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古籍
  • 蘇東坡全集 正文·卷四十三·論十一首

    作者: 《蘇東坡全集》蘇軾
      孟軻論

      昔者仲尼自衛(wèi)反魯,綱羅三代之舊聞,蓋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終年不能究其說。夫子謂子貢曰:“賜。爾以吾為多學(xué)而識之者歟?非也,予一貫之?!碧煜驴嗥潆y而莫之能用也,不知夫子之有以貫之也。是故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法度禮樂刑政,與當(dāng)世之賢人君子百氏之收,百工之技藝,九州之內(nèi),四海之外,九夷八蠻之事,荒忽誕謾而不可考者,雜然皆列乎胸中,而有卓然不可亂者,此固有以一之也。是以博學(xué)而不亂,深思而不惑,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蓋嘗求之于六經(jīng),至于《詩》與《春秋》之際,而后知圣人之首,始終本末,各有條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賊,而足以為孝矣。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賊,而足以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史弟不相奪,而足以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備,此固非有深遠(yuǎn)而難見,勤苦而難行者也。故《詩》之為教也,使人歌舞佚樂,無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雖然,圣人固有所甚畏也。一失容者,禮之所由廢也。一失言者,義之所由亡也。君臣之相攘,上下之相殘,天下大亂,未嘗不始于此道。是故《春秋》力爭于毫厘之間,而深明乎疑似之際,截然其有所必不可為也。不觀于《詩》,無以見王道之易。不觀于《春秋》,無以知王政之難。

      自孔子沒,諸子各以所聞著書,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無有統(tǒng)要,若孟子,可謂深于《詩》而長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

      且孟子嘗有言矣:“人能充其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饣舌之也??梢匝远谎?,是以不言饣舌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蔽ㄆ洳粸榇疽?,而義至于不可勝用。唯其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也,而其罪遂至于穿窬。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嗚呼,此其所以為孟子歟!后之觀孟子者,無觀之他,亦觀諸此而已矣。

      樂毅論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蛘咧撛唬骸皥D王不成,其弊猶可以霸?!眴韬?!使齊桓、晉文而行湯、武之事,將求亡之不暇,雖欲霸,可得乎?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則王,小用則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嘗行仁義矣,然終以亡其身、喪其國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無取天下之心,乃可與言王矣。范蠡、留侯,雖非湯、武之佐,然亦可謂剛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為者也。觀吳王困于姑蘇之上,而求哀請命于勾踐,勾踐欲赦之,彼范蠡者獨以為不可,援桴進(jìn)兵,卒刎其頸。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留侯諫曰:“此天亡也,急擊勿失?!贝硕苏?,以為區(qū)區(qū)之仁義,不足以易吾之大計也。

      嗟夫!樂毅戰(zhàn)國之雄,未知大道,而竊嘗聞之,則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論者以為燕惠王不肖,用反間,以騎劫代將,卒走樂生。此其所以無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當(dāng)時使昭王尚在,反間不得行,樂毅終亦必敗。何者?燕之并齊,非秦、楚、三晉之利。今以百萬之師,攻兩城之殘寇,而數(shù)歲不決,師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虛者矣。諸侯乘之于內(nèi),齊擊之于外。當(dāng)此時,雖太公、穰苴不能無敗。然樂毅以百倍之眾,數(shù)歲而不能下兩城者,非其智力不足,蓋欲以仁義服齊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齊人苦王之暴,樂毅茍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寬其賦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齊人無復(fù)斗志,則田單者獨誰與戰(zhàn)哉!奈何以百萬之師,相持而不決,此固所以使齊人得徐而為之謀也。

      當(dāng)戰(zhàn)國時,兵強相吞者,豈獨在我?以燕、齊之眾壓其城,而急攻之,可滅此而后食,其誰曰不可?嗚呼!欲王則王,不王則審所處,無使兩失焉而為天下笑也。

      荀卿論

      嘗讀《孔子世家》,觀其言語文章,循循莫不有規(guī)矩,不敢放言高論,言必稱先王,然后知圣人憂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遠(yuǎn)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婦之所共知;而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盡也。嗚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盡吾說者,雖為圣人無難,而不能者,不失為寡過而已矣?! ∽勇分?,子貢之辯,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謂難能而可貴者也。然三子者,每不為夫子之所悅。顏淵默然不見其所能,若無以異于眾人者,而夫子亟稱之。且夫?qū)W圣人者,豈必其言之云爾哉?亦觀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說者矣,必有竊其說而為不義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為非??上仓?,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滅其書,大變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師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觀荀卿之書,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為異說而不讓,敢為高論而不顧者也。其言愚人之所驚,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軻,世之所謂賢人君子也。荀卿獨曰:“亂天下者,子思、孟軻也?!碧煜轮?,如此其眾也;仁人義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獨曰:“人性惡。桀、紂,性也。堯、舜,偽也。”由是觀之,意其為人必也剛復(fù)不遜,而自許太過。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為不善,猶必有所顧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紂之殘暴,而先王之法度、禮樂、刑政,猶未至于絕滅而不可考者,是桀、紂猶有所存而不敢盡廢也。彼李斯者,獨能奮而不顧,焚燒夫子之六經(jīng),烹滅三代之諸侯,破壞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見其師歷詆天下之賢人,以自是其愚,以為古先圣王皆無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時之論,而荀卿亦不知其禍之至于此也?! ∑涓笟⑷藞蟪穑渥颖厍倚薪?。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xué)亂天下,其高談異論有以激之也??住⒚现?,未嘗異也,而天下卒無有及者。茍?zhí)煜鹿麩o有及者,則尚安以求異為哉!

      韓非論

      圣人之所為惡夫異端盡力而排之者,非異端之能亂天下,而天下之亂所由出也。昔周之衰,有老聃、莊周、列御寇之徒,更為虛無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游之說,紛紜顛倒,而卒歸于無有。由其道者,蕩然莫得其當(dāng),是以忘乎富貴之樂,而齊乎死生之分,此不得志于天下,高世遠(yuǎn)舉之人,所以放心而無憂。雖非圣人之道,而其用意,固亦無惡于天下。自老聃之死百余年,有商鞅、韓非著書,言治天下無若刑名之賢,及秦用之,終于勝、廣之亂,教化不足,而法有余,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后世之學(xué)者,知申、韓之罪,而不知老聃、莊周之使然。

      何者?仁義之道,起于夫婦、父子、兄弟相愛之間;而禮法刑政之原,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際。相愛則有所不忍,相忌則有所不敢。夫不敢與不忍之心合,而后圣人之道得存乎其中。今老聃、莊周論君臣、父子之間,泛泛乎若萍浮于江湖而適相值也。夫是以父不足愛,而君不足忌。不忌其君,不愛其父,則仁不足以懷,義不足以勸,禮樂不足以化。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無有。夫無有,豈誠足以治天下哉!商鞅、韓非求為其說而不得,得其所以輕天下而齊萬物之術(shù),是以敢為殘忍而無疑?! 〗穹虿蝗虤⑷硕蛔阋詾槿?,而仁亦不足以治民;則是殺人不足以為不仁,而不仁亦不足以亂天下。如此,則舉天下唯吾之所為,刀鋸斧鉞,何施而不可?昔者夫子未嘗一日敢易其言。雖天下之小物,亦莫不有所畏。今其視天下眇然若不足為者,此其所以輕殺人歟!  太史遷曰:“申子卑卑,施于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核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眹L讀而思之,事固有不相謀而相感者,莊、老之后,其禍為申、韓。由三代之衰至于今,凡所以亂圣人之道者,其弊固已多矣,而未知其所終,奈何其不為之所也。

      留侯論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yuǎn)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dāng)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shù),雖有賁、育,無所復(fù)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dāng)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fā),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彼焐嶂?。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dāng)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fā)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zhèn)?,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賈誼論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遠(yuǎn),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yuǎn)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以有所為耶?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后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shù)十萬,以決劉、呂之雄雌。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yōu)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紆郁憤悶,然有遠(yuǎn)舉之志。其后卒以自傷哭泣,至于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安知終不復(fù)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哲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 ∮奚畋Z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誼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fù)振;而為賈生者,亦慎其所發(fā)哉。

      晁錯論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茍以求名者之所能也。天下治平,無故而發(fā)大難之端,吾發(fā)之,吾能收之,然后有以辭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zé),則天下之禍,必集于我。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并起,以誅錯為名。而天子不察,以錯為說。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而不知錯之有以取之也?! 」胖⒋笫抡?,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唯能前知其當(dāng)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所,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于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dāng)大難之沖,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且夫發(fā)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之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遺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惋而不平者也。當(dāng)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不免于禍。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是以袁盎之說,得行于其間。使吳、楚反,錯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雖有百袁盎,可得而間哉?! ∴捣?!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wù)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擊吳楚,未必?zé)o功。唯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霍光論  古之人,惟漢武帝號知人。蓋其平生所用文武將帥、郡國邊鄙之臣,左右侍從、陰陽律歷博學(xué)之士,以至錢谷小吏、治刑獄、使絕域者,莫不獲盡其才,而各當(dāng)其處。然此猶有所試,其功效著見,天下之所共知而信者。至于霍光,先無尺寸之功,而才氣術(shù)數(shù),又非有以大過于群臣。而武帝擢之于稠人之中,付以天下后世之事。而霍光又有忘身一心,以輔幼主。處于廢立之際,其舉措甚閑而不亂。此其故何也?

      夫欲有所立于天下,擊搏進(jìn)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則必有卓然可見之才,而后可以有望于其成。至于捍社稷、托幼子,此其難者不在乎才,而在乎節(jié),不在乎節(jié),而在乎氣。天下固有能辦其事者矣,然才高而位重,則有僥幸之心,以一時之功,而易萬世之患,故曰“不在乎才,而在乎節(jié)”。古之人有失之者,司馬仲達(dá)是也。天下亦有忠義之士,可托以死生之間,而不忍負(fù)者矣。然狷介廉潔,不為不義,則輕死而無謀,能殺其身,而不能全其國,故曰“不在乎節(jié),而在乎氣?!惫胖擞惺е撸瑫x荀息是也。夫霍光者,才不足而節(jié)氣有余,此武帝之所為取也。

      《書》曰:“如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嗟夫,此霍光之謂歟!使霍光而有他技,則其心安能休休焉容天下之才,而樂天下之彥圣,不忌不克,若自己出哉!  才者,爭之端也。夫惟圣人在上,驅(qū)天下之人各走其職,而爭用其所長。茍以人臣之勢,而居于廊廟之上,以捍衛(wèi)幼沖之君,而以其區(qū)區(qū)之才,與天下爭能,則奸臣小人有以乘其隙而奪其權(quán)矣?;艄庖云シ蛑⒍偕鷼⒅w人主,而貴震于天下。其所以歷事三主而終其身天下莫與爭者,以其無他技,而武帝亦以此取之歟?  揚雄論

      昔之為性論者多矣,而不能定于一。始孟子以為善,而荀子以為惡,揚子以為善惡混。而韓愈者又取夫三子之說,而折之以孔子之論,離性以為三品,曰:“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與下愚不移?!币詾槿诱?,皆出乎其中,而遺其上下。而天下之所是者,于愈之說為多焉。

      嗟夫,是未知乎所謂性者,而以夫才者言之。夫性與才相近而不同,其別不啻若白黑之異也。圣人之所與小人共之,而皆不能逃焉,是真所謂性也。而其才固將有所不同。今夫木,得土而后生,雨露風(fēng)氣之所養(yǎng),暢然而遂茂者,是木之所同也,性也。而至于堅者為轂,柔者為輪,大者為楹,小者為桷。桷之不可以為楹,輪之不可以為轂,是豈其性之罪耶?天下之言性者,皆雜乎才而言之,是以紛紛而不能一也。

      孔子所謂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與下愚不移者,是論其才也。而至于言性,則未嘗斷其善惡,曰“性相近也,習(xí)相遠(yuǎn)也”而已。韓愈之說,則又有甚者,離性以為情,而合才以為性。是故其論終莫能通。彼以為性者,果泊然而無為耶?則不當(dāng)復(fù)有善惡之說。茍性而有善惡也,則夫所謂情者,乃吾所謂性也。人生而莫不有饑寒之患,牝牡之欲,今告乎人曰:饑而食,渴而飲,男女之欲,不出于人之性也,可乎?是天下知其不可也。圣人無是,無由以為圣;而小人無是,無由以為惡。圣人以其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御之,而之乎善;小人以是七者御之,而之乎惡。由此觀之,則夫善惡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有也。且夫言性者,安以其善惡為哉!雖然,揚雄之論,則固已近之。曰:“人之性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贝似渌詾楫愓?,唯其不知性之不能以有夫善惡,而以為善惡之皆出乎性也而已。

      夫太古之初,本非有善惡之論,唯天下之所同安者,圣人指以為善,而一人之所獨樂者,則名以為惡。天下之人,固將即其所樂而行之,孰知夫圣人唯其一人之獨樂不能勝天下之所同安,是以有善惡之辨。而諸子之意將以善惡為圣人之私說,不已疏乎!而韓愈又欲以書傳之所聞昔人之事跡,而折夫三子之論,區(qū)區(qū)乎以后稷之岐嶷,文王之不勤,瞽、鯀、管、蔡之跡而明之!圣人之論性也,將以盡萬物之天理,與眾人之所共知者,以折天下之疑。而韓愈欲以一人之才,定天下之性,且其言曰:“今之言性者,皆雜乎佛、老?!庇f,以為性之無與乎情,而喜怒哀樂皆非性者,是愈流入于佛、老而不自知也。

      諸葛亮論

      取之以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漢也。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恥之,欲信大義于天下。當(dāng)此時,曹公威震四海,東據(jù)許、兗,南牧荊、豫,孔明之恃以勝之者,獨以其區(qū)區(qū)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節(jié)概慷慨死義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強臣之,聞孔明之風(fēng),宜其千里之外有響應(yīng)者,如此則雖無措足之地而天下固為之用矣。且夫殺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為,而后天下忠臣義士樂為之死。劉表之喪,先主在荊州,孔明欲襲殺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劉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數(shù)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奪之國。此其與曹操異者幾希矣。曹、劉之不敵,天下之所共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廣,言戰(zhàn)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勝之者,區(qū)區(qū)之忠信也??酌鬟w劉璋,既已失天下義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為仁義之師,東向長驅(qū),而欲天下響應(yīng),蓋亦難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當(dāng)此之時,可以計破也。何者?操之臨終,召丕而屬之植,未嘗不以譚、尚為戒也。而丕與植,終于相殘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為寇仇,而況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間之勢,不過捐數(shù)十萬金,使其大臣骨肉內(nèi)自相殘,然后舉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滅項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義,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奮其智謀,以絕曹氏之手足,宜其屢戰(zhàn)而屢卻哉!

      故夫敵有可間之勢而不間者,湯、武行之為大義,非湯、武而行之為失機。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呂溫以為孔明承桓、靈之后,不可強民以思漢,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誅之。”不知蜀之與魏,果有以大過之乎!茍無以大過之,而又決不能事魏,則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動哉?嗚呼!此書生之論,可言而不可用也?! №n愈論

      圣人之道,有趨其名而好之者,有安其實而樂之者。珠璣犀象,天下莫不好。奔走悉力,爭斗奪取,其好之不可謂不至也。然不知其所以好之之實。至于粟米蔬肉,桑麻布帛,天下之人內(nèi)之于口,而知其所以為美,被之于身,而知其所以為安,此非有所役乎其名也。

      韓愈之于圣人之道,蓋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樂其實。何者?其為論甚高,其待孔子、孟軻甚尊,而拒楊、墨、佛、老甚嚴(yán)。此其用力,亦不可謂不至也。然其論至于理而不精,支離蕩佚,往往自叛其說而不知。

      昔者宰我、子貢、有若更稱其師,以為生民以來未有如夫子之盛,雖堯舜之賢,亦所不及。其尊道好學(xué),亦已至矣。然而君子不以為貴,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之污而已矣。若夫顏淵豈亦云爾哉!蓋亦曰“夫子循循焉善誘人”。由此觀之,圣人之道,果不在于張而大之也。韓愈者,知好其名,而未能樂其實者也。

      愈之《原人》曰:“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山川草木之主也。人者,夷狄禽獸之主也。主而暴之,不得其為主之道矣。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yuǎn)?!狈蚴ト酥鶠楫惡跄?,以其有別焉耳。今愈之言曰“一視而同仁”,則是以待人之道待夷狄,待夷狄之道待禽獸也,而可乎?教之使有能,化之使有知,是待人之仁也。不薄其禮而致其情,不責(zé)其去而厚其來,是待夷狄之仁也。殺之以時,而用之有節(jié),是待禽獸之仁也。若之何其一之!儒墨之相戾,不啻若胡越。而其疑似之間,相去不能以發(fā)。宜乎愈之以為一也??鬃釉唬骸胺簮郾姸H仁?!比收咧疄橛H,則是孔子不兼愛也?!凹廊缭?,祭神如神在?!鄙癫豢芍?,而祭者之心,以為如其存焉,則是孔子不明鬼也。

      儒者之患,患在于論性,以為喜怒哀樂皆出于情,而非性之所有。夫有喜有怒,而后有仁義;有哀有樂,而后有禮樂。以為仁義禮樂皆出于情而非性,則是相率而叛圣人之教也。老子曰:“能嬰兒乎?”喜怒哀樂,茍不出乎性而出乎情,則是相率而為老子之“嬰兒”也。

      儒者或曰老、《易》,夫《易》,豈老子之徒歟?而儒者至有以老子說《易》,則是離性以為情者,其弊固至此也。嗟夫,君子之為學(xué),知其人之所長而不知其蔽,豈可謂善學(xué)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