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xué)
百家姓
中醫(yī)文化
詩人
王漢
王漢之
王漢申
王漢秋
王漢章
王汝儀
王汝廉
王汝玉
王汝璧
王汝章
王汝舟
王汝賡
王汝金
王汝騏
王汝驤
王汶
王汾
王沂
王沂孫
王沄
王沈
王沔之
王泌
王泠然
王泰
王泰偕
王泰際
王泳祖
王澤
王澤宏
精選古詩
萬松亭有感
三月二十五日聞鵯鵊
三月二十四日聞鶯
三月十三日本約潘郎同游安園以雨不果因飲于家為說宛丘木芍藥之盛作此篇
三月小園花已謝獨芍藥盛開
三月晦日與客小酌
三伏暑甚七月八日立秋是日風(fēng)作涼爽炎酷頓消老病欣然命酒成二詩其一
三伏暑甚七月八日立秋是日風(fēng)作涼爽炎酷頓消老病欣然命酒成二詩其二
古詩名句
屈指歸期又將至,登山臨水樂天真
步出衡門愜素心,二三邱垤任登臨
花飛院外紅疑雨,柳舞堤邊綠有陰
遠望群山如繡帳,近聽流水似清琴
黃鸝兩個多情意,相躍枝頭弄好音
賢圣無庸著屐尋,揭開殘卷盡光臨
家藏山水壁多畫,庭滿龍蛇枝有陰
緩步長堤忘日暮,貪看明月到更深
查古詩
搜索
論詩
作者:
李含章
朝代:
清
好詩如佳人,嫣然媚幽獨。
鉛華屏不御,葆此無瑕玉。
巧笑流瑳那,蛾眉騰曼綠。
一顧失傾城,何必炫奇服。
又如聞好鳥,應(yīng)節(jié)喧百族。
引吭揚天和,喁于葉弦樂。
春花倉庚歌,夜月杜鵑哭。
微物詎有知,聽者感衷曲。
始知心之聲,不在斗繁縟。
笑啼根至性,風(fēng)蕭任棖觸。
勿使天籟乖,要令老嫗覺。
神充貌自腴,至味乃蘊蓄
。
自從齊梁來,藻繢眩凡目。
土木飾金貂,珷玞薦文櫝。
旁觀豈不好,所苦真意斫。
蘭苕集翡翠,無由起遐矚。
嗟余少耽吟,月露困雕琢。
牢籠及光景,鏤刻到草木。
邇來喜平淡,綺語久閣束。
悲歡不自禁,涉筆或累輻。
色黜剪彩艷,聲異叩缶俗。
婦人職中饋,豈事勤著錄。
詎知風(fēng)人志,性靈藉陶淑。
發(fā)情止禮義,本自三百牘。
至音諧宮商,六義有正鵠。
吾言或非迂,試取反覆讀。
詩句欣賞
MORE+
擬結(jié)丹霞想,來從靜者棲
出處:
春日游石乳洞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地隱林巒秀,春馀草木芳
出處:
春日游石乳洞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古巖宜置酒,清溜忽沾裳
出處:
春日游石乳洞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有象名難具,無言趣轉(zhuǎn)忘
出處:
春日游石乳洞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未云歡賞罷,歌吹送殘陽
出處:
春日游石乳洞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二仙何代隱巖阿,澗綠山青長薜蘿
出處:
游洪陽洞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塵世總經(jīng)桑海變,丹丘長占水云多
出處:
游洪陽洞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天臺到擬逢桃實,石室歸疑爛斧柯
出處:
游洪陽洞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思向此中尋靜侶,因牽俗累欲如何
出處:
游洪陽洞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乳洞初旋蓋,郵亭復(fù)此筵
出處:
彬江羅使君宴別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夜歌臨浦月,春賞寄云泉
出處:
彬江羅使君宴別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賓從滁山醉,風(fēng)流峴水傳
出處:
彬江羅使君宴別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所嗟牽遠役,安得重延緣
出處:
彬江羅使君宴別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山泉野飯聊今夕,金谷銅駝非故時
出處:
師儉堂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隨緣自有數(shù)椽足,題儉真成一字師
出處:
師儉堂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宛似名山入武溪,花源仙艇記還迷
出處:
雙溪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春圃剪蔬逢客至,午窗丸藥聽鶯啼
出處:
雙溪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學(xué)道人未識,端居遺俗紛
出處:
題龍封君頤貞卷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云龜導(dǎo)真息,玄豹養(yǎng)深文
出處:
題龍封君頤貞卷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履坦自多吉,逃名世卻聞
出處:
題龍封君頤貞卷
作者:
嚴嵩
朝代:
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鉛華屏不御,葆此無瑕玉。
巧笑流瑳那,蛾眉騰曼綠。
一顧失傾城,何必炫奇服。
又如聞好鳥,應(yīng)節(jié)喧百族。
引吭揚天和,喁于葉弦樂。
春花倉庚歌,夜月杜鵑哭。
微物詎有知,聽者感衷曲。
始知心之聲,不在斗繁縟。
笑啼根至性,風(fēng)蕭任棖觸。
勿使天籟乖,要令老嫗覺。
神充貌自腴,至味乃蘊蓄。
自從齊梁來,藻繢眩凡目。
土木飾金貂,珷玞薦文櫝。
旁觀豈不好,所苦真意斫。
蘭苕集翡翠,無由起遐矚。
嗟余少耽吟,月露困雕琢。
牢籠及光景,鏤刻到草木。
邇來喜平淡,綺語久閣束。
悲歡不自禁,涉筆或累輻。
色黜剪彩艷,聲異叩缶俗。
婦人職中饋,豈事勤著錄。
詎知風(fēng)人志,性靈藉陶淑。
發(fā)情止禮義,本自三百牘。
至音諧宮商,六義有正鵠。
吾言或非迂,試取反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