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古籍
  • 淳熙三山志 卷第四 地理類四

    作者: 《淳熙三山》陳傅良、梁克家
    子城
    羅城
    夾城
    外城
    城途
    子城坊巷
    羅、夾城坊巷
    內(nèi)外城壕
    子城
      閩越王故城,今府治北二百五步。
      晉太康三年,既詔置郡,命嚴(yán)高治故城,招撫昔民子孫。高顧視險(xiǎn)隘不足以聚眾,將移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圖以咨郭璞。璞指其小山阜曰:“是宜城。后五百年大盛?!庇谑沁w焉。
      唐中和中,觀察使鄭鎰始修廣其東南隅。先是,開城南河。有人得石,記云:“五百年,城移東南。本地合出連帥?!弊蕴抵潦?,適五百年。《閩川名士傳》以為:“陳巖,閩人,為廉帥之應(yīng)?!薄杜f記》作“七百年”。文德元年,陳巖復(fù)修。《巖傳》云:“恢其形勢,甃之磚石?!迸f有觀察支使林嵩為《重修子城記》,在“作院”內(nèi)。(底本作“觀察支使林嵩”,庫本同,崇抄作“觀察使”,誤。時(shí)觀察使為陳巖。)
      王氏國閩,壁壘翳山,樓櫓庇馬,(底本作“接櫓庇馬”,崇抄同,據(jù)庫本改。)城益堅(jiān)緻矣。乾寧四年,王潮筑永平城;梁乾化二年,審知筑內(nèi)城,恐即此城。后歸吳越。
      皇朝太平興國三年,錢氏入朝,詔墮其城不用。四?;焱藷o外虞。斷垣荒塹,往往父老徒指故跡以悲。舊子城二百三十三步。有小墻,周圍在焉。(底本作“周圍在□”,缺一字,庫本同,據(jù)崇抄補(bǔ)。)皇祐之后,始有建請修筑外城者。尋亦寢議。熙寧元年,章大卿岷奏:“竊見州城四十余里,自屬天朝,官吏因循,歲歲毀圮,茅墻數(shù)尺,霖雨連澍,遄至傾頹,亦有民居冒蓋屋宇者。今來相度,欲只就舊基,修筑子城便,愿委本路轉(zhuǎn)運(yùn)使同共計(jì)度。若允所請,乞降度牒三、二百道,添助支費(fèi)?!庇兄迹骸傲钷D(zhuǎn)運(yùn)、提點(diǎn)刑獄,各具相度以聞。”尋復(fù)奏:“交趾蠻人,聞自廉、雷將趨廣州。本州邊海,萬一乘風(fēng)奔沖,何以御捍?乞檢尋前狀,許令修筑子城?!睆闹越o度牒一百五十道,每道許賣一百貫足。是歲六月也。會岷移海州,議者猶以子城故狹,而表猶六七里,費(fèi)與役廣,恐不能成。程大卿師孟謂轉(zhuǎn)運(yùn)使曰:“第得錢二千萬,半歲可就?!蹦艘远晁脑率际?,益以西南隅。周九百五十丈,舊子城西至宜興門,今又廣至豐樂門。厚五尋而閷其半,崇得五之四,表里累以甓石。上設(shè)女墻,其下覆以椽瓦為臺,(底本作“攘瓦”,崇抄作“椽瓦”,下文亦有“椽瓦”之說,據(jù)改。)名威武。以抗其隅。創(chuàng)九樓城上,時(shí)師孟奏:女墻用灰飾,開箭窗,結(jié)流道、水溝井、敵樓、角樓?!队洝费裕簞?chuàng)樓九。見《府治》。下負(fù)墻為亭三,一曰雅歌,二曰吏隱,三曰春風(fēng)??F溱?,為橋十二。見內(nèi)、外城壕、門。拒以一鍤,疏以二門。費(fèi)緡錢一萬九百七十四,用工十一萬七千。三百八十九日卒功。時(shí)于后圃草中得仆石,乃陳巖《修城記》,歲適三歷己酉矣。九年,許門下將為《記》。三年敕“知、通、都監(jiān),常務(wù)點(diǎn)檢、修葺俾勿壞,轉(zhuǎn)運(yùn)、提點(diǎn)刑獄遇巡歷,檢察之。八年,元郎中積中以女垣喜壞,乃悉撤其覆。本欲為屋并覆女墻,會交趾叛,曰:(底本作“白”,庫本同,據(jù)崇抄改。)“御暴不待屋也?!蹦瞬⒊菲渑f所覆城面椽瓦。(底本作“椽尾”,據(jù)崇抄、庫本改。)甃以重甓,密置候樓,皆得瞰臨之勢。紹興元年,范汝為據(jù)建州。程待制邁乃發(fā)巷石,累虎節(jié)、定安、豐樂、康泰為四甕門,設(shè)敵樓,閱月乃成。三年八月,張參政守毀虎節(jié)甕門,復(fù)舊門。明年正月,復(fù)定安。十五年四月,莫尚書將復(fù)二門。其敵樓,各從門毀之。今門七:
      南 虎節(jié)門
        雙門。祥符九年,嚴(yán)侍御辟疆新而名之。嘉祐四年,元給事絳重作。熙寧二年修。政和六年,黃尚書裳重修。
       門外 還珠門
        雙門。舊龜頭門。偽閩龍啟元年作,嚴(yán)侍御辟疆改今名。寶元二年,范都官亢修。政和六年,黃尚書裳修。紹興七年,居民火,拆榜以禳之,尋重立。
      東南 定安門
        閩王審知作,嚴(yán)侍御辟疆更名。今梁間有“八月庚戌樹立”六字,乃閩王時(shí)題,至是修。政和六年,黃尚書裳重修。
      東 康泰門
        梁乾化二年八月十九日,閩王作,名東康。治平元年,元給事絳重作,更今名。上有樓,名東山。
      西 豐樂門
        舊羅城門。初,嚴(yán)侍御辟疆更名“樂輸”,以近都倉也。至是拓子城,遂為子城門。建炎間,建寇攻城,惡“輸”字,更今名。淳熙改元,鄭提刑良嗣重修。
       門內(nèi) 宜興門
        舊子城門也。嘉祐八年,元給事絳作。至是拓子城,不撤。今仍存。
      西南 清泰門羅城
      唐天復(fù)元年,王審知?jiǎng)?chuàng)筑羅城四十里。《舊記》云:五十二里。(“四十里”、“五十二里”,底本、庫本、崇抄皆同。今以民國初舊地圖對照,羅城周長不過6公里,合十二市里,頗疑“四十里”為周十里之抄誤。崇抄于注文作“舊記云十二里”,似是。參考下文“外城”,蔡襄奏狀云,外城周圍才“約二十里”,可知。今仍其舊。)設(shè)大門及便門十有六,水門三。舊有觀察判官劉潞作《修羅城碑》,在利涉門外。熙寧二年,既增筑子城西南,羅城西門缺不復(fù)作。豐樂門已為子城西門。政和五年,利涉門災(zāi),羅城南門復(fù)廢不治。二方雉堞,湮沒斷絕,遂與夾城通矣。門今存者六:
      南 利涉門
        雙門。上有重樓挾閣,前安泰橋。政和五年災(zāi)。
      東南 通津門
        嚴(yán)侍御辟疆名兼濟(jì)??刀ǘ?,沈都官邈更今名。
      東 海晏門
        嚴(yán)侍御辟疆名。熙寧六年,丁竦修。(海晏門,位于今東街五四路口,舊澳橋所在。又按“秩官”:熙寧六年,丁竦再任郡守,各本作“丁聳”。鼓山絕頂之《屴崱銘》署名“丁竦”。聳與竦音義同,仍應(yīng)統(tǒng)一作“竦”。)淳熙五年,沈樞密復(fù)修。今俗呼雞鴨門。
      東北 延遠(yuǎn)門(崇抄作“通遠(yuǎn)門”。)
        崇寧二年,王秘監(jiān)祖道重作。門外橋欄石刻“通遠(yuǎn)”,必舊名也。
      北 永安門
        熙寧三年,程大卿師孟重作。門外,細(xì)柳橋。西,千騎橋。
      西北 安善門
        閩王王審知作,上有樓。熙寧三年修。紹興七年復(fù)修廢樓。內(nèi)有鹿項(xiàng)門,(底本此處作“鹿項(xiàng)門”但于別處又雜作“鹿頂”,取其多見者,統(tǒng)作“鹿項(xiàng)”,不另注。)今西湖旁。熙寧廢其外城。距子城數(shù)步,正偽閩為復(fù)道處。
      西南 清遠(yuǎn)門
        今俗稱鴨門。崇寧三年修。舊以豐樂為羅城,與清遠(yuǎn)城接,故中間又有金斗門。熙寧拓子城,遂自金墉橋以南皆無城,門亦廢。夾城
      梁開平元年,偽《閩錄》云二年。王審知初筑南、北夾城,南夾城,今寧越門東、西一帶;北夾城,今嚴(yán)勝門、遺愛門一帶。謂之南月城、北月城。黃滔《萬歲記》:“新城似月圓”。南城,大門累磚甓、設(shè)懸門外,樓櫓七十間,便門六,水門二,浚壕以通潮汐。北城,大門二,便門五。“南城大濠百五十步,北城決壕通西湖”,黃滔《記》。后漸湮塞。今多豪右租占。李仁達(dá)時(shí),唐兵攻之不下。初,王氏筑城,令陶者印磚,悉為錢文。及兵退,仁達(dá)果歸錢氏。今門六。
      南 寧越門
        雙門。梁開平二年,閩王審知作,名“登庸”,以協(xié)郭璞遷城之讖。長興二年,延鈞改為閩光。嚴(yán)侍御辟疆更今名。
      東南 美化門
       門內(nèi) 水步門 水步門內(nèi),西通登瀛坊,有橫門,俗呼上門。有土墻南走至美化門西,遂逾九仙之麓抵寧越門。宣和四年攝州事俞提刑向修舊臨河務(wù)、美化門。
      東北 井樓門
      北 嚴(yán)勝門
       崇寧四年葉吏部棣修。
      西北 遺愛門
        舊名升山。治平元年元給事絳作。明年移尹南京,父老請于府,愿以公之政績名之,遂更今名。
      西 迎仙門
        門外通怡山。

    外城
      皇朝開寶七年,錢昱筑東、南夾城。東夾城,今行春門南北;南夾城,今合沙門東西。即今外城也。按:錢昱自作記,題作“重筑”,云“晉開運(yùn)三年丙午,江南舉兵大侵疆境,當(dāng)矢石之地,最甚東南二城。周顯德六年己未,始增土補(bǔ)其缺壞,累石立其欹斜。既欲速成,墮頹低下。至是,始經(jīng)度修筑?!眲t是自王氏以來有此城矣。南自光順門而西,即合沙門。城三百二十九丈。其門樓六間,敵樓三十間?!队洝凡谎怨忭橀T以東,恐是時(shí)不曾筑。今東邊城具存。東自東武門而北,即行春門。安邊、臨江門樓皆五間,便門二,一湯井,一船場。敵樓九間,城二百七十四丈,開沿城河二千九百尺。自東武門而南,門樓三間,敵樓二十四間,城三百一十丈,開沿城河三千六百尺。凡城高丈有六尺,而厚半之。石其基,累甓而覆以屋。二年乃畢,《記》云:“凸則為基,坳則為洫”。今兩城東、南皆遇水而止。又云:“東臨大江,西接平陸?!币姰?dāng)時(shí)沙洲未合,城猶近江也。三年而墮之,因其址,茨小垣以周焉。王氏自忠懿在位既久,遭五季兵革,為其國深慮,重壁累塹至于三四,周回繚繞。外城西、北遂與羅、夾樓堞相屬,益完固矣。一經(jīng)毀廢,迄未能復(fù)。
      皇祐四年,詔曹侍制穎叔以漸開修。乃自嚴(yán)勝門始甓百五十丈。時(shí),蔡襄作《穎叔知福州誥詞》有“爾其繕除兵械,補(bǔ)完城堞”之語。今所甓尚存。嘉祐元年,蔡密學(xué)襄奏:“本路建、劍、汀、邵,地連兩浙。江南乘舟下水至州城,不過三二日。東南邊海,溫、莆、泉、漳諸郡,船皆可至,今城墻高止數(shù)尺。頃,儂賊之變,(“儂賊之變”,指交趾儂智高之叛。)嘗詔本路修葺城壘。近曹穎叔復(fù)只筑數(shù)十丈。愿計(jì)度卒城之?!睍r(shí)重惜民力,有旨:“沿海分界,有盜賊可窺伺之處,令擘劃防備(底本“壁畫防備”,據(jù)庫本改。)。”見《端明文集》,有《知福州自乞相度開修城池奏狀》云:"福州外城周圍約二十里,工料極大。若行修筑,須至科點(diǎn)丁夫,配約物料,收拾備足,一兩月間便要了當(dāng)。若候兵士功役,空延歲月。乞降旨揮檢計(jì)。如重惜民力,亦系朝旨?!拔鯇幘拍?,交趾叛。提刑司奏:”福州以土垣為羅城,緩急無以守御?!澳讼卤韭废喽?,仍令兵馬都監(jiān)郝永德提舉修之。轉(zhuǎn)運(yùn)使徐億奏:”本司歲入所積,支用殆盡。時(shí)詔沿海州、軍修筑城壁,令轉(zhuǎn)運(yùn)、鈐轄司,同共檢計(jì)人工物料已有、見缺以聞。億奏:“泉州添修外城已約八萬余貫外,福、漳州、興化軍,并系創(chuàng)新開筑。細(xì)計(jì)須五十余萬貫。本司逐年所收雜納等錢只及八十萬貫,粗了年計(jì)。惟常平苗役,歲寬剩十五萬貫,已應(yīng)副安南軍興支遣?!毙蕹侵?,本為保民。今城三千四百余丈,用物料二十萬二千九百余緡,十九萬九千二百余貫,磚、石、灰、竹、木價(jià)錢;三千七百余貫,系樓櫓用鋸木匠雇工錢。兵夫三百三十七萬三千四百余工,十一萬三千四十工,本州軍工自備;三百二十六萬三百七十一工,缺。每工日支米二升,計(jì)六萬五千二百七石四斗二升;鹽菜錢十文,計(jì)三萬二千六百三貫七百十文足。愿借民力以成之。"尋以歲未豐稔,遂罷。
      宣化三年,方臘反,州鄉(xiāng)老李全等復(fù)以外城為請。廉訪司奏:“本路有封樁鈔旁定貼錢十五萬緡,望行取撥與。居民愿出備錢物,并力完筑?!庇兄迹骸傲顗殉菐娨詽u開修?!睍r(shí),余太宰深復(fù)奏:“乞依元豐法制,建創(chuàng)外城”。乃下轉(zhuǎn)運(yùn)、提點(diǎn)刑獄、鈐轄司審度。諸司以元豐法,邊城高二丈,廣加四之一,閷其半為上之廣。濠三重。又有甕城、羊馬城、釣橋之屬。今打量,外城長三千三百七丈,高二丈,底闊二丈五尺,上收一丈。共用人匠八十一萬三千一百余工,物料十五萬三千四百余貫。既而,以賊平復(fù)罷。建炎二年詔:“諸路城壁,令守令勸誘官民戶助修,不足,申省給降錢物?!氨局萦?jì)度,當(dāng)用緡錢二十萬。民貧產(chǎn)薄,助者實(shí)鮮。乞給度牒一千三百道,尋降五十道,遂止。紹興二年十一月,臣寮建言:”閩在今日,實(shí)作屏翰。泉、福皆號巨鎮(zhèn),泉城稍固。望特詔福唐,度修城池,仰寬南顧之憂。“有旨:“令帥臣相度?!睆垍⒄刈啵骸背侵芰О税儆嗖?,頹基廢址,占佃者眾。重以地多沙礫,所費(fèi)不貲。略行細(xì)計(jì),緡錢約七十萬,米六萬斛。軍興以來,公私困竭,夏、秋大旱,米斗千錢。乞候豐歲為之。"乃寢。今隍濠湮塞,半為民田矣。外城門六:
      南 合沙門
        嘉祐八年元給事絳作,名遠(yuǎn)南。政和二年張殿撰勱修,更今名。宣和三年攝郡事俞提刑向修。自南臺渡江十里合沙門,次寧越門,次利涉門,次還珠門,次虎節(jié)門,次威武軍門,次都督府門,麗譙凡七。程大卿詩:“七重樓向青霄動(dòng)”。王尚書詩:“七樓遙直釣龍臺”。政和五年利涉災(zāi)。今六譙矣。
      東南 通仙門
        美化門之南。嚴(yán)侍御辟疆名樂郊,后更今名。
      東 行春門
        嚴(yán)侍御辟疆更名。景祐二年,梁比部逸修。
      東北 湯井門
        外湯路,即安邊樓門也。
      船場門
        恐即臨江樓門也。
      西 怡山門
        治平元年,元給事絳作。

    城 途
    (底本“城涂”,以下文中,或作“涂”,或作“塗”,其他各本同。今盡改作"途"。)
      州城,九軌之途四,州至寧越門,鳳池坊至行春門,依仁坊至開元寺,(底本作“開元”下無“寺”字,庫本同,據(jù)崇抄補(bǔ)。)遵義坊至豐樂門。六軌之途三,行春門至天慶觀,寧越門至合沙門,(底本作“合沙江”,據(jù)庫本、崇抄改。)興賢坊至羅山寺東。四軌之途八,清泰門至儒宗坊,拱星坊至羅山寺西,侯官坊至延祥前,豐樂門至迎仙門,籌帥坊至旌隱坊,(底本作“壽帥坊”,庫本同,崇抄作“籌帥坊”。參閱本志羅、夾城、坊巷名,改為“籌”字。)登瀛坊至水步門,慶成寺前至乾元寺前。(底本、庫本凡述及慶成寺處,皆作“成”字,崇抄則多于“成”字旁改書“城”字。疑“慶成寺”為原名,今之地名皆作“慶城寺”矣。)三軌之途七,美政坊至通仙門,聚英坊至登俊坊,忠順坊至閩縣棣華坊,安善門至鹿項(xiàng)門。其他率增減于二軌之間,雖窮僻,側(cè)足皆石也。偽閩以來,途多凹敝,石亦未遍??刀ㄔ?,鄉(xiāng)民黃浩然等砌東瀆。熙寧以后,道士顏象環(huán)勸募,周更營干,凡三十一年,至夷康山、鐵塔二嶺。道左刻施者姓名與其歲月。東門刻:“元豐八年陳奕砌”。東路刻“熙寧十年眾砌?!焙游骺蹋 安套谂c眾砌?!澳祥T刻:”何日華、男亮成砌?!标愔病顿浵蟓h(huán)》詩:“銷整新階繞郡城,知師才智善經(jīng)營。為憐世路多傾側(cè),故使行人盡坦平。一府輪蹄還往便,千門箕帚掃除清。樂游橋上紅塵接,未免區(qū)區(qū)事送迎?!闭投?,林瑤與眾砌永安門。
      州產(chǎn)榕木,河堤、官廨多植之。陳繹《贈元給事》詩:“榕葉堂前坐晝陰?!敝纹剿哪辏瑥埨芍胁窳钔ㄡ榫帒艨狭?,外植榕為樾,歲莫不凋。熙寧以來,綠陰滿城,行者自不張蓋。程大卿詩:“蒼煙巷陌青榕木?!闭椭悬S尚書裳蒔補(bǔ)其缺。今定安、宜興、新河尚無恙,東南數(shù)里僅存數(shù)株矣。子城坊巷
      由儀門而東,入東康門,抵康泰門。州便門路也。
      由儀門而西,入西園門,折出威武營。宜興門內(nèi)。
      由儀門而南,威武軍門;又南,虎節(jié)門。舊街東民居于溝外設(shè)店鋪,中為廊,以便行者往來。乾道四年災(zāi)。吳憲龜年攝郡,以街南北與譙門相望,不宜褊狹,令拆入近里架造。廊路遂塞。
      東,依仁坊。子城廂?!吨纹接洝罚骸皷|,定安坊;西,宜興坊。各以其方之門名之?!?br>  西,遵義坊。后更今名。仁、義,表東、西也。慶歷中,蘇提刑舜元開井,號蘇公井,鋟之石欄,子城九,外城五。今隨方具之:由豐樂至定安,其井三;由臺門至虎節(jié)門,其井六。臺門第一井,以銅為底。(底本作“砥”,庫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