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大義覺迷錄
步里客談
升仙傳
皇明諸司公案
桃花女陰陽斗傳
淚珠緣
洞天福地記
鋒劍春秋
十尾龜
楹聯(lián)叢話全編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 (卯)備水
作者: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岑仲勉 撰
?。背莾?nèi)塹外,周道廣八尺。
此言城內(nèi)及塹外之周道(子篇45作州道),其前當有脫文。道寬八尺,或因備水之故,欲以便于來往歟?抑原為別篇之文而誤入于此歟?
?。矀渌敹人呐愿呦?。城中地偏下,令渠其內(nèi)。及下地,地深穿之,令漏泉。
此言備水之一般方法。
謹度四旁高下,謂須熟知城內(nèi)外各處地勢之高下也。城內(nèi)地勢低,則須開渠以疏之。凡低地(下地)皆宜深鑿之,便泄水,通典云:“如有泄水之處,即十步為一井,井內(nèi)潛通,引泄漏。”是也。
?。持脛t瓦井中,視外水深丈以上,鑿城內(nèi)水渠。
則?者測水之?,吾縣俗呼“測”為“則”,蓋水勢常趨于平準,城外水高,城內(nèi)之井水亦必隨之而高,故每當若干深度,即在井墻置?為記,約與今之水漲表同。
?。床⒋詾槭R,臨三十人,人擅弩,計四有方,必善以船為轒辒。(二十船為一隊,選材士有力者三十人共船,其二十人人擅有方,劍甲鞮瞀,十人人擅苗。)先養(yǎng)材士,為異舍食其父母、妻子以為質(zhì),視水可決,以臨轒辒,決外堤,城上為射機疾佐之。
此言掃敵堤之法;蓋水淹有兩種,無水之地,則筑堤以堰水,有水之低地,則決堤以泛水,本節(jié)系針對前一種而言。
自二十船至人擅苗五句,與前半意復(fù),顯是后人之注文,今故用括弧隔之。
并船。即合兩船也,兩船為一臨,十臨即二十船為一隊。
有方,畢改有弓,孫以為酋矛之誤,吳又疑方是楯,皆書生之見也;船之重要任務(wù)在毀掃敵堤,持弓與擅弩意義相復(fù),酋矛非毀堤之主器,且下文另言矛(苗),若材士既衣劍甲,戴兜牟(見下),則攜楯為多余之事,故知其說均不可通。考粵俗常呼鋤為“●”,邦、方古音甚相近,方即鋤也,毀堤先鋤土,故“方”為必攜之用具(擅,持也,見子篇98)?!坝嬎摹笔菜闹灒瑒t持鋤者十二人,注文二十人持方,則占三分之二。蓋作注者以什四持方為太少,故糾正之,此舊日注疏常見之事,讀者可不必以前后文抵牾為疑,且更不可妄加改正以求其相同也。通典一五二云:“速造船一二十只,簡募解舟楫者載以弓、弩、鍬、镢,每船載三十人,自暗門銜枚而出,潛往斫營,決彼堤堰,覺即急走,城上鼓噪,急出兵助之?!逼湮拇笾峦诒竟?jié),“方”應(yīng)與鍬、镢相當,而镢即大鋤,可證“方”為“●”之古語?! ∞M辒乃撕裂或使裂開之意(見子篇3),故沖裂城垣之車曰轒辒,沖破堤防之船亦曰轒辒,非如此解釋,則莫明車、船之何以同稱矣。沖破堤防須具大力,連環(huán)兩船為一舫者其故即在此。
“劍甲”之劍,原義為透不過,故軍人所服之厚甲曰劍甲,猶現(xiàn)代之御彈衣。
鞮瞀即鞮鍪,漢書揚雄傳“鞮鍪生蟣虱”,顏師古注:“鞮鍪即兜鍪也?!睗h書韓延壽傳又作鞮鞪,其原義為“貌丑”,大約兜鍪之制,略同今之鋼盔,傳自古代突厥族。
苗即矛,故上文“方”字不得為“矛”之誤,取其長可及遠。
臨轒辒之主要任務(wù)在決敵堤,故多攜鋤類,鋤堤之士不暇分身抗戰(zhàn),故衣甲戴盔為消極的保衛(wèi),城上急佐以射機,蓋協(xié)助其拒敵也?!氨厣埔源瑸檗M辒”者,猶言使各船得充分表示其破堤之力量?! e為舍以養(yǎng)材士之父母、妻子,一方面似優(yōu)待征屬,另一方面實防其叛變。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此言城內(nèi)及塹外之周道(子篇45作州道),其前當有脫文。道寬八尺,或因備水之故,欲以便于來往歟?抑原為別篇之文而誤入于此歟?
?。矀渌敹人呐愿呦?。城中地偏下,令渠其內(nèi)。及下地,地深穿之,令漏泉。
此言備水之一般方法。
謹度四旁高下,謂須熟知城內(nèi)外各處地勢之高下也。城內(nèi)地勢低,則須開渠以疏之。凡低地(下地)皆宜深鑿之,便泄水,通典云:“如有泄水之處,即十步為一井,井內(nèi)潛通,引泄漏。”是也。
?。持脛t瓦井中,視外水深丈以上,鑿城內(nèi)水渠。
則?者測水之?,吾縣俗呼“測”為“則”,蓋水勢常趨于平準,城外水高,城內(nèi)之井水亦必隨之而高,故每當若干深度,即在井墻置?為記,約與今之水漲表同。
?。床⒋詾槭R,臨三十人,人擅弩,計四有方,必善以船為轒辒。(二十船為一隊,選材士有力者三十人共船,其二十人人擅有方,劍甲鞮瞀,十人人擅苗。)先養(yǎng)材士,為異舍食其父母、妻子以為質(zhì),視水可決,以臨轒辒,決外堤,城上為射機疾佐之。
此言掃敵堤之法;蓋水淹有兩種,無水之地,則筑堤以堰水,有水之低地,則決堤以泛水,本節(jié)系針對前一種而言。
自二十船至人擅苗五句,與前半意復(fù),顯是后人之注文,今故用括弧隔之。
并船。即合兩船也,兩船為一臨,十臨即二十船為一隊。
有方,畢改有弓,孫以為酋矛之誤,吳又疑方是楯,皆書生之見也;船之重要任務(wù)在毀掃敵堤,持弓與擅弩意義相復(fù),酋矛非毀堤之主器,且下文另言矛(苗),若材士既衣劍甲,戴兜牟(見下),則攜楯為多余之事,故知其說均不可通。考粵俗常呼鋤為“●”,邦、方古音甚相近,方即鋤也,毀堤先鋤土,故“方”為必攜之用具(擅,持也,見子篇98)?!坝嬎摹笔菜闹灒瑒t持鋤者十二人,注文二十人持方,則占三分之二。蓋作注者以什四持方為太少,故糾正之,此舊日注疏常見之事,讀者可不必以前后文抵牾為疑,且更不可妄加改正以求其相同也。通典一五二云:“速造船一二十只,簡募解舟楫者載以弓、弩、鍬、镢,每船載三十人,自暗門銜枚而出,潛往斫營,決彼堤堰,覺即急走,城上鼓噪,急出兵助之?!逼湮拇笾峦诒竟?jié),“方”應(yīng)與鍬、镢相當,而镢即大鋤,可證“方”為“●”之古語?! ∞M辒乃撕裂或使裂開之意(見子篇3),故沖裂城垣之車曰轒辒,沖破堤防之船亦曰轒辒,非如此解釋,則莫明車、船之何以同稱矣。沖破堤防須具大力,連環(huán)兩船為一舫者其故即在此。
“劍甲”之劍,原義為透不過,故軍人所服之厚甲曰劍甲,猶現(xiàn)代之御彈衣。
鞮瞀即鞮鍪,漢書揚雄傳“鞮鍪生蟣虱”,顏師古注:“鞮鍪即兜鍪也?!睗h書韓延壽傳又作鞮鞪,其原義為“貌丑”,大約兜鍪之制,略同今之鋼盔,傳自古代突厥族。
苗即矛,故上文“方”字不得為“矛”之誤,取其長可及遠。
臨轒辒之主要任務(wù)在決敵堤,故多攜鋤類,鋤堤之士不暇分身抗戰(zhàn),故衣甲戴盔為消極的保衛(wèi),城上急佐以射機,蓋協(xié)助其拒敵也?!氨厣埔源瑸檗M辒”者,猶言使各船得充分表示其破堤之力量?! e為舍以養(yǎng)材士之父母、妻子,一方面似優(yōu)待征屬,另一方面實防其叛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