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 舊五代史 志六 樂志上

    作者: 《舊五代史》薛居正
      古之王者,理定制禮,功成作樂,所以昭事天地,統(tǒng)和人神,歷代已來,舊章斯在。洎唐季之亂,咸、鎬為墟;梁運雖興,《英》、《莖》掃地。莊宗起于朔野,經(jīng)始霸圖,其所存者,不過邊部鄭聲而已,先王雅樂,殆將泯絕。當同光、天成之際,或有事清廟,或祈祀泰壇,雖簨虡猶施,而宮商孰辨?遂使磬襄、鼗武,入河、漢而不歸;湯濩、舜韶,混陵谷而俱失。洎晉高祖奄登大寶,思迪前規(guī),爰詔有司,重興二舞。旋屬烽火為亂,明法罔修,漢祚幾何,無暇制作。周顯德五年冬,將立歲仗,有司以崇牙樹羽,宿設(shè)于殿庭。世宗因親臨樂懸,試其聲奏,見鐘磬之類,有設(shè)而不擊者,訊于工師,皆不能對。世宗惻然,乃命翰林學士、判太常寺事竇儼參詳其制,又命樞密使王樸考正其聲。樸乃用古累黍之法,以審其度,造成律準,其狀如琴而巨,凡設(shè)十三弦以定六律、六呂旋相為宮之義。世宗善之,申命百官議而行之。今亦備紀于后,以志五代雅樂沿革之由焉。

      梁開平初,太祖受禪,始建宗廟,凡四室,每室有登歌、酌獻之舞:

      肅祖宣元皇帝室曰《大合之舞》。

      敬祖光憲皇帝室曰《象功之舞》。

      憲祖昭武皇帝室曰《來儀之舞》。

      烈祖文穆皇帝室曰《昭德之舞》。

      登歌樂章各一首?!段宕鷷吩疲禾I偾錀顭ㄗ?。

      二年春,梁祖將議郊禋,有司撰進樂名、舞名:

      樂曰《慶和之樂》。

      舞曰《崇德之舞》。

      皇帝行奏《慶順》。  奠玉帛登歌奏《慶平》。

      迎俎奏《慶肅》。

      酌獻奏《慶熙》。

      飲福酒奏《慶隆》。  送文舞迎武舞奏《慶融》。

      亞獻奏《慶和》。

      終獻奏《慶休》。

      樂章各一首?! √珡R迎神,舞名《開平》?! 』实坌?、盥手、登歌、飲福酒、徹豆、送神,皆奏樂。

      樂章各一首。

      唐莊宗光圣神閔孝皇帝廟室酌獻,舞《武成之舞》。

      登歌樂章一首。《五代會要》云:尚書兵部侍郎崔居儉撰。

      明宗圣德和武欽孝皇帝廟室酌獻,舞《雍熙之舞》。

      登歌樂章一首?!段宕鷷吩疲禾G浔R文紀撰。

      晉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廟室酌獻,舞《咸和之舞》。

      登歌樂章一首?!段宕鷷吩疲禾淤e客、判太常寺事趙光輔撰。

      漢文祖明元皇帝廟室酌獻,舞《靈長之舞》。

      德祖恭僖皇帝廟室酌獻,舞《積善之舞》。

      翼祖昭獻皇帝廟室酌獻,舞《顯仁之舞》。

      顯祖章圣皇帝廟室酌獻,舞《章慶之舞》?! 〉歉铇氛赂饕皇住!段宕鷷吩疲禾G鋸堈炎! 「咦骖N氖ノ湔衙C孝皇帝廟室酌獻,舞《觀德之舞》。

      登歌樂章一首。

      周信祖睿和皇帝廟室酌獻,舞《肅雍之舞》。

      僖祖明憲皇帝廟室酌獻,舞《章德之舞》。  義祖翼順皇帝廟室酌獻,舞《善慶之舞》。

      慶祖章肅皇帝廟室酌獻,舞《觀成之舞》。  登歌樂章各一首。

      太祖圣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廟室酌獻,舞《明德之舞》?! ∈雷陬N湫⑽幕实蹚R室酌獻,舞《定功之舞》。

      登歌樂章各一首?!段宕鷷吩疲禾鎻R室樂章,太常卿田敏撰。世宗廟室樂章,翰林學士、判太常寺事竇儼撰。

      樂章詞多不錄?! ∮覙氛隆 x天福四年十二月,禮官奏:「來歲正旦,王公上壽,皇帝舉酒,請奏《元同之樂》;再舉酒,奏《文同之樂》。」從之。

      五年,始議重興二舞,詔曰:「正冬二節(jié),朝會舊儀,廢于離亂之時,興自和平之代。將期備物,全系用心;須議擇人,同為定制。其正冬朝會禮節(jié)、樂章、二舞行列等事宜,差太常卿崔棁、御史中丞竇貞固、刑部侍郎呂琦、禮部侍郎張允與太常寺官一一詳定。禮從新意,道在舊章,庶知治世之和,漸見移風之善?!蛊淠昵?,棁等具述制度上奏云:

      案《禮》云:「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埂复髽放c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褂衷唬骸赴采现蚊?,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构蕵窌h舞云:夫樂在耳曰聲,在目曰容。聲應乎耳,可以聽知;容藏于心,難以貌睹。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發(fā)揚蹈厲以見其意,聲容和合,大樂備矣。又案《義鏡》,問鼓吹十二案合于何所?答云:《周禮》鼓人掌六鼓四金,漢朝乃有黃門鼓吹。崔豹《古今注》云:因張騫使西域,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增之,分為二十八曲。梁置鼓吹清商令二人。唐又有堈鼓、金鉦、大鼓、長鳴、歌簫、笳、笛,合為鼓吹十二案,大享會則設(shè)于懸外。此乃是設(shè)二舞及鼓吹十二案之由也。

      今議一從令式,排列教習。文舞郎六十四人,分為八佾,每佾八人。左手執(zhí)籥?!抖Y》云:「葦籥,伊耆氏之樂也?!埂吨芏Y》有「籥師教國子」,《爾雅》曰:籥如笛,三孔而短,大者七孔,謂之簅。歷代已來,文舞所用,凡用籥六十有四。右手執(zhí)翟,《周禮》所謂羽舞也?!稌吩疲骸肝韪捎鹩趦呻A?!沟?,山雉也,以雉羽公析連攢而為之。二人執(zhí)纛前引,數(shù)于舞人之外。舞人冠進賢冠,服黃紗袍,白紗中單,皁領(lǐng)褾,白練衤蓋襠,白布大口袴,革帶,烏皮履,白布襪。武舞郎六十四人,分為八佾。左手執(zhí)干。干,楯也,今之旁牌,所以翳身也,其色赤,中畫獸形,故謂之硃干?!吨芏Y》所謂兵舞,取其武象,用楯六十有四。右手執(zhí)戚。戚,斧也,上飾以玉,故謂之玉戚。二人執(zhí)旌前引,旌似旗而小,絳色,畫升龍。二人執(zhí)鼗鼓,二人執(zhí)鐸?!吨芏Y》有四金之奏,其三曰金鐸,以通鼓,形如大鈴,仰而振之。金錞二,每錞二人舉之,一人奏之?!吨芏Y》四金之奏,一曰金錞,以和鼓,銅鑄為之,其色黑,其形圓,若椎,上大下小,高三尺六寸有六分,圍二尺四寸,上有伏虎之狀,旁有耳,獸形銜镮。二人執(zhí)鐃以次之。《周禮》四金之奏,二曰金鐃,以止鼓,如鈴無舌,搖柄以鳴之。二人掌相在左,《禮》云:「治亂以相?!怪迫缧」?,用皮為表,實之以糠,撫之以節(jié)樂。二人掌雅在右,《禮》云:「訊疾以雅?!挂阅緸橹?,狀如漆筒而弇口,大二尺圍,長五尺六寸,以羖皮鞔之,旁有二紐,髹畫,賓醉而出,以器筑地,明行不失節(jié)。武舞人服弁,平巾幘,金支緋絲大袖,緋絲布裲襠,甲金飾,白練蓋襠,錦騰蛇起梁帶,豹文大口布袴,鳥皮靴。工人二十,數(shù)于舞人之外。武弁硃翙,革帶,鳥皮履,白練礻蓋襠,白布襪。殿庭仍加鼓吹十二案?!读x鏡》云:常設(shè)氈案,以氈為床也。今請制大床十二,慶容九人,振作歌樂,其床為熊羆貙豹騰倚之狀以承之,象百獸率舞之意。分置于建鼓之外,各三案,每案羽葆鼓一,大鼓一,金錞一,歌二人,簫二人,笳二人。十二案,樂工百有八人,舞郎一百三十有二人,取年十五已上,弱冠已下,容止端正者。其歌曲名號、樂章詞句,中書條奏,差官修撰。

      從之?!稓W陽史·崔棁傳》:高祖詔太常復文武二舞,詳定正冬朝會禮及樂章。自唐末之亂,禮樂制度亡失已久,棁與御史中丞竇貞固、刑部侍郎呂琦、禮部侍郎張允等草定之。其年冬至,高祖會朝崇元殿,廷設(shè)宮懸,二舞在北,登歌在上。文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冠進賢。黃紗袍,白中單,白練礻蓋襠,白布大口袴,革帶履,左執(zhí)枿,右秉翟,執(zhí)纛引者二人。武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服平巾幘,緋絲布大袖繡襠,甲金飾,白練礻蓋襠,錦騰蛇起梁帶,豹文大口袴,烏靴,左執(zhí)干,右執(zhí)戚,執(zhí)旌引者二人。加鼓吹十二案,負以熊豹,以象百獸率舞。案設(shè)羽葆鼓一,大鼓一,金錞一,歌簫、笳各二人。王公上壽,天子舉爵,奏《元同》;二舉,登歌奏《文同》;舉食,文舞《昭德》,武舞《成功》之曲。禮畢,高祖大悅,賜棁金帛,群臣左右睹者皆贊嘆之。然禮樂廢久,而制作簡繆,又繼以龜茲部《霓裳法曲》,參亂雅音。其樂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賈、州縣避役之人,又無老師良工教習。明年正旦,復奏于庭,而登歌發(fā)聲,悲離煩慝,如《薤露》、《虞殯》之音,舞者行列進退,皆不應節(jié),聞?wù)呓员瘧崱i_運二年,太常少卿陶穀奏廢二舞。

      漢高祖受命之年,秋九月,權(quán)太常卿張昭上疏,奏改一代樂名,其略曰?

      昔周公相成王,制禮作樂,殿庭遍奏六代舞,所謂《云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周室既衰,王綱不振,諸樂多廢,惟《大韶》、《大武》二曲存焉。秦、漢以來,名為二舞:文舞,《韶》也;武舞,《武》也。漢時改為《文始》、《五行之舞》,歷代因而不改。貞觀作樂之時,祖孝孫改隋文舞為《治康之舞》武舞為《凱安之舞》。貞觀中,有《秦王破陣樂》、《功成慶善樂》二舞,樂府又用為二舞,是舞有四焉。前朝行用年深,不可遽廢,俟國家偃伯靈臺,即別召工師,更其節(jié)奏,今改其名,具書如左:祖孝孫所定二舞名,文舞曰《治康之舞》,請改《治安之舞》;武舞曰《凱安之舞》,請改為《振德之舞》。貞觀中二舞名,文舞《功成慶善樂》,前朝名《九功舞》,請改為《觀象之舞》;武舞《秦王破陣樂》,前朝名為《七德舞》,請改為《講功之舞》。其《治安》、《振德》二舞,請依舊郊廟行用,以文舞降神,武舞送神。其《觀象》、《講功》二舞,請依舊宴會行用。

      又請改《十二和樂》云:

      昔周朝奏六代之樂,即今二舞之類是也。其賓祭常用,別有《九夏之樂》,即《肆夏》、《皇夏》等是也,梁武帝善音樂,改《九夏》為《十二雅》,前朝祖孝孫改雅為和,示不相沿也。臣今改和為成,取《韶》樂九成之義也。《十二成樂曲》名:祭天神奏《豫和之樂》,請改為《禋成》;祭地祇奏《順和》,請改為《順成》;祭宗廟奏《永和》,請改為《裕成》;祭天地、宗廟,登歌奏《肅和》,請改為《肅成》;皇帝臨軒奏《太和》,請改為《政成》;王公出入奏《舒和》,請改為《弼成》;皇帝食舉及飲宴奏《休和》,請改為《德成》;皇帝受朝、皇后入宮奏《正和》,請改為《骍成》;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請改為《允成》;元日、冬至皇帝禮會,登歌奏《昭和》,請改為《慶成》;郊廟俎入奏《雍和》,請改為《骍成》;皇帝祭享、酌獻、讀祝文及飲福、受胙奏《壽和》,請改為《壽成》。


      祖孝孫元定《十二和曲》,開元朝又奏三和,遂有《十五和》之名。凡制作禮法,動依典故,梁置《十二雅》,蓋取十二天之成數(shù),契八音十二律之變,輒益三和,有乖稽古。又緣祠祭所用,不可盡去,臣取其一焉。祭孔宣父、齊太公廟降神奏《宣和》,請改為《師雅之樂》;三公升殿、會訖下階履行奏《祴和》,請廢,同用《弼成》;享先農(nóng)、耕籍田奏《豐和》,請廢,同用《順成》。

      已上四舞、《十二成》、《雅樂》等曲,今具錄合用處所及樂章首數(shù),一一條例在下。

      其歌詞文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