴的意思)御史臺長官的辦公室與下屬的辦公室按規(guī)矩隔開。欲語說,侍候長官要象對待自己的頭一樣。凡是上堂辦公要嚴肅,不能隨便說笑。有忍不住笑的話或事,御史大笑,則滿屋大笑。滿座皆笑叫哄堂,哄堂大笑下屬不受罰。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到三院(唐代御史臺有三院,即臺院、殿院、察院)辦公,履行職責:彈劾、察舉、糾察、辯誣等,其處理輕重程度,先由具體辦案的低級吏員提出初步意見。大的案件要有黃卷存檔。三院理事,凡新授任官的,調(diào)轉(zhuǎn)的當即停發(fā)原職的俸祿,改發(fā)新任職俸。唯有刑部郎中以上官員,繼續(xù)發(fā)俸至年終,之后按新任職務發(fā)俸。
同州御史
王某云:往歲任官同州,見御史出案,回止州驛,經(jīng)宿不發(fā)。忽索雜案,又取印歷,鎖驛門甚急,一州大擾。有老吏竊哂,乃因庖人以通憲胥,許以百縑為贈。明日未明,御史已啟驛門,盡還案牘,乘馬而去。(出《國史補》)王某人說,他過去在同州任官時。親眼看見監(jiān)察御史從京城出來巡察州縣,回來到同州驛館住下。住了一宿也不走,突然向州衙署索要各式各樣的案卷,又要印鑒和記事簿,并且很急促地把驛門鎖上,象有什么要緊的事似的,擾鬧得一州一宿不得安寧。有一個老吏(官的下屬辦公人員)偷偷地發(fā)笑。他借掌膳食人的關(guān)系官已和監(jiān)察御史下邊的胥吏(下屬辦公人員)通融好了,答應給送壹百匹縑(微帶黃色的細絹)。第二天天沒亮,御史已開驛門,把案卷印歷還給州的官署,騎馬而去?! ?br>
崔遠
崔遠為監(jiān)察,巡囚至神策軍,為吏所陷。張蓋而入,又諷軍中索酒食,意欲結(jié)歡。竇文遠怒,立奏(“立奏”原作“奏立”,據(jù)明抄本改)敕就臺鞭于直廳而流之。自是巡囚不至禁軍。(出《國史補》)
崔遠任監(jiān)察御史,為巡察逃跑的囚犯到禁軍神策軍營中,為吏(官的下屬辦公人員)所陷害。他來的時候,仆役們打著大傘,又揚風他在軍中索要酒食,原打算通過這次飲酒結(jié)好聯(lián)歡。吏人說壞話給長官竇文遠,竇文遠大怒,立刻上奏皇帝?;实巯铝烁接忻畹脑t書,命令在值班的大廳里打崔遠一頓鞭子,然后再流放到邊遠的地方。從這以后,巡查犯人,不到禁軍了?! ?br>
嚴武
應二年,大夫嚴武奏在外新除御史,食宿私舍非宜。自此乃給公乘。元和中,元稹為監(jiān)察,與中使爭驛廳,為其所辱,始有敕:節(jié)度觀察使臺官與中使,先到驛者,得處上廳。為定制。(出《國史補》)唐代宗李豫寶應二年,大夫(官名)嚴武上奏皇上說新授御史在家食宿不方便有困難。皇上恩準,自此便給公家馬騎。唐憲宗李純元和年間監(jiān)察御史元禛與宮中使臣宦官(在宮中侍奉皇帝的)爭占驛廳,元稹被宦官所污辱(元被鞭打得頭破血流)?;噬喜畔掠忻钚再|(zhì)的詔書,規(guī)定節(jié)度使、觀察使、臺官(尚書和御史)和中使(帝王宮廷中派出的使者,多由宦官充任),先到驛館的,得住上廳,定下這種規(guī)矩?! ?br>
押班
凡大朝會,監(jiān)察押班不足,則使下侍御史,因朝奏者攝之。(出《國史補》)
凡是大朝會(皇帝接見群臣、外國使臣和慶賀盛典稱為大朝會),由監(jiān)察御史領(lǐng)班,如果監(jiān)察御史不夠用,則派侍御史頂替。因為是朝奏者奏請皇帝批準的?! ?br>
臺門
御史臺門北開,蓋取肅殺就陰之義,故京臺門北開矣。按鄴郡故事云:御史臺在宮城西南,其門北開。史故城御史臺亦北開。龍朔中,置桂坊,為東朝憲府,門亦北開。然都御史臺門南開。當時創(chuàng)造者不經(jīng),反于故事,同諸司,蓋以權(quán)宜邪?(御史臺記)
又北開者,或云,是隋初移都之時,兵部尚書李圓通兼御史大夫,欲向省便近,故開北門。(出《譚賓錄》)
御史臺門北開,因為是取酷烈、蕭索、嚴肅的意思。按《鄴郡故事》上說,御史臺在宮城西南,為了上朝便利,其門北開。隋時京城御史臺門也北開。唐高宗李治龍朔三年。設置桂坊(管理太子宮中圖書、刊輯等事)改為御史臺門也北開??墒嵌加罚ㄓ分L)臺門南開,是當時建筑者沒精心籌劃,故違反舊例。同其他衙署一樣,大概是人權(quán)者隨事勢而采取的適宜辦法吧。
又北開門的說法,有的人這樣說,是隋朝初遷都時,兵部尚書李圓通兼御史大夫,想去尚書省就近,故開北門?! ?br>
歷五院
臺儀,自大夫已下至監(jiān)察,通謂之五院御史。國朝歷跋五院者共三人焉:李尚隱、張延賞、溫造也。(出《尚書故實》)
御史臺的禮儀,唐朝官職設置,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jiān)察御史,通謂之五院御史,唐朝只有三個人都經(jīng)歷過五院的。這三個人是李尚隱、張延賞、溫造。
韓皋
韓皋為御史中丞,常有所陳,必于紫宸殿,對百僚而請,未嘗詣便殿。上謂之曰:“我與卿言,于此不盡,可來延英,當與卿從容,或無遺事。”親友或謂皋曰:“自乾元已來,群臣啟事,皆詣延英,方得詳盡。公何獨于處庭,對眾官以陳之,無失于慎密乎?”韓曰:“御史天下之持平也。摧(“摧”原作“權(quán)”,據(jù)許刻本改)剛直枉,唯在公共。所言之事,貴人知之,奈何求請便殿,避人竊語,以私國家之法。且延英之置也,肅宗皇帝以苗晉卿年老艱步,故設之。后來臣僚得詣便殿,多以私自售,希求恩寵,欲盡其身。奈何以此為望哉!”(出《傳載》)
韓皋為御史中丞時,常向皇帝奏事,每朝見皇帝都在紫宸殿,面對百官,未曾到便殿去上奏。皇上有時對韓說:“我和你說話,在這說不完,可以到延英殿去說。我和你可以慢慢講,或許不能遺漏。”韓皋的親友有的對韓皋說,自乾元(唐肅宗李亨年號)以來,群臣啟事都到延英殿去奏,才能詳盡。你為什么獨于外庭面對百官向皇帝陳述呢,不怕泄秘嗎?韓皋說:“御史這個官職應該本著公平正直的態(tài)度去處理事情。不畏強暴,大家公認合乎情理,所說的事情最好讓大家都知道。為什么去便殿,躲避百官私語,以國家法律為自己謀私利?況且設置延英殿本意是肅宗皇帝因為苗晉卿年老步艱,所以才建這座殿。后來臣僚到便殿,多數(shù)是假公濟私,希望得到皇上的恩寵,從中自己得到好處,為什么以此為榮耀呢?”
雜說
諫院以章疏之故,憂患略同。臺中則務糾舉。省中多事,旨趨不一,故言遺補相惜,御史相憎,郎官相輕。(出《國史補》)
諫院(諫官官署)因為屢上奏章的緣故,他們擔心大體相同。御史同僚之間常鬧意見。門下省工作任務繁重,大家的意見經(jīng)常不一致。所以說拾遺(諫官名)、補闕(諫官名)互相友愛;御史之間互相憎恨;郎官(郎中、員外郎)之間互相輕視?! ?br>
使職
開元已前,于外則命使臣,否則止。自置八節(jié)度十采訪,始有坐而為使。其后名號益廣。于是有為使則重,為官則輕。故天寶末有佩印至三十者,大歷中請俸有至千貫者。今在朝太清宮、太微宮、度支、鹽鐵、轉(zhuǎn)運、知苑、閑廄、左右巡、分察、監(jiān)察、館驛、監(jiān)倉、監(jiān)庫、左右街。外任則節(jié)度、觀察、諸軍、押蕃、防御、團練、經(jīng)略、鎮(zhèn)遏、招討、榷鹽、水陸運、營田、給納、監(jiān)牧、長春宮。有時而置者。則大禮、禮儀、會盟、刪定、三司、黜陟、巡撫、宣慰、推復、選補、禮會、冊立、吊祭、供軍、糧料、和糴。此其大略。經(jīng)置而廢者不錄?;拢ā盎隆痹鳌肮佟保瑩?jù)國史補改)官內(nèi)外悉謂之使。舊為權(quán)臣所綰,州縣所理,今屬中人者有之。(出《國史補》)
唐玄宗開元以前,皇帝親自任命的官員為使臣,不是這樣的不能稱使。自從國內(nèi)設置八個節(jié)度使、十路采訪使,從此節(jié)度使和采訪使都有了固定轄區(qū)和治地。此后各種使臣名目繁多。于是兼任使臣的官員被人們看重,不兼任使臣的一般官員被人們輕視。所以到天寶(玄宗年號)年間,有的官員佩戴官印竟有三十枚之多,到代宗大歷年間有人兼職俸祿到千貫以上的。今在朝的有太清宮、太微宮、度支、鹽鐵、轉(zhuǎn)運、知苑、閑廄、左右巡、分察、監(jiān)察、館驛、監(jiān)倉、監(jiān)庫、左右街,這些都是采訪使。外任則為節(jié)度使,如觀察、諸軍、押蕃、防御、團練、經(jīng)略、鎮(zhèn)遏、招討、榷鹽、水陸運、營田、給納、監(jiān)牧、長春宮等。有臨時設置的,則有大禮、禮儀、會盟、刪定、三司、黜陟、巡撫、宣慰、推覆、選補、禮會、冊立、吊祭、供軍、糧料、和糴等。這些都是大體上設置的衙門,還有一些設置的衙門后來廢除的,尚不包括在內(nèi)?;鹿贌o論在宮中任職或在外任職也一律稱使。過去由重臣所司的職務,州縣官所處理的事務,由宦官來管理的也有。
尚書省
郎官故事:吏部郎中二廳,先小銓,次格式;員外郎二廳,先南曹,次廢置。刑部分四復;戶部分兩賦。其制尚矣。舊說,吏部為省眼,禮部為南省舍人,考功度支為振行,比部得廊(“廊”原作“廓”,據(jù)明抄本改)下食。以飯從者,號比盤。二十四曹呼左右司為都公。省中語曰:后行祠屯,不博中行都門;中行禮部,(明抄本“部”作“戶”。)不博前行駕庫。(出《國史補》)
郎中官和員外官舊例:吏部郎中有兩個辦公地點,遇有掌選時先初次考績、考論文、核查資歷、以后再考試有關(guān)官署制度、官員職權(quán)等法規(guī),員外郎也有兩個辦公衙署,先到掌選的吏部員外郎銓選,以后決定去留;刑部分刑部、都官、比部、門司四司,戶部按職務性質(zhì)可分兩賦:田賦、貢賦。過去的說法認為吏部是尚書省的省眼。吏部下設考功司(掌考課官吏黜陟升降等事宜)、度支司(掌全國財政收入和支出)稱之為振行。刑部的比部司的官員可以在廊下就食,司以下其他官員陪同吃飯的叫作比盤。尚書省下有六部(即戶、禮、兵、刑、工、吏部)每部分四司,一共有二十四衙署。衙署的官員之間,相互稱呼為都公。尚書省內(nèi)有這種說法:后行工部、不換中行禮部,中行禮部不換兵部、吏部。(唐把六部分成三等即前行、中行、后行)
崔日知
崔日知歷職中外,恨不居八座。及為太常卿,于都寺廳事后起一樓,正與尚書省相望。時人謂之崔公望省樓。(出《國史異纂》)
崔日知在京城任官,也在地方任過官,可就是沒有任過左仆射和右仆射及六部尚書,感到很遺憾。到他任太常卿(官名)時,在都司廳事后營建一座樓。這所樓正與尚書省官署相望,當時人們稱為崔公望省樓。
度支
故事,度支案,郎中判入,員外判出,侍郎總疏押案而已。貞元以后,始為使額。郎官當直,發(fā)敕為重。水部員外郎劉約值宿,會河北系囚配流嶺南,夜發(fā)敕,直宿令史不更事,唯下(“下”字原缺,據(jù)明抄本補)嶺南,不下河北。旬月后,本州聞奏,約遂出官。(出《國史補》)
慣例,度支衙門,郎中主管收入,員外郎主管支出,由總管的侍郎簽字畫押。唐德宗貞元之后,專門設使,稱為度支使,由郎官值班處理具體事務。其職事中最重要的是頒布皇帝的有關(guān)命令。水部(為工部四司之一,掌有關(guān)水道的政令)員外郎劉約值班。恰趕上河北向嶺南發(fā)配囚徒。夜間皇帝頒布發(fā)配命令,值宿的下級令使是個糊涂人,只給嶺南傳達了命令,而沒有給河北傳達命令。經(jīng)過一段時間,河北官員向皇帝報告了這件事,劉約被免去職務?! ?br>
柳辟
吏部甲庫有朱泚偽黃案數(shù)百道,省中常取戲玩,已而藏之。柳辟知甲庫,始白執(zhí)政,于都堂集八座丞郎焚之。(出《國史補》)
吏部儲藏甲胄的倉庫里面有朱泚(原任唐盧龍節(jié)度使,后叛唐,稱帝為大秦。)叛唐案卷數(shù)百件。尚書省中的官員常常拿來取樂,玩完了就收藏起來。柳辟知道這件事,對主管尚書省的官說。命令在尚書令的大廳內(nèi)把尚書省左右仆射、左右丞及六部侍郎都召集來,當著這些人的面,把朱泚偽黃案卷焚燒了?! ?br>
省橋
尚書省東南隅通衢有小橋,相目為拗項橋,言侍御史及殿中久次者至此,必拗項南望南宮也。都堂南門道東有古槐,垂陰至廣。相傳夜深聞絲竹之音,省郎有入相者,欲謂之音聲。祠部呼為水(去聲)廳,言其清且冷也。(出《因話錄》)
尚書省東南角四通八達的大路上有座小橋,大家都叫它“拗項橋”,是因為侍御史和殿中侍御史經(jīng)常走到這里必定回過頭來望尚書省。尚書省尚書令大廳的南門道東有棵古槐樹。這棵樹遮蔭覆蓋面積很大,相傳夜深人靜時聽到有奏樂的聲音。門下省的侍中有入朝當宰相的,通常說它是音聲。祠部叫作水廳(祠部官名屬于禮部,專掌祠記、享祭、天文、漏刻、廟諱、卜筮、醫(yī)藥、僧尼之事),是說祠部冷冷清清的意思。
秘書省
唐初,秘書省唯主寫書貯掌勘校而已。自是門可張羅,迥無統(tǒng)攝官署。望雖清雅,而實非要劇。權(quán)貴子弟及好利夸侈者率不好此職。流俗以監(jiān)為宰相病坊,少監(jiān)為給事中中書舍人病坊,丞及著作郎為尚書郎病坊,秘書郎及著作左郎為監(jiān)察御史病坊。言從職不任繁劇者,當改入此省。然其職在圖史,非復喧(明抄本“喧”作“纖”。)卑,故好學君子厭于趨競者,亦求為此職焉。(出《兩京記》)
唐初年,秘書省工作只管主寫書、貯藏圖書、校對勘誤而已。因此挺清閑,門庭冷落,一向沒有統(tǒng)領(lǐng)它的官署。雖然名聲清廉,可是不是重要的部門。有權(quán)有錢的人家子弟及好名利,好夸富的人,大多數(shù)不愿意干這個差使。當時流行的俗語說,監(jiān)(官署名,如中書監(jiān)、秘書監(jiān)的官署)為宰相的病房,少監(jiān)(秘書監(jiān)的副手的衙署)為給事中、中書舍人的病房,中丞(為御史臺長官)著作郎(主管著作局)的官署是尚書郎(郎中任職滿一年為尚書郎)的病房,秘書郎(屬秘書省的官員)及著作郎的官署也是監(jiān)察御史的病房。凡是任職不勝任工作的,都到這個秘書省。秘書省的主要職務是掌管圖書史料,衙署清靜無喧鬧聲。因此好學的正人君子、不追求功名利祿的人,也有愿意任這個職務的。
魚袋
朝儀魚袋之飾,唯金銀二等。至武后,乃改五品以銅。中宗反正,從舊。(出《國史異纂》)
唐時朝廷規(guī)定的禮儀,要朝臣腰中懸掛魚袋飾物,標志著官的品位的高低。魚袋只有金銀兩個等級。到武則天稱帝時,改五品官為銅魚袋。唐中宗即位,乃恢復舊例?! ?br>
莎廳
京兆府判司,特云西法士。此兩廳事多。東士曹廳,時號為念珠廳,蓋判案一百八道;西士曹廳為莎廳,廳前有莎,周回可十五步。京兆府,時云不立兩縣令,不坐兩少尹。兩縣引馬到府門,傳門而報。兩尹入廳,大尹亦到廳,不得候兩尹坐后出,不得候兩尹立后出。其京兆府縣之重,亦表大尹之尊。京兆府掾曹,時人云倚團省郎。河中府司錄廳亦有綠莎。昔好事者相承常溉灌。天佑已后,為不好事者除之。(出《聞奇錄》)京兆(長安為京兆)府尹下屬佐官叫判司,特稱為西法士。判司有兩個衙署:東士曹廳和西士曹廳。東士曹廳,當時叫作念珠廳,因判案一百零八道(念珠數(shù)壹百零八顆,與判案數(shù)合,所以叫念珠廳)。西士曹廳為莎廳,因為廳前有棵莎樹,周圍有十五步,所以叫莎廳。京兆府立下這樣規(guī)矩:不能同時來兩縣令,不能同時接待兩府尹。兩縣令騎馬到京兆府門前,須要一個先報,接待完了,再接待另一個。兩外府府尹入廳,不得兩尹同時坐、同時出,須一人坐,一人立。從這個規(guī)矩中可以看出京兆府縣的重要和京兆府尹的尊嚴。京兆府掾曹(輔佐京兆府尹的官吏),當時人們都叫依團省郎。河中府司錄廳也有棵綠莎,過去有人經(jīng)常澆灌它。唐哀帝李柷天佑以后,被不愛莎樹的人除掉了。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御史 同州御史 崔遠 嚴武 押班 臺門 歷五院 韓皋 雜說 使職
尚書省 崔日知 度支 柳辟 省橋 秘書省 魚袋 莎廳
宰相
凡拜相禮,絕班行。府縣載沙填路,自私第至于子城東街,名曰沙堤。有服假,或問疾,百僚就第。有司設幕次,排班。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備珂?zhèn)?,列燭有五六百炬,謂之火城。宰相火城將至,則皆撲滅以避。宰相判四方之事有都堂,處分有司有堂帖,下次押名曰花押,黃敕既下,小異同曰黃帖,宰相呼為堂老。初百官早朝,必立馬建福望仙門外。宰相則于光宅車坊,以避風雨。元和初,始置待漏院。(出《國史補》)舉行拜相禮那天百官停止上朝。京兆府縣百姓都要填平道路,道鋪黃沙、灑水。從宰相的私宅鋪到子城東街,名叫沙堤。有喪事服假的,或者父母有病去問候疾病的除外,其余文武百官都要去參加。由主管拜相禮的官員給安排次序,安排帳蓬的位置。舉行拜相禮多半在正月初一或冬至(吉日)。皇帝的儀仗也要象守護宮門那樣分立于拜相地點(土臺)。京城大官都要準備傘蓋(有玉飾的大傘),眾官點著大臘燭五、六百根。照得通亮稱為火城。宰相的儀仗到來,眾官都要掩避臘燭以示尊重。宰相辦公地點(衙署)叫都堂,處理有關(guān)主管各署事務用堂帖?;实塾命S絹寫的有關(guān)命令、訓諭臣下的詔書叫黃敕,宰相下達的文書叫黃貼。都堂內(nèi)的官員稱宰相為堂老。原先百官早朝,必須牽馬在建福望仙門外等候,宰相則于光宅車坊內(nèi)等候,以避風雨。到唐憲宗李純元和初年才設置待漏院。(上早朝諸臣晨集之所)
上事
凡中書門下,并于西省上,以便禮儀。五品以上,宰相送上,乃并卿參。(出《國史補》)
凡是屬于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向朝廷上書陳述意見的,都要經(jīng)過尚書省奏給皇上,以便禮儀。五品以上的官如有奏章,由宰相送上和群臣一起參奏。
蘇瑰
景龍三年,蘇瑰除尚書右仆射。時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計獻食,名曰燒尾。瑰因侍內(nèi)宴,將作大匠宗晉卿謂曰:“拜仆射,竟不燒尾,豈不善邪?”帝默然。瑰奏曰:“臣聞宰相者,主陰陽,助天理物。今粒食踴貴,百姓不足,臣見宿衛(wèi)兵,至有三日不得食者。臣愚不稱職,所以不敢燒尾。”(出《譚賓錄》)
唐中宗李顯景尤三年,蘇瑰授尚書右仆射。當時公卿大臣,初次授官者,依照慣例應該獻食,名叫燒尾。蘇瑰因為授尚書右仆射時皇帝已為他設宴。將作大匠(官名,掌修建宮室的官)宗晉卿對蘇瑰說:“授仆射這樣重大的事,竟不‘燒尾’豈不是不對嗎?”唐中宗沒吱聲。蘇瑰上奏說:“臣知道當宰相的,執(zhí)掌國家大事,幫助天子處理國家事務。現(xiàn)在糧食昂貴,米價暴漲,百姓吃不飽。臣見禁軍中,竟有三天沒吃到飯的,臣考慮自己不稱職,因為這個緣故不敢‘燒尾’”?! ?br>
兩省 諫議無事不入:每遇入省,有廚食四孔炙。中書舍人時謂宰相判官;宰相親嫌,不拜知制誥為屧腳。又云:“不由三字,直拜中書舍人者,謂之撻額裹頭。其制誥之本,出自王言,皆人主所為。故漢光武時,第五倫為督鑄錢掾,見詔書而嘆曰:“此圣明主也,一見決矣?!苯叻灿性t敕,皆責成群下。褒貶之言,哲王所慎。凡百具寮,王公卿士,始褒則謂其珪璋特達,善無可加;旋有貶黜,則比以斗筲下才,罪不容責。同為一士(“士”原作“字”,據(jù)明抄本改)之行,固出君上之言,愚智生于倏忽,是非變于俄傾。蓋天子無戲言,言之茍失,則取尤天下。(出《盧氏雜說》)
諫議大夫無事不入門下省,如入省,有廚食四孔燒烤肉吃。中書舍人,時謂宰相判官。宰相對待下屬官員有遠有近,不授與中書舍人為知制誥(官名,掌草擬、繕寫皇帝的詔書)官的為屧腳,又叫不由三字。直接授中書舍人官的叫撻額裹頭。關(guān)于制誥一類的詔書,本來出自皇帝之口,都是皇帝本人應該做的。過去漢光武帝時,第五倫任督鑄錢掾,看見詔書而感嘆說,這是英明的圣主?。』噬弦灰娋蜎Q定了?,F(xiàn)在凡是有詔敕,都責成下邊寫成詔書。詔書上的話,是英明圣主應該慎重選擇的。現(xiàn)在群臣、王公卿士,想褒獎一個人時就說他品德高尚,人才出眾,好得沒法再好;若是遭到貶斥被罷免時就說他才識短淺、器量狹小,是個罪不容責的壞人。同樣一個人做的事,出自君王之口,糊涂、聰明生于瞬間,正確、錯誤變于頃刻。君王應該無戲言,說話若有失誤,則取罪于天下,失信于天下老百姓?! ?br>
獨孤及
獨孤及求知制誥,試見元載。元知其所欲,迎謂曰:“制誥阿誰堪?”及心知不我與而與他也,乃薦李紓。時楊炎在閣下,忌及之來,故元阻之,乃二人力也。(出《嘉話錄》)獨孤及想任知制誥官,去見元載想探聽消息。元載知道獨孤及的打算。迎出來對獨孤及說:“知制誥這個官誰能擔任???”獨孤及便明白了不能讓他擔任,讓別人擔任。于是就推薦李紓。當時楊炎在中書省,他也不愿讓獨孤及來,因此元、載就不讓獨孤及擔任此職。獨孤及沒當上知制誥,是元楊二人阻止的結(jié)果?! ?br>
參酌院
長慶初,穆宗以刑法為重。每大獄,有司斷罪,又令給事中中書舍人參酌出入之,百司呼為參酌院。(出《國史補》)
唐穆宗李恒長慶初年,穆宗以刑法為重,每次遇大的案件,先由主管者判罪,又命令門下省的給事中和中書省的中書舍人參加商量定罪。當時官員叫這為參酌院?! ?font color='#cc0000'>陽城 陽城居夏縣,拜諫議大夫;鄭錮居閿鄉(xiāng),拜拾遺;李周南居曲江,拜校書郎。時人以轉(zhuǎn)遠轉(zhuǎn)高,轉(zhuǎn)近轉(zhuǎn)卑。(出《國史補》)
陽城居夏縣,授諫議大夫;鄭錮居閿鄉(xiāng),授拾遺;李周南居曲江,授校書郎。當時人們認為越從遠地方調(diào)來的官職越高,越從近的地方調(diào)來的官職反而低下。
呂溫
通事舍人宣詔,舊命拾遺團句把麻者,蓋謁者不知書,多失句度,故用拾遺低摘聲句以助之。及呂溫為拾遺,被喚把麻,不肯去。遂成故事。拾遺不把麻者,自呂始也。時柳宗元戲呂云:“幸識一文半字,何不與他把也?”(出《嘉話錄》)門下省通事舍人宣讀詔書時,按照舊例門下省長官命令拾遺官幫助指點句讀,因宣讀者(通事舍人)不懂詔書上句子長短,多數(shù)把句子讀錯,所以讓拾遺官從旁低聲幫助提示。到呂溫任拾遺官時,被喚去把麻(因詔書用白麻紙書寫,所以把這差事叫把麻。)呂溫不肯去。從這以后,就成為貫例。拾遺不給宣讀者提示句讀是從品溫開始的。當時柳宗元對呂溫開玩笑說:“幸虧你認識一字半字,否則為啥不給他把麻?”
韋絢
開成末,韋絢自左補闕為起居舍人。時文宗稽古尚文,多行貞觀開元之事。妙選左右史,以魏謨?yōu)橛沂罚砑娲笾G,入閣秉筆。直聲遠聞,帝倚以為相者,期在旦暮。對剔進諫,細大必行。公望美事,朝廷拭目,以觀文貞公之風彩。會文宗晏駕,時事變移,遂中輟焉。時絢已除起居舍人,楊嗣復于殿下先奏曰:“左補闕韋絢新除起居舍人,未中謝,奏取進止。”帝領(lǐng)之。李珪招而引之,絢即置筆札于玉階欄檻之石,遽然趨而致詞拜舞焉。左史得中謝,自開成中至武宗即位,隨仗而退,無復簪筆之任矣。遇簪筆之際,因得密邇天顏,故時人謂兩省為侍從之班,則登選者不為不達矣。(出《嘉話錄》)
唐文宗李昂開成末年,韋絢從左補闕(諫官)任起居舍人(隸屬中書省,掌記皇帝的起居)。當時文宗好古尊崇文人學士,多數(shù)按照太宗貞觀、玄宗開元年間的辦法辦事。仔細挑選左史(記皇帝的言論)、右史(記皇帝的行動),以魏謨?yōu)橛沂?,不久又讓魏謨兼諫議大夫(諫官),入朝執(zhí)掌記事。魏謨正直的名聲,遠近傳揚。文宗讓他當宰相是早晚的事。魏謨不論大事小事,都能針對時弊正言直諫。朝廷眾官都等待選擇魏謨?nèi)卧紫嗄且惶?。正在這個時候文宗死了。事情有了變化,讓魏謨當宰相這件事就停下了。當時韋絢已經(jīng)授職起居舍人。楊嗣又在殿下向武宗李炎上奏說,左補闕韋絢新授起居舍人,沒向皇帝謝恩,就中止了吧?;实埸c點頭。退班后,李珪招呼韋絢請他到殿外。韋絢急忙把筆和書寫用的木簡放在玉階欄桿石頭上,跑過來致詞拜舞,韋絢這樣做,是為了給皇帝謝恩。從開成中期到武宗即位,儀仗退下群臣也就退下,沒有在朝記事的事了。遇有記事的時候,能接近皇上,看清皇上的面貌。門下省和中書省的官員只是隨從而已。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當時人們稱,兩省為侍從班。當上大官可以算是近臣了?! ?br>
李程
李程為翰林學士,以階前磚日影為入候。程性懶,每入必逾八磚,故號為八磚學土。(出《傳載》)
李程任翰林學士(官名,唐玄宗開元初置翰林院,掌起草詔書及應承皇帝的各種文字)以階前磚的日影為入院時刻。李程愿意睡早覺。每次入院日影必須超過八塊磚,才能入朝。因此號為八磚學士。
雜說 兩省相呼為閣老,尚書丞郎相呼為曹長,員外郎御史拾遺相呼為院長。上可兼下,下不可兼上。侍御史相呼為端公。(出《國史補》)門下省、中書省的官員相互稱為閣老。尚書省的尚書郎、左丞、右丞相互稱為曹長。員外郎、御史、拾遺相互稱為院長。官職大的可以代替下屬官員辦事,下屬官員不可以代替官職大的官員辦事。侍御史之間相互稱為端公。
御史
御史故事,大朝會則監(jiān)察押班,常參則殿中分班,入閣則侍御史監(jiān)奏。蓋含元殿最遠,用八品宣政其次,用七品紫宸最近,用六品殿中得立花磚,綠衣用紫案褥之類,號為七貴。監(jiān)察院長與同院禮隔,語曰:事長如事端。凡上堂絕言笑,有不可忍,雜端大笑,則合座皆笑,謂之烘堂。烘堂不罰。大夫中暴入三院,罰直盡放。其輕重尺寸,由于(“于”原作“放”,據(jù)國史補改)吏人,而大者存之黃卷。三院上堂,有除改者不得終食。唯刑部郎中得終之。(出《國史補》)
唐代御史的慣例,大朝會在含元殿舉行(皇帝接見群臣,外國使臣和慶賀盛典稱大朝會),由監(jiān)察御史領(lǐng)班。常參(初一、十五)則由殿中侍御史在宣政殿分班排列。入閣(跟隨皇帝的儀仗出入宮廷)則由侍御史監(jiān)奏(監(jiān)察群臣有無失禮者)。因為在含元殿舉行大朝會人多官員們要排很長的隊伍,級別低的御史也要參加禮儀糾察?;实凵?,有些朝臣就不必參加。參與的大臣距皇帝就近一些,侍駕的御史級別略高一些?;实凵襄返睿ㄈ撼紗稳粘娀实郏?,大臣就在皇帝的身邊。即用級別較高的殿中侍御史在殿內(nèi)司職。他們有固定站立的位置。綠衣以上級別較高的御史,朝見時是有座位的。御史們被稱為七貴。(權(quán)貴的意思)御史臺長官的辦公室與下屬的辦公室按規(guī)矩隔開。欲語說,侍候長官要象對待自己的頭一樣。凡是上堂辦公要嚴肅,不能隨便說笑。有忍不住笑的話或事,御史大笑,則滿屋大笑。滿座皆笑叫哄堂,哄堂大笑下屬不受罰。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到三院(唐代御史臺有三院,即臺院、殿院、察院)辦公,履行職責:彈劾、察舉、糾察、辯誣等,其處理輕重程度,先由具體辦案的低級吏員提出初步意見。大的案件要有黃卷存檔。三院理事,凡新授任官的,調(diào)轉(zhuǎn)的當即停發(fā)原職的俸祿,改發(fā)新任職俸。唯有刑部郎中以上官員,繼續(xù)發(fā)俸至年終,之后按新任職務發(fā)俸。 同州御史
王某云:往歲任官同州,見御史出案,回止州驛,經(jīng)宿不發(fā)。忽索雜案,又取印歷,鎖驛門甚急,一州大擾。有老吏竊哂,乃因庖人以通憲胥,許以百縑為贈。明日未明,御史已啟驛門,盡還案牘,乘馬而去。(出《國史補》)王某人說,他過去在同州任官時。親眼看見監(jiān)察御史從京城出來巡察州縣,回來到同州驛館住下。住了一宿也不走,突然向州衙署索要各式各樣的案卷,又要印鑒和記事簿,并且很急促地把驛門鎖上,象有什么要緊的事似的,擾鬧得一州一宿不得安寧。有一個老吏(官的下屬辦公人員)偷偷地發(fā)笑。他借掌膳食人的關(guān)系官已和監(jiān)察御史下邊的胥吏(下屬辦公人員)通融好了,答應給送壹百匹縑(微帶黃色的細絹)。第二天天沒亮,御史已開驛門,把案卷印歷還給州的官署,騎馬而去?! ?br>
崔遠 崔遠為監(jiān)察,巡囚至神策軍,為吏所陷。張蓋而入,又諷軍中索酒食,意欲結(jié)歡。竇文遠怒,立奏(“立奏”原作“奏立”,據(jù)明抄本改)敕就臺鞭于直廳而流之。自是巡囚不至禁軍。(出《國史補》)
崔遠任監(jiān)察御史,為巡察逃跑的囚犯到禁軍神策軍營中,為吏(官的下屬辦公人員)所陷害。他來的時候,仆役們打著大傘,又揚風他在軍中索要酒食,原打算通過這次飲酒結(jié)好聯(lián)歡。吏人說壞話給長官竇文遠,竇文遠大怒,立刻上奏皇帝?;实巯铝烁接忻畹脑t書,命令在值班的大廳里打崔遠一頓鞭子,然后再流放到邊遠的地方。從這以后,巡查犯人,不到禁軍了?! ?br>
嚴武 應二年,大夫嚴武奏在外新除御史,食宿私舍非宜。自此乃給公乘。元和中,元稹為監(jiān)察,與中使爭驛廳,為其所辱,始有敕:節(jié)度觀察使臺官與中使,先到驛者,得處上廳。為定制。(出《國史補》)唐代宗李豫寶應二年,大夫(官名)嚴武上奏皇上說新授御史在家食宿不方便有困難。皇上恩準,自此便給公家馬騎。唐憲宗李純元和年間監(jiān)察御史元禛與宮中使臣宦官(在宮中侍奉皇帝的)爭占驛廳,元稹被宦官所污辱(元被鞭打得頭破血流)?;噬喜畔掠忻钚再|(zhì)的詔書,規(guī)定節(jié)度使、觀察使、臺官(尚書和御史)和中使(帝王宮廷中派出的使者,多由宦官充任),先到驛館的,得住上廳,定下這種規(guī)矩?! ?br>
押班
凡大朝會,監(jiān)察押班不足,則使下侍御史,因朝奏者攝之。(出《國史補》)
凡是大朝會(皇帝接見群臣、外國使臣和慶賀盛典稱為大朝會),由監(jiān)察御史領(lǐng)班,如果監(jiān)察御史不夠用,則派侍御史頂替。因為是朝奏者奏請皇帝批準的?! ?br>
臺門
御史臺門北開,蓋取肅殺就陰之義,故京臺門北開矣。按鄴郡故事云:御史臺在宮城西南,其門北開。史故城御史臺亦北開。龍朔中,置桂坊,為東朝憲府,門亦北開。然都御史臺門南開。當時創(chuàng)造者不經(jīng),反于故事,同諸司,蓋以權(quán)宜邪?(御史臺記)
又北開者,或云,是隋初移都之時,兵部尚書李圓通兼御史大夫,欲向省便近,故開北門。(出《譚賓錄》)
御史臺門北開,因為是取酷烈、蕭索、嚴肅的意思。按《鄴郡故事》上說,御史臺在宮城西南,為了上朝便利,其門北開。隋時京城御史臺門也北開。唐高宗李治龍朔三年。設置桂坊(管理太子宮中圖書、刊輯等事)改為御史臺門也北開??墒嵌加罚ㄓ分L)臺門南開,是當時建筑者沒精心籌劃,故違反舊例。同其他衙署一樣,大概是人權(quán)者隨事勢而采取的適宜辦法吧。
又北開門的說法,有的人這樣說,是隋朝初遷都時,兵部尚書李圓通兼御史大夫,想去尚書省就近,故開北門?! ?br>歷五院
臺儀,自大夫已下至監(jiān)察,通謂之五院御史。國朝歷跋五院者共三人焉:李尚隱、張延賞、溫造也。(出《尚書故實》)
御史臺的禮儀,唐朝官職設置,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jiān)察御史,通謂之五院御史,唐朝只有三個人都經(jīng)歷過五院的。這三個人是李尚隱、張延賞、溫造。
韓皋
韓皋為御史中丞,常有所陳,必于紫宸殿,對百僚而請,未嘗詣便殿。上謂之曰:“我與卿言,于此不盡,可來延英,當與卿從容,或無遺事。”親友或謂皋曰:“自乾元已來,群臣啟事,皆詣延英,方得詳盡。公何獨于處庭,對眾官以陳之,無失于慎密乎?”韓曰:“御史天下之持平也。摧(“摧”原作“權(quán)”,據(jù)許刻本改)剛直枉,唯在公共。所言之事,貴人知之,奈何求請便殿,避人竊語,以私國家之法。且延英之置也,肅宗皇帝以苗晉卿年老艱步,故設之。后來臣僚得詣便殿,多以私自售,希求恩寵,欲盡其身。奈何以此為望哉!”(出《傳載》)
韓皋為御史中丞時,常向皇帝奏事,每朝見皇帝都在紫宸殿,面對百官,未曾到便殿去上奏。皇上有時對韓說:“我和你說話,在這說不完,可以到延英殿去說。我和你可以慢慢講,或許不能遺漏。”韓皋的親友有的對韓皋說,自乾元(唐肅宗李亨年號)以來,群臣啟事都到延英殿去奏,才能詳盡。你為什么獨于外庭面對百官向皇帝陳述呢,不怕泄秘嗎?韓皋說:“御史這個官職應該本著公平正直的態(tài)度去處理事情。不畏強暴,大家公認合乎情理,所說的事情最好讓大家都知道。為什么去便殿,躲避百官私語,以國家法律為自己謀私利?況且設置延英殿本意是肅宗皇帝因為苗晉卿年老步艱,所以才建這座殿。后來臣僚到便殿,多數(shù)是假公濟私,希望得到皇上的恩寵,從中自己得到好處,為什么以此為榮耀呢?” 雜說 諫院以章疏之故,憂患略同。臺中則務糾舉。省中多事,旨趨不一,故言遺補相惜,御史相憎,郎官相輕。(出《國史補》)
諫院(諫官官署)因為屢上奏章的緣故,他們擔心大體相同。御史同僚之間常鬧意見。門下省工作任務繁重,大家的意見經(jīng)常不一致。所以說拾遺(諫官名)、補闕(諫官名)互相友愛;御史之間互相憎恨;郎官(郎中、員外郎)之間互相輕視?! ?br>
使職
開元已前,于外則命使臣,否則止。自置八節(jié)度十采訪,始有坐而為使。其后名號益廣。于是有為使則重,為官則輕。故天寶末有佩印至三十者,大歷中請俸有至千貫者。今在朝太清宮、太微宮、度支、鹽鐵、轉(zhuǎn)運、知苑、閑廄、左右巡、分察、監(jiān)察、館驛、監(jiān)倉、監(jiān)庫、左右街。外任則節(jié)度、觀察、諸軍、押蕃、防御、團練、經(jīng)略、鎮(zhèn)遏、招討、榷鹽、水陸運、營田、給納、監(jiān)牧、長春宮。有時而置者。則大禮、禮儀、會盟、刪定、三司、黜陟、巡撫、宣慰、推復、選補、禮會、冊立、吊祭、供軍、糧料、和糴。此其大略。經(jīng)置而廢者不錄?;拢ā盎隆痹鳌肮佟保瑩?jù)國史補改)官內(nèi)外悉謂之使。舊為權(quán)臣所綰,州縣所理,今屬中人者有之。(出《國史補》)
唐玄宗開元以前,皇帝親自任命的官員為使臣,不是這樣的不能稱使。自從國內(nèi)設置八個節(jié)度使、十路采訪使,從此節(jié)度使和采訪使都有了固定轄區(qū)和治地。此后各種使臣名目繁多。于是兼任使臣的官員被人們看重,不兼任使臣的一般官員被人們輕視。所以到天寶(玄宗年號)年間,有的官員佩戴官印竟有三十枚之多,到代宗大歷年間有人兼職俸祿到千貫以上的。今在朝的有太清宮、太微宮、度支、鹽鐵、轉(zhuǎn)運、知苑、閑廄、左右巡、分察、監(jiān)察、館驛、監(jiān)倉、監(jiān)庫、左右街,這些都是采訪使。外任則為節(jié)度使,如觀察、諸軍、押蕃、防御、團練、經(jīng)略、鎮(zhèn)遏、招討、榷鹽、水陸運、營田、給納、監(jiān)牧、長春宮等。有臨時設置的,則有大禮、禮儀、會盟、刪定、三司、黜陟、巡撫、宣慰、推覆、選補、禮會、冊立、吊祭、供軍、糧料、和糴等。這些都是大體上設置的衙門,還有一些設置的衙門后來廢除的,尚不包括在內(nèi)?;鹿贌o論在宮中任職或在外任職也一律稱使。過去由重臣所司的職務,州縣官所處理的事務,由宦官來管理的也有。
尚書省
郎官故事:吏部郎中二廳,先小銓,次格式;員外郎二廳,先南曹,次廢置。刑部分四復;戶部分兩賦。其制尚矣。舊說,吏部為省眼,禮部為南省舍人,考功度支為振行,比部得廊(“廊”原作“廓”,據(jù)明抄本改)下食。以飯從者,號比盤。二十四曹呼左右司為都公。省中語曰:后行祠屯,不博中行都門;中行禮部,(明抄本“部”作“戶”。)不博前行駕庫。(出《國史補》)
郎中官和員外官舊例:吏部郎中有兩個辦公地點,遇有掌選時先初次考績、考論文、核查資歷、以后再考試有關(guān)官署制度、官員職權(quán)等法規(guī),員外郎也有兩個辦公衙署,先到掌選的吏部員外郎銓選,以后決定去留;刑部分刑部、都官、比部、門司四司,戶部按職務性質(zhì)可分兩賦:田賦、貢賦。過去的說法認為吏部是尚書省的省眼。吏部下設考功司(掌考課官吏黜陟升降等事宜)、度支司(掌全國財政收入和支出)稱之為振行。刑部的比部司的官員可以在廊下就食,司以下其他官員陪同吃飯的叫作比盤。尚書省下有六部(即戶、禮、兵、刑、工、吏部)每部分四司,一共有二十四衙署。衙署的官員之間,相互稱呼為都公。尚書省內(nèi)有這種說法:后行工部、不換中行禮部,中行禮部不換兵部、吏部。(唐把六部分成三等即前行、中行、后行)
崔日知
崔日知歷職中外,恨不居八座。及為太常卿,于都寺廳事后起一樓,正與尚書省相望。時人謂之崔公望省樓。(出《國史異纂》)
崔日知在京城任官,也在地方任過官,可就是沒有任過左仆射和右仆射及六部尚書,感到很遺憾。到他任太常卿(官名)時,在都司廳事后營建一座樓。這所樓正與尚書省官署相望,當時人們稱為崔公望省樓。
度支
故事,度支案,郎中判入,員外判出,侍郎總疏押案而已。貞元以后,始為使額。郎官當直,發(fā)敕為重。水部員外郎劉約值宿,會河北系囚配流嶺南,夜發(fā)敕,直宿令史不更事,唯下(“下”字原缺,據(jù)明抄本補)嶺南,不下河北。旬月后,本州聞奏,約遂出官。(出《國史補》)
慣例,度支衙門,郎中主管收入,員外郎主管支出,由總管的侍郎簽字畫押。唐德宗貞元之后,專門設使,稱為度支使,由郎官值班處理具體事務。其職事中最重要的是頒布皇帝的有關(guān)命令。水部(為工部四司之一,掌有關(guān)水道的政令)員外郎劉約值班。恰趕上河北向嶺南發(fā)配囚徒。夜間皇帝頒布發(fā)配命令,值宿的下級令使是個糊涂人,只給嶺南傳達了命令,而沒有給河北傳達命令。經(jīng)過一段時間,河北官員向皇帝報告了這件事,劉約被免去職務?! ?br>柳辟 吏部甲庫有朱泚偽黃案數(shù)百道,省中常取戲玩,已而藏之。柳辟知甲庫,始白執(zhí)政,于都堂集八座丞郎焚之。(出《國史補》)
吏部儲藏甲胄的倉庫里面有朱泚(原任唐盧龍節(jié)度使,后叛唐,稱帝為大秦。)叛唐案卷數(shù)百件。尚書省中的官員常常拿來取樂,玩完了就收藏起來。柳辟知道這件事,對主管尚書省的官說。命令在尚書令的大廳內(nèi)把尚書省左右仆射、左右丞及六部侍郎都召集來,當著這些人的面,把朱泚偽黃案卷焚燒了?! ?br>
省橋 尚書省東南隅通衢有小橋,相目為拗項橋,言侍御史及殿中久次者至此,必拗項南望南宮也。都堂南門道東有古槐,垂陰至廣。相傳夜深聞絲竹之音,省郎有入相者,欲謂之音聲。祠部呼為水(去聲)廳,言其清且冷也。(出《因話錄》)
尚書省東南角四通八達的大路上有座小橋,大家都叫它“拗項橋”,是因為侍御史和殿中侍御史經(jīng)常走到這里必定回過頭來望尚書省。尚書省尚書令大廳的南門道東有棵古槐樹。這棵樹遮蔭覆蓋面積很大,相傳夜深人靜時聽到有奏樂的聲音。門下省的侍中有入朝當宰相的,通常說它是音聲。祠部叫作水廳(祠部官名屬于禮部,專掌祠記、享祭、天文、漏刻、廟諱、卜筮、醫(yī)藥、僧尼之事),是說祠部冷冷清清的意思。
秘書省 唐初,秘書省唯主寫書貯掌勘校而已。自是門可張羅,迥無統(tǒng)攝官署。望雖清雅,而實非要劇。權(quán)貴子弟及好利夸侈者率不好此職。流俗以監(jiān)為宰相病坊,少監(jiān)為給事中中書舍人病坊,丞及著作郎為尚書郎病坊,秘書郎及著作左郎為監(jiān)察御史病坊。言從職不任繁劇者,當改入此省。然其職在圖史,非復喧(明抄本“喧”作“纖”。)卑,故好學君子厭于趨競者,亦求為此職焉。(出《兩京記》)
唐初年,秘書省工作只管主寫書、貯藏圖書、校對勘誤而已。因此挺清閑,門庭冷落,一向沒有統(tǒng)領(lǐng)它的官署。雖然名聲清廉,可是不是重要的部門。有權(quán)有錢的人家子弟及好名利,好夸富的人,大多數(shù)不愿意干這個差使。當時流行的俗語說,監(jiān)(官署名,如中書監(jiān)、秘書監(jiān)的官署)為宰相的病房,少監(jiān)(秘書監(jiān)的副手的衙署)為給事中、中書舍人的病房,中丞(為御史臺長官)著作郎(主管著作局)的官署是尚書郎(郎中任職滿一年為尚書郎)的病房,秘書郎(屬秘書省的官員)及著作郎的官署也是監(jiān)察御史的病房。凡是任職不勝任工作的,都到這個秘書省。秘書省的主要職務是掌管圖書史料,衙署清靜無喧鬧聲。因此好學的正人君子、不追求功名利祿的人,也有愿意任這個職務的。 魚袋
朝儀魚袋之飾,唯金銀二等。至武后,乃改五品以銅。中宗反正,從舊。(出《國史異纂》)
唐時朝廷規(guī)定的禮儀,要朝臣腰中懸掛魚袋飾物,標志著官的品位的高低。魚袋只有金銀兩個等級。到武則天稱帝時,改五品官為銅魚袋。唐中宗即位,乃恢復舊例?! ?br>
莎廳
京兆府判司,特云西法士。此兩廳事多。東士曹廳,時號為念珠廳,蓋判案一百八道;西士曹廳為莎廳,廳前有莎,周回可十五步。京兆府,時云不立兩縣令,不坐兩少尹。兩縣引馬到府門,傳門而報。兩尹入廳,大尹亦到廳,不得候兩尹坐后出,不得候兩尹立后出。其京兆府縣之重,亦表大尹之尊。京兆府掾曹,時人云倚團省郎。河中府司錄廳亦有綠莎。昔好事者相承常溉灌。天佑已后,為不好事者除之。(出《聞奇錄》)京兆(長安為京兆)府尹下屬佐官叫判司,特稱為西法士。判司有兩個衙署:東士曹廳和西士曹廳。東士曹廳,當時叫作念珠廳,因判案一百零八道(念珠數(shù)壹百零八顆,與判案數(shù)合,所以叫念珠廳)。西士曹廳為莎廳,因為廳前有棵莎樹,周圍有十五步,所以叫莎廳。京兆府立下這樣規(guī)矩:不能同時來兩縣令,不能同時接待兩府尹。兩縣令騎馬到京兆府門前,須要一個先報,接待完了,再接待另一個。兩外府府尹入廳,不得兩尹同時坐、同時出,須一人坐,一人立。從這個規(guī)矩中可以看出京兆府縣的重要和京兆府尹的尊嚴。京兆府掾曹(輔佐京兆府尹的官吏),當時人們都叫依團省郎。河中府司錄廳也有棵綠莎,過去有人經(jīng)常澆灌它。唐哀帝李柷天佑以后,被不愛莎樹的人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