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xué)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法書論
書述
鈍吟書要[節(jié)錄]
筆髓論
論書
翰墨志
書旨述
臨池訣
海岳名言
書后品
帝范 君體第一
作者:
《帝范》李世民
帝者,天之一名。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于物我,公平通遠(yuǎn),舉事審諦,故謂之帝。又曰:察道者帝。又,三皇五帝,三王或曰帝。既天之一名,而以三皇居先,是優(yōu)于帝而過于天耶?曰:三皇不能過天,但優(yōu)于帝矣。何以為優(yōu)?以遂同天之名,以為優(yōu)劣耳。何則?以五帝有為而同天,三皇無為而同天,以有為無為故知三皇優(yōu)也?;蛟唬喝跻至佑诘酆??曰:三王雖實圣人,但內(nèi)同天而外隨時運,不得盡其圣用,逐跡為名,故謂之為王也。《禮運》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即帝也;“大道既隱,各親其親,”即王也。三王亦順帝之則而不盡,故不得名帝。然天之與帝,義為一也,故繼天則謂之天子,其號謂之帝???cè)撝?,以帝得其中正矣?;收?,天也,美也;王者,大也。天地人,以一貫三為王,天下所法也。王,按《左氏傳》并音于況反;范,法也,言可以為帝王之法式,故名之《帝范》。以漢孔安國《尚書《序》曰:“典謨訓(xùn)誥誓命之文凡百篇,示人主以規(guī)范也?!逼淞x同?! 〉弁跻泻钪妗萑f物的氣量,方能并吞天下;兒男要有海納百川、胸懷九州的志向,才會出人頭地。
君,《白虎通》曰:“君者,群也。群下所歸心。”又荀卿曰:“君者,儀也;民者,影也,儀正則影正。君者,磐也,民者,水也,磐圓則水圓。君者,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薄蹲髠鳌吩疲骸皯c賞刑威曰君?!斌w者,治體也。君之所治體勢、規(guī)模。第者,次第也。
一者,數(shù)之始也,萬物得一以生。老子曰:“圣人抱一為天下式。”故君體為第一也。按《荀子》無“民者,影也”、“民者,水也”二語?! ∮志?,源也,作君者,人之源也。
【原文】夫[夫,音扶。語詞后放此。]人者國之先,[《易》曰:“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故《大學(xué)》曰:“有人此有土?!彼匀苏邍纫?。先者,前也。凡在前者謂之先。]國者君之本。[國者,域也。域者,居也,人民所聚居。欲為君者,能以德和民,民人樂為之用,乃可以為國。茍不以德和民,人民離散而不附,雖欲為君,得乎?故圣人云:“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彼試呔疽?。]
【譯述】人民是一個國家之所以建立的先決條件。就像《易經(jīng)》上說的:先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了上下才產(chǎn)生了禮義。當(dāng)然,一個國家光擁有民眾還不夠,還要愛護人民,保護人民,否則,人民就要背叛你,還談什么立國呢? 國家是一個君王的根本。國君之所以被稱為國君,之所以貴為天子,就是因為他擁有一個國家。如果國君能夠以德來團結(jié)人民,那么人民就樂于為君王出力,這樣,國君就可以長久地?fù)碛袊?,如果國君虐待人民,人民離散而不肯歸附,那么你想當(dāng)國君,又怎么能辦得到呢?
【原文】人主[主,即君也,領(lǐng)也。主領(lǐng)庶眾。]之體,如山岳焉,高俊而不動;[東漢《仲長統(tǒng)傳》曰:“德重如山岳?!鄙秸?,謂四鎮(zhèn),山之重大者也:揚州之會稽山、青州之沂山、幽州之醫(yī)無閭山、冀州之霍山。岳謂五岳:泰、華、衡、崧、恒也。詳見前序注。言人君之體當(dāng)如山岳之尊崇,巍然鎮(zhèn)靜。故云不動。]如日月焉,貞明而普照。[《易》曰:“日月之道,貞明者也?!毖匀羧赵抡?,自然之明,晝夜更迭不息。
于至高至極之上,普遍照燭在下之萬物。貞,正也。]
【譯述】做君主的,外觀上給人的感覺應(yīng)該是像山岳一樣穩(wěn)重而高俊。令人望而生尊崇之心,望而有敬畏之感。這除了帝王天生的厚重儀表之外,主要是指作為人君的修養(yǎng)?!暗轮厝缟皆馈保饔械聞t在百姓眼中自然重如山岳,如若無德,即便像山岳,又有誰來敬畏呢?
作為人君,要像太陽和月亮一樣,具有永恒的光熱,而且普照萬物。
人主應(yīng)該天下為公,不能有絲毫的偏私,讓普天之下的每一個黎民都能感覺到帝王的恩澤。這是做人君的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
【原文】兆庶之所瞻仰,[十萬曰億,十億曰兆。庶,眾也。凡人君有動作,兆億庶眾咸瞻仰,以為則而行之也。]天下之所歸往。[《易·乾》鑿度曰:王者天下所歸。四海之內(nèi)曰天下。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贝蠊偌q,居?xùn)|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倍险?,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此二者歸往之明效焉,故太宗曉之。]
【譯述】君主是老百姓行動的指南,也是天下民眾所向往的歸宿。作為君主,不負(fù)眾望,愛護人民,百姓就會把他視作保護傘和自己的歸宿。商朝時候的伯夷為了躲避暴虐的商紂王,居住在北海之濱,后來他聽說周文王起來反對紂王,就說:“我何不回去呢?我聽說文王治理下的西伯很注意善待和養(yǎng)育老者?!贝蠊珵榱硕惚芗q也住在東海,他聽到文王興起的消息,也高興地說:“為什么不回去呢,我聽說西伯那個地方能夠養(yǎng)育老者。”唐太宗借此說明一個好的君主,應(yīng)該是天下百姓所向往的歸宿。
【原文】寬大其志,足以兼包;[志,心之所之也。人君之志,當(dāng)寬裕廣大,與天地同德,包括其區(qū)宇,涵容庶物。]平正其心,足以制斷。[《大學(xué)》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br>
此言人君心不平正,則是非不明。心若平正,則是非明矣。以此制斷,事事物物自得其宜矣。]
【譯述】人君應(yīng)該有寬廣的胸懷和遠(yuǎn)大的志向,這樣他的心才能包容宇宙,涵容萬物。一個帝王如果小肚雞腸,器量狹窄,他怎么能有容人之量?
胸中怎么能裝得下整個天下呢?
做為帝王,如果能使自己修養(yǎng)到平心靜氣,公正地對待天下的人和事,那么臨事就能正確決斷?!洞髮W(xué)》說:“所謂修身養(yǎng)性,就是要做到能夠使自己的心平正。一個人心中有憤怒,則做不到平正;心中有喜好,則做不到平正;心中有憂愁,則做不到平正;心中有恐懼則做不到平正?!笨梢娨粋€人要想做到自身公正,就必須擯棄私心雜念和個人的喜怒好惡。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原文】非威德無以致遠(yuǎn),[班固《典引》曰:“威靈行于鬼區(qū)?!弊⒃疲骸肮韰^(qū),遠(yuǎn)方也?!蓖抡?,非窮兵黷武、殘酷之暴,乃應(yīng)天順民,以征不義。故能令行禁止,天下畏服,無遠(yuǎn)而不至也。]非慈厚無以懷人?! 孔子曰:“慈可以服眾。”又《書》曰:“安人則惠,黎民懷之。”慈,惠愛也。懷,安保也。謂王者撫綏兆民,若非慈愛廣厚,則成小惠。故云:非慈厚無以懷人。]
【譯述】沒有威望和好的德行,就不能號召遠(yuǎn)方;沒有慈善和廣厚的愛心,就不能安撫萬眾。這二者相輔相成,珠聯(lián)璧合,缺一不可。作為擁有天下的國君,如果沒有威嚴(yán),不能使邪惡畏服,國家就不會太平。這樣不足以保護人民,人民也會產(chǎn)生怨氣。反之,如果一味窮兵黷武,以殘暴之心對待天下,也會導(dǎo)致眾叛親離。所以,樹立威信之后,還需要用慈善和厚愛來撫恤天下。其實,恩威并用本來就是歷代統(tǒng)治者慣用的統(tǒng)治手段。
【原文】撫九族以仁,[《商書·堯典》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睔W陽夏侯氏謂,九族者,父族四:五屬之內(nèi)為一族,父女昆弟適人者與其子為一族,已女昆弟適人者與其子為一族,己之子適人者與其子為一族,母族三:母之父姓為一族,母之母姓為一族,母之昆弟適人者為一族;妻族二:妻之父姓為一族,妻之母姓為一族。又,唐孔氏說:“九族者,上從高祖,下至元孫。凡九族皆為同姓?!倍f不同,故并存之。太宗言此九族之親,長者安之,少者懷之、愛之,勿可驕慢。驕慢則離而相怨矣。自天子至于庶人,惟九族不可不撫愛?!对姟吩唬骸熬d綿葛藟,在河之滸。終遠(yuǎn)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終莫我顧?!贝舜唐酵跏ФY于親戚也,可不誡哉?]接大臣以禮。[《論語》曰:“君使臣以禮?!薄吨杏埂吩唬骸熬创蟪家玻w群臣也。又曰:“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盷
【譯述】九族指皇家宗族及其他皇親國戚。在封建時代,宗族關(guān)系勝過其他任何關(guān)系,尤其是皇帝的宗族關(guān)系,一旦處理不好,會直接導(dǎo)致皇權(quán)不穩(wěn),國家混亂。所以唐太宗提出要以仁義來安撫九族?! 』实垭m然掌握生殺予奪的大權(quán),但對大臣還要以禮相待。君待臣以禮,臣下才會心甘情愿地為國家出力,國家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如果國君蠻橫無禮地對待臣下,不是培養(yǎng)出奴才,就是導(dǎo)致眾叛親離。因此有能力的國君不是去壓服群臣,而是以仁德禮義去讓臣下折服?! 驹摹糠钕人夹?,[《尚書·太甲》曰:奉先思孝。以念祖德為孝。先,祖先也?!吨杏埂吩唬荷评^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奉,父勇切。]處位思恭。[《太甲篇》曰:接下思恭。以不驕慢為恭。下,臣下也。
處,上聲。]
【譯述】敬奉祖先要做到孝;高居皇位要時時想到謙恭謹(jǐn)慎。
【原文】傾己勤勞,以行德義。[傾,猶抑也。己,我也。即虛己之義。不以我為尊,不以我為貴,不以我為才,不以我為智。當(dāng)以孜孜不倦于德義耳。勤,孜孜也。勞,事功曰勞。德者,得也。得之于道之謂德。義,事之宜也。裁制事物合宜之謂義。]
【譯述】君王應(yīng)該克己勤勞,以彰顯自己的德義。作為君王,時刻都面對臣下的順耳之言。因此人君更應(yīng)該保持清醒的頭腦,警醒自己不要妄自尊大,不可一世。相反,君王更要以身作則,勤于政事。這樣,德行才能遠(yuǎn)播,處理事情才能做到恰到好處。
【原文】此乃君之體也。[言若能行此,是乃為君之大體矣。]
【譯述】太宗總結(jié)道:如果做到了上面的要則,就具備了為君的大體。也就是說,上面講的那幾個方面是對一個皇帝的最起碼的要求。
君體釋評在中國的歷代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確實算得上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不論是他的雄才大略、遠(yuǎn)見卓識,還是他的個人素質(zhì)、品德修養(yǎng),都是一般皇帝所難以企及的。 立國近三百年的唐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唐朝的繁榮昌盛,至今都是中國人的驕傲。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唐朝初年,中國國內(nèi)海晏河清,路不拾遺;遠(yuǎn)近外族聞風(fēng)畏服,爭相朝貢。歷史學(xué)家把這段歷史稱為“貞觀之治”。唐朝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俗等方面,給當(dāng)時的世界以相當(dāng)大的影響。直到今天,日本人還在諸多方面保持了唐朝人的遺風(fēng),而西方人一直把中國人稱為“唐人”。
我們說這些并不是為了炫耀什么,而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唐朝初期之所以繁榮,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號召力,并非偶然,它與唐太宗的個人素質(zhì)和修養(yǎng)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置身于今天的法治社會中,我們更容易明白封建社會的人治。在那個高度人治的時代,皇帝的好壞決定了國家的命運。有什么樣的皇帝就有什么樣的國家!
從唐太宗撰寫的這篇“君體”中我們可以覺出,唐太宗確實是個目光敏銳、修養(yǎng)深厚的高人。而這篇“君體”也確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秘訣式的奇文!它不是什么說教,而是一個歷盡坎坷的開國之君從政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一個智者的敏銳目光的觀察,一個近乎圣人的哲人對人生和世界的體悟!更準(zhǔn)確地說,這篇“君體”是:唐太宗教給你一個做皇帝的秘訣!
唐太宗那種涵化宇宙的氣勢、包容天下的修養(yǎng),既是他的天賦,也是他后天努力的結(jié)果。
他提出國君要像山岳一樣,高峻而又巋然不動;國君應(yīng)該寬大自己的志向,包容萬物,使自己做到公平至正,然后去臨機制斷;他認(rèn)為國君不樹立威德就不能震懾遠(yuǎn)方,沒有慈愛之心就無法讓民眾有被安撫的感覺;他提出帝王仍然要以仁德安撫九族,用禮數(shù)去對待大臣;特別是君王要克制私欲,勤于政事。這是做人君的大體要則。
沒有深刻的體驗和認(rèn)識是不會說出這番話的。一個國君,如果沒有氣吞宇宙的志向和氣量,是斷然無緣擁有天下的。秦始皇巡游江南的時候,當(dāng)時還很年輕的項羽跟在他叔叔的后邊,去看秦始皇的風(fēng)采。當(dāng)時,項羽不自覺地冒出一句驚人之語:“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來取代他!這是怎樣的豪情壯志,何等的膽識。這句話誰都可以說,但誰也沒說,只有項羽痛快淋漓地講出來了。一般人見了皇帝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只有傻看的份,而項羽卻表達了一個驚人的志向。這就是項羽的不凡,這就是項羽的過人之處。說明他有吞并天下的勇氣和志向。
后來的事實證明項羽確實登上了秦末的政治舞臺,而且他親手推翻了秦朝的統(tǒng)治。至于他最終未能擁有天下,那是另一個問題。這也恰恰說明一個人有了哪一方面的認(rèn)識,才會在哪一方面取得成就。他在守成方面有致命的局限,因此他未能保住戎馬倥傯、破釜沉舟才得來的江山。他為他這方面的無知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三國時候的劉備,一介平民,織席販履之徒。但他有爭霸天下的志向,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的兒子阿斗就差一些。先是吃祖宗飯,偏安一隅,不思進取。仗著諸葛亮的嘔心瀝血,人模狗樣地當(dāng)皇帝。諸葛亮死后,他很快就成了司馬氏的階下囚。最可悲的是他做了晉的俘虜之后,仍能得過且過,竟然說:“此間樂,不思蜀?!边@句話為人們?nèi)⌒α私鼉汕辏藗儾恢欠裾J(rèn)真分析過阿斗的這種心態(tài),他缺乏的正是那種涵化宇宙、并吞天下的志向。當(dāng)然,我們講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即做一個擁有天下的皇帝,光有并吞天下的志向還遠(yuǎn)遠(yuǎn)不夠,還要有包容天下的雅量,以及威信、仁德、禮義等等。
《三國演義》中有一句評價袁紹的話,說袁紹“外寬而內(nèi)忌”。這句話非常準(zhǔn)確地描繪出了作為一路諸侯的袁紹的性格。袁紹缺乏的正是這種包容天下的海量,而他最終的失敗也就是因為他性格中的這一致命的缺陷。他氣量狹窄,不能容人。像許攸這樣的謀臣他因猜忌而不能用。曹操正好與他形成鮮明的對照。有這樣一個事例,官渡之戰(zhàn)取得勝利后,曹操的手下從袁紹府中搜出一大柜子信件,都是在官渡決戰(zhàn)前夕,朝中大臣、曹操部下私通袁紹的證據(jù)。曹操看都不看,揮手道:“付之一炬!”然后他對將領(lǐng)們說:“決戰(zhàn)之前,連我都不能自保,我怎么能保護得了他們呢?”曹操這種通情達理、寬宏大量的氣度確實令人佩服。而他的這種做法恰恰籠絡(luò)了人心,比他去查處那些私通袁紹的人效果要好百倍!楚莊王絕纓得土,也是因為他的大度而被人們傳為美談。有一次,楚莊王宴請群臣,他的一個愛妃也在場。酒至酣暢之際,突然燭火熄滅,這時,有一個武將被莊王愛妃的美色所打動,趁黑用手去摸王妃。王妃一把將他帽子上的纓飾扯了下來,然后悄聲對莊王講了剛才所發(fā)生的事。楚莊王當(dāng)即下令,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把帽子上的纓飾拿下來。等到重新點著燭火的時候,已經(jīng)分辨不出調(diào)戲王妃的是哪位了。以皇帝之尊,能夠忍受別人調(diào)戲他的愛妃,這確實是一種難得的大度。他連這樣的人都能容得下,還有什么容不下的呢?楚莊王最終贏得的是一位驍將對他的徹底折服!
在后來的一次戰(zhàn)爭中,楚莊王不慎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在生命攸關(guān)之際,有一位戰(zhàn)將以超想象的勇氣,拼死殺入重圍,將楚莊王救了出去。連楚莊王都感到難以置信,他問道,我平時并沒有特殊待你,你為何要拼死去救我呢?這位戰(zhàn)將爽快地回答道:“我就是被扯掉纓冠的那個醉酒者!”
其實,豈止是當(dāng)?shù)弁跣枰泻w宇宙的志向、包容天下的海量,即便是一般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尤其是那些想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更應(yīng)該如此。在某一個行業(yè)中,如果沒有納“天下”于胸中的氣勢,最終也不會成為這個行業(yè)中的佼佼者。你只是掙一點小錢,取得一點小的成功而已,但最終不會有大的發(fā)展。因為你站得就低,出發(fā)點就低,怎么能期盼有大的收獲呢?指望天上掉餡餅是不可能的。只有你有志于競爭,且胸有成竹,有一覽眾山小的氣魄,才有可能最后取得成功。
同樣是在事業(yè)中,一個人要想有大的發(fā)展,還需有容人、不斤斤計較的雅量。如果處處不能容人,就會失去有用的人,就會失去機會??v觀古今中外,大凡成功的人,無不具備這種修養(yǎng)。所謂“宰相肚里能撐船”,說的不正是這個道理嗎?對于一切有志于事業(yè)成功的人來說,唐太宗的這篇《君體》無疑是一位高人的指點!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君,《白虎通》曰:“君者,群也。群下所歸心。”又荀卿曰:“君者,儀也;民者,影也,儀正則影正。君者,磐也,民者,水也,磐圓則水圓。君者,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薄蹲髠鳌吩疲骸皯c賞刑威曰君?!斌w者,治體也。君之所治體勢、規(guī)模。第者,次第也。
一者,數(shù)之始也,萬物得一以生。老子曰:“圣人抱一為天下式。”故君體為第一也。按《荀子》無“民者,影也”、“民者,水也”二語?! ∮志?,源也,作君者,人之源也。
【原文】夫[夫,音扶。語詞后放此。]人者國之先,[《易》曰:“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故《大學(xué)》曰:“有人此有土?!彼匀苏邍纫?。先者,前也。凡在前者謂之先。]國者君之本。[國者,域也。域者,居也,人民所聚居。欲為君者,能以德和民,民人樂為之用,乃可以為國。茍不以德和民,人民離散而不附,雖欲為君,得乎?故圣人云:“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彼試呔疽?。]
【譯述】人民是一個國家之所以建立的先決條件。就像《易經(jīng)》上說的:先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了上下才產(chǎn)生了禮義。當(dāng)然,一個國家光擁有民眾還不夠,還要愛護人民,保護人民,否則,人民就要背叛你,還談什么立國呢? 國家是一個君王的根本。國君之所以被稱為國君,之所以貴為天子,就是因為他擁有一個國家。如果國君能夠以德來團結(jié)人民,那么人民就樂于為君王出力,這樣,國君就可以長久地?fù)碛袊?,如果國君虐待人民,人民離散而不肯歸附,那么你想當(dāng)國君,又怎么能辦得到呢?
【原文】人主[主,即君也,領(lǐng)也。主領(lǐng)庶眾。]之體,如山岳焉,高俊而不動;[東漢《仲長統(tǒng)傳》曰:“德重如山岳?!鄙秸?,謂四鎮(zhèn),山之重大者也:揚州之會稽山、青州之沂山、幽州之醫(yī)無閭山、冀州之霍山。岳謂五岳:泰、華、衡、崧、恒也。詳見前序注。言人君之體當(dāng)如山岳之尊崇,巍然鎮(zhèn)靜。故云不動。]如日月焉,貞明而普照。[《易》曰:“日月之道,貞明者也?!毖匀羧赵抡?,自然之明,晝夜更迭不息。
于至高至極之上,普遍照燭在下之萬物。貞,正也。]
【譯述】做君主的,外觀上給人的感覺應(yīng)該是像山岳一樣穩(wěn)重而高俊。令人望而生尊崇之心,望而有敬畏之感。這除了帝王天生的厚重儀表之外,主要是指作為人君的修養(yǎng)?!暗轮厝缟皆馈保饔械聞t在百姓眼中自然重如山岳,如若無德,即便像山岳,又有誰來敬畏呢?
作為人君,要像太陽和月亮一樣,具有永恒的光熱,而且普照萬物。
人主應(yīng)該天下為公,不能有絲毫的偏私,讓普天之下的每一個黎民都能感覺到帝王的恩澤。這是做人君的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
【原文】兆庶之所瞻仰,[十萬曰億,十億曰兆。庶,眾也。凡人君有動作,兆億庶眾咸瞻仰,以為則而行之也。]天下之所歸往。[《易·乾》鑿度曰:王者天下所歸。四海之內(nèi)曰天下。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贝蠊偌q,居?xùn)|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倍险?,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此二者歸往之明效焉,故太宗曉之。]
【譯述】君主是老百姓行動的指南,也是天下民眾所向往的歸宿。作為君主,不負(fù)眾望,愛護人民,百姓就會把他視作保護傘和自己的歸宿。商朝時候的伯夷為了躲避暴虐的商紂王,居住在北海之濱,后來他聽說周文王起來反對紂王,就說:“我何不回去呢?我聽說文王治理下的西伯很注意善待和養(yǎng)育老者?!贝蠊珵榱硕惚芗q也住在東海,他聽到文王興起的消息,也高興地說:“為什么不回去呢,我聽說西伯那個地方能夠養(yǎng)育老者。”唐太宗借此說明一個好的君主,應(yīng)該是天下百姓所向往的歸宿。
【原文】寬大其志,足以兼包;[志,心之所之也。人君之志,當(dāng)寬裕廣大,與天地同德,包括其區(qū)宇,涵容庶物。]平正其心,足以制斷。[《大學(xué)》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br>
此言人君心不平正,則是非不明。心若平正,則是非明矣。以此制斷,事事物物自得其宜矣。]
【譯述】人君應(yīng)該有寬廣的胸懷和遠(yuǎn)大的志向,這樣他的心才能包容宇宙,涵容萬物。一個帝王如果小肚雞腸,器量狹窄,他怎么能有容人之量?
胸中怎么能裝得下整個天下呢?
做為帝王,如果能使自己修養(yǎng)到平心靜氣,公正地對待天下的人和事,那么臨事就能正確決斷?!洞髮W(xué)》說:“所謂修身養(yǎng)性,就是要做到能夠使自己的心平正。一個人心中有憤怒,則做不到平正;心中有喜好,則做不到平正;心中有憂愁,則做不到平正;心中有恐懼則做不到平正?!笨梢娨粋€人要想做到自身公正,就必須擯棄私心雜念和個人的喜怒好惡。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原文】非威德無以致遠(yuǎn),[班固《典引》曰:“威靈行于鬼區(qū)?!弊⒃疲骸肮韰^(qū),遠(yuǎn)方也?!蓖抡?,非窮兵黷武、殘酷之暴,乃應(yīng)天順民,以征不義。故能令行禁止,天下畏服,無遠(yuǎn)而不至也。]非慈厚無以懷人?! 孔子曰:“慈可以服眾。”又《書》曰:“安人則惠,黎民懷之。”慈,惠愛也。懷,安保也。謂王者撫綏兆民,若非慈愛廣厚,則成小惠。故云:非慈厚無以懷人。]
【譯述】沒有威望和好的德行,就不能號召遠(yuǎn)方;沒有慈善和廣厚的愛心,就不能安撫萬眾。這二者相輔相成,珠聯(lián)璧合,缺一不可。作為擁有天下的國君,如果沒有威嚴(yán),不能使邪惡畏服,國家就不會太平。這樣不足以保護人民,人民也會產(chǎn)生怨氣。反之,如果一味窮兵黷武,以殘暴之心對待天下,也會導(dǎo)致眾叛親離。所以,樹立威信之后,還需要用慈善和厚愛來撫恤天下。其實,恩威并用本來就是歷代統(tǒng)治者慣用的統(tǒng)治手段。
【原文】撫九族以仁,[《商書·堯典》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睔W陽夏侯氏謂,九族者,父族四:五屬之內(nèi)為一族,父女昆弟適人者與其子為一族,已女昆弟適人者與其子為一族,己之子適人者與其子為一族,母族三:母之父姓為一族,母之母姓為一族,母之昆弟適人者為一族;妻族二:妻之父姓為一族,妻之母姓為一族。又,唐孔氏說:“九族者,上從高祖,下至元孫。凡九族皆為同姓?!倍f不同,故并存之。太宗言此九族之親,長者安之,少者懷之、愛之,勿可驕慢。驕慢則離而相怨矣。自天子至于庶人,惟九族不可不撫愛?!对姟吩唬骸熬d綿葛藟,在河之滸。終遠(yuǎn)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終莫我顧?!贝舜唐酵跏ФY于親戚也,可不誡哉?]接大臣以禮。[《論語》曰:“君使臣以禮?!薄吨杏埂吩唬骸熬创蟪家玻w群臣也。又曰:“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盷
【譯述】九族指皇家宗族及其他皇親國戚。在封建時代,宗族關(guān)系勝過其他任何關(guān)系,尤其是皇帝的宗族關(guān)系,一旦處理不好,會直接導(dǎo)致皇權(quán)不穩(wěn),國家混亂。所以唐太宗提出要以仁義來安撫九族?! 』实垭m然掌握生殺予奪的大權(quán),但對大臣還要以禮相待。君待臣以禮,臣下才會心甘情愿地為國家出力,國家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如果國君蠻橫無禮地對待臣下,不是培養(yǎng)出奴才,就是導(dǎo)致眾叛親離。因此有能力的國君不是去壓服群臣,而是以仁德禮義去讓臣下折服?! 驹摹糠钕人夹?,[《尚書·太甲》曰:奉先思孝。以念祖德為孝。先,祖先也?!吨杏埂吩唬荷评^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奉,父勇切。]處位思恭。[《太甲篇》曰:接下思恭。以不驕慢為恭。下,臣下也。
處,上聲。]
【譯述】敬奉祖先要做到孝;高居皇位要時時想到謙恭謹(jǐn)慎。
【原文】傾己勤勞,以行德義。[傾,猶抑也。己,我也。即虛己之義。不以我為尊,不以我為貴,不以我為才,不以我為智。當(dāng)以孜孜不倦于德義耳。勤,孜孜也。勞,事功曰勞。德者,得也。得之于道之謂德。義,事之宜也。裁制事物合宜之謂義。]
【譯述】君王應(yīng)該克己勤勞,以彰顯自己的德義。作為君王,時刻都面對臣下的順耳之言。因此人君更應(yīng)該保持清醒的頭腦,警醒自己不要妄自尊大,不可一世。相反,君王更要以身作則,勤于政事。這樣,德行才能遠(yuǎn)播,處理事情才能做到恰到好處。
【原文】此乃君之體也。[言若能行此,是乃為君之大體矣。]
【譯述】太宗總結(jié)道:如果做到了上面的要則,就具備了為君的大體。也就是說,上面講的那幾個方面是對一個皇帝的最起碼的要求。
君體釋評在中國的歷代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確實算得上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不論是他的雄才大略、遠(yuǎn)見卓識,還是他的個人素質(zhì)、品德修養(yǎng),都是一般皇帝所難以企及的。 立國近三百年的唐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唐朝的繁榮昌盛,至今都是中國人的驕傲。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唐朝初年,中國國內(nèi)海晏河清,路不拾遺;遠(yuǎn)近外族聞風(fēng)畏服,爭相朝貢。歷史學(xué)家把這段歷史稱為“貞觀之治”。唐朝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俗等方面,給當(dāng)時的世界以相當(dāng)大的影響。直到今天,日本人還在諸多方面保持了唐朝人的遺風(fēng),而西方人一直把中國人稱為“唐人”。
我們說這些并不是為了炫耀什么,而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唐朝初期之所以繁榮,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號召力,并非偶然,它與唐太宗的個人素質(zhì)和修養(yǎng)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置身于今天的法治社會中,我們更容易明白封建社會的人治。在那個高度人治的時代,皇帝的好壞決定了國家的命運。有什么樣的皇帝就有什么樣的國家!
從唐太宗撰寫的這篇“君體”中我們可以覺出,唐太宗確實是個目光敏銳、修養(yǎng)深厚的高人。而這篇“君體”也確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秘訣式的奇文!它不是什么說教,而是一個歷盡坎坷的開國之君從政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一個智者的敏銳目光的觀察,一個近乎圣人的哲人對人生和世界的體悟!更準(zhǔn)確地說,這篇“君體”是:唐太宗教給你一個做皇帝的秘訣!
唐太宗那種涵化宇宙的氣勢、包容天下的修養(yǎng),既是他的天賦,也是他后天努力的結(jié)果。
他提出國君要像山岳一樣,高峻而又巋然不動;國君應(yīng)該寬大自己的志向,包容萬物,使自己做到公平至正,然后去臨機制斷;他認(rèn)為國君不樹立威德就不能震懾遠(yuǎn)方,沒有慈愛之心就無法讓民眾有被安撫的感覺;他提出帝王仍然要以仁德安撫九族,用禮數(shù)去對待大臣;特別是君王要克制私欲,勤于政事。這是做人君的大體要則。
沒有深刻的體驗和認(rèn)識是不會說出這番話的。一個國君,如果沒有氣吞宇宙的志向和氣量,是斷然無緣擁有天下的。秦始皇巡游江南的時候,當(dāng)時還很年輕的項羽跟在他叔叔的后邊,去看秦始皇的風(fēng)采。當(dāng)時,項羽不自覺地冒出一句驚人之語:“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來取代他!這是怎樣的豪情壯志,何等的膽識。這句話誰都可以說,但誰也沒說,只有項羽痛快淋漓地講出來了。一般人見了皇帝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只有傻看的份,而項羽卻表達了一個驚人的志向。這就是項羽的不凡,這就是項羽的過人之處。說明他有吞并天下的勇氣和志向。
后來的事實證明項羽確實登上了秦末的政治舞臺,而且他親手推翻了秦朝的統(tǒng)治。至于他最終未能擁有天下,那是另一個問題。這也恰恰說明一個人有了哪一方面的認(rèn)識,才會在哪一方面取得成就。他在守成方面有致命的局限,因此他未能保住戎馬倥傯、破釜沉舟才得來的江山。他為他這方面的無知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三國時候的劉備,一介平民,織席販履之徒。但他有爭霸天下的志向,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的兒子阿斗就差一些。先是吃祖宗飯,偏安一隅,不思進取。仗著諸葛亮的嘔心瀝血,人模狗樣地當(dāng)皇帝。諸葛亮死后,他很快就成了司馬氏的階下囚。最可悲的是他做了晉的俘虜之后,仍能得過且過,竟然說:“此間樂,不思蜀?!边@句話為人們?nèi)⌒α私鼉汕辏藗儾恢欠裾J(rèn)真分析過阿斗的這種心態(tài),他缺乏的正是那種涵化宇宙、并吞天下的志向。當(dāng)然,我們講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即做一個擁有天下的皇帝,光有并吞天下的志向還遠(yuǎn)遠(yuǎn)不夠,還要有包容天下的雅量,以及威信、仁德、禮義等等。
《三國演義》中有一句評價袁紹的話,說袁紹“外寬而內(nèi)忌”。這句話非常準(zhǔn)確地描繪出了作為一路諸侯的袁紹的性格。袁紹缺乏的正是這種包容天下的海量,而他最終的失敗也就是因為他性格中的這一致命的缺陷。他氣量狹窄,不能容人。像許攸這樣的謀臣他因猜忌而不能用。曹操正好與他形成鮮明的對照。有這樣一個事例,官渡之戰(zhàn)取得勝利后,曹操的手下從袁紹府中搜出一大柜子信件,都是在官渡決戰(zhàn)前夕,朝中大臣、曹操部下私通袁紹的證據(jù)。曹操看都不看,揮手道:“付之一炬!”然后他對將領(lǐng)們說:“決戰(zhàn)之前,連我都不能自保,我怎么能保護得了他們呢?”曹操這種通情達理、寬宏大量的氣度確實令人佩服。而他的這種做法恰恰籠絡(luò)了人心,比他去查處那些私通袁紹的人效果要好百倍!楚莊王絕纓得土,也是因為他的大度而被人們傳為美談。有一次,楚莊王宴請群臣,他的一個愛妃也在場。酒至酣暢之際,突然燭火熄滅,這時,有一個武將被莊王愛妃的美色所打動,趁黑用手去摸王妃。王妃一把將他帽子上的纓飾扯了下來,然后悄聲對莊王講了剛才所發(fā)生的事。楚莊王當(dāng)即下令,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把帽子上的纓飾拿下來。等到重新點著燭火的時候,已經(jīng)分辨不出調(diào)戲王妃的是哪位了。以皇帝之尊,能夠忍受別人調(diào)戲他的愛妃,這確實是一種難得的大度。他連這樣的人都能容得下,還有什么容不下的呢?楚莊王最終贏得的是一位驍將對他的徹底折服!
在后來的一次戰(zhàn)爭中,楚莊王不慎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在生命攸關(guān)之際,有一位戰(zhàn)將以超想象的勇氣,拼死殺入重圍,將楚莊王救了出去。連楚莊王都感到難以置信,他問道,我平時并沒有特殊待你,你為何要拼死去救我呢?這位戰(zhàn)將爽快地回答道:“我就是被扯掉纓冠的那個醉酒者!”
其實,豈止是當(dāng)?shù)弁跣枰泻w宇宙的志向、包容天下的海量,即便是一般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尤其是那些想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更應(yīng)該如此。在某一個行業(yè)中,如果沒有納“天下”于胸中的氣勢,最終也不會成為這個行業(yè)中的佼佼者。你只是掙一點小錢,取得一點小的成功而已,但最終不會有大的發(fā)展。因為你站得就低,出發(fā)點就低,怎么能期盼有大的收獲呢?指望天上掉餡餅是不可能的。只有你有志于競爭,且胸有成竹,有一覽眾山小的氣魄,才有可能最后取得成功。
同樣是在事業(yè)中,一個人要想有大的發(fā)展,還需有容人、不斤斤計較的雅量。如果處處不能容人,就會失去有用的人,就會失去機會??v觀古今中外,大凡成功的人,無不具備這種修養(yǎng)。所謂“宰相肚里能撐船”,說的不正是這個道理嗎?對于一切有志于事業(yè)成功的人來說,唐太宗的這篇《君體》無疑是一位高人的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