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xué)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廣異記
西京雜記
唐摭言
河?xùn)|記
大唐傳載
魏晉世語
搜神后記
因話錄
漢雜事秘辛
搜神記
素問 咳論篇第三十八
作者:
《素問》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對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帝曰:愿聞其狀。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nèi)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帝曰:何以異之?
岐伯曰:肺咳之狀,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zhuǎn),轉(zhuǎn)則兩胠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jié)M,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guān)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jīng)。
帝曰:善。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岐伯對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帝曰:愿聞其狀。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nèi)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帝曰:何以異之?
岐伯曰:肺咳之狀,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zhuǎn),轉(zhuǎn)則兩胠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jié)M,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guān)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jīng)。
帝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