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古籍
  • 歷代游記選 ●宋朝 游東林山水記

    作者: 《歷代游記選》王質(zhì)
      紹興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圜閽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復(fù)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末窮,得支徑,西升上數(shù)百尺。既竟,其頂隱而青者;或遠一舍外,銳者如簪,缺者如塊,隆者如髻,圓者如壁。長林遠樹,出沒煙霏,聚者如悅,散者如別,整者如別,亂者如發(fā),于冥漾中以意命之。水?dāng)?shù)百脈,支離膠葛,經(jīng)緯參錯,迤者為溪,漫者為匯,斷者為沼,涸者為坳。洲汀島嶼,向背離合,青樹碧蔓,交羅蒙絡(luò)。小舟葉葉,縱橫進退,摘翠者菱,挽紅者蓮,舉白者魚,或志得意滿而歸,或夷猶容與若無所為者。山有浮圖宮,長松數(shù)十挺,儼立門左右 ,歷歷如流水聲從空中墜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崗重嶺復(fù),喬木蒼蒼。月一眉掛修巖顛,遲速若與客俱。盡心足,更換二鼓矣。 翌月,又轉(zhuǎn)北出小橋,并溪東行,又西三四曲折,及姚君貴聰門。俯門而航,自柳竹翳密間,循渠而出。又三四曲折,乃得大溪,一色荷花,風(fēng)自兩岸來,紅披綠偃,搖蕩葳蕤,香氣勃郁,沖懷倦袖,掩苒不脫。小駐古柳根,得酒兩罌,菱芡數(shù)種。復(fù)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劇,響震溪谷。風(fēng)起水面,細生鱗甲,流熒班班,若駭若驚,奄忽去來。夜既深,也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天無一點云,星斗張明,錯落水中,如珠走鏡,不可收拾。隸而從者:曰學(xué)童,能嘲晰為百鳥音,如行空山深樹間,春禽一兩聲,修然使入悵而驚也;曰沈慶,能為歌聲,回曲宛轉(zhuǎn),嘹亮激越,風(fēng)露助之,其聲愈清,凄然使八感而悲也。

      追游不兩朝昏,而東林之勝殆盡。同行姚貴聰、沈虞卿、周輔及余四人。三君雖紈綺世家,皆積歲憂患,余亦羈旅異鄉(xiāng),家在天西南隅,引領(lǐng)長望而不可歸,今而遇此,開口一笑,不偶然矣。皆應(yīng)曰:“嘻!子為之記?!?br>


      題記:東林,山名,在浙江省吳興縣(今湖州市郊區(qū))西南五十里,又叫貝錦山,它突兀在溪泊之中,山峰十分秀麗,上面還有佛寺,宋代沈東老曾在這里隱居過。  在這篇游記里,作者記述了兩天游歷東林山水的見聞;并抒發(fā)了自己“羈旅異鄉(xiāng)”和同伴“積歲憂患”的感慨;從而使這幅秀麗迷人的自然圖畫,又連綴著幾筆亂離社會的悲慘景象。

      文章的前面兩段,都是著力于對客觀景物的生動描摹,雖然它們的側(cè)重點各不相同,但作者卻始終把他所要描繪的兩個主要對象(山和水)交錯地編織在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中。第一段是寫步行游覽的情況,側(cè)重刻劃山,而山申又有水;第二段是寫乘船游覽的情況,側(cè)重刻劃水,而水中又有山;由于作者善于運用辭賦的鋪陳手段,并注意從對客體的感覺上著力,因此使他筆下的景物,顯得色彩斑駁,栩栩如生,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

      作者簡介:王質(zhì)(1127-1189),字景文,號雪山,南宋興國(今江西省興國縣)人。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考取進士,任太學(xué)正。孝宗即位以后,多次換宰相,他上疏竭力乒對,受地別人的讒誹,被免除職務(wù)。后來樞密使張浚都督江準(zhǔn)和虞允文做川陜宣撫使的時候,又一度充當(dāng)幕僚。他博通經(jīng)史,文思敏捷,曾與九江王阮齊名,并受到著名詞人張孝祥父子的賞識。著有《雪山集》、《林泉結(jié)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