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xué)
百家姓
中醫(yī)文化
詩人
張?zhí)╅_
張澤
張洎
張洙
張洞
張津
張洪
張洲
張洵
張洵佳
張澮川
張濟(jì)
張渾
張濃
張浚
張浚佳
張浤
張浩
張海珊
張海舫
張海鷗
張渙
張滌華
張淏
張淑
張淑芳
張淮
張深
張清子
張清標(biāo)
精選古詩
浣溪沙
浣溪沙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清平樂·為天隨居士紀(jì)所夢
踏莎行·瓶丈以摺扇自書所為春江楊枝曲贈伊人,極工致
古詩名句
萬籟各無語,小子坐春風(fēng)
伊川水舒舒,庭草自芄芄
所得在太初,斯時誰與同
星分經(jīng)野色成黃,戊士德王居中央
萬山叢繞自莽莽,仙都鐘靈有真藏
后擁太室前少室,蓮花九鼎森羅張
侁侁小子千里來,一肩行李何蒼涼
具禮菲薄極崇謁,豐隆古殿仰輝光
查古詩
搜索
題曹娥碑歌
作者:
謝肅
朝代:
明
婉孌曹氏女,生長虞江濱,乃父安歌能樂神。
?濤江心迎伍君,偶然失腳成沉淪。
其時孝娥才十四,日夜哀號動天地。
奮身躍入龍伯宮,抱父尸出洪波中。
漢安年迄元嘉始,慘淡荒墳煙蔓里。
度令深期民俗淳,蕙肴椒漿方祭誄。
誄文本是邯鄲作,勒石垂光非溢美。
好辭既賞蔡中郎,妙墨重?fù)]王內(nèi)史。
內(nèi)史臨池小楷精,出神入圣由天成。
風(fēng)格真淳樂毅論,氣運逸邁黃庭經(jīng)。
曹娥之碑尤注意,外足婉麗中堅貞。
疾遲偃仰各合度,正側(cè)方圓皆有程。
金錐畫沙鋒芒斂,玉樹照水枝柯清
。
秋風(fēng)群飛鴻雁敘,夜天行列星宿明。
元常銘石猶隸體,力命雅深堪與比。
鴻都分法授于神,筆勢去來同一軌。
流傳蕭梁到李唐,紛紛鑒者迷精光。
退之平時厭姿媚,于此題識何端莊。
乃知嗜好在奇古,況兼孝烈如曹女。
碑陰隱語亦了然,可惜無言譏魏武。
魏武徒勞校色絲,以孝移忠忍不為。
獨覺遺風(fēng)扇鄉(xiāng)里,順孫孝子相追隨。
四明有逸民,示我碑一幅,真若圭璋出群玉。
書家往往無真識,太息還君須韞櫝。
詩句欣賞
MORE+
叢菊他鄉(xiāng)淚,維桑子舍心
出處:
得家信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棲遲歸未得,悵望碧山岑
出處:
得家信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汝作朱門客,依然松桂心
出處:
酬錢德丕過酌齋頭之作次韻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時耽楊子賦,肯賣長卿金
出處:
酬錢德丕過酌齋頭之作次韻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話久杯行數(shù),庭空暑不侵
出處:
酬錢德丕過酌齋頭之作次韻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相看偏憶昔,雙鬢歲華深
出處:
酬錢德丕過酌齋頭之作次韻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亦自希朝謁,歸心底欲忙
出處:
送黃亮垣歸省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但緣趨鯉對,暫爾謝鴛行
出處:
送黃亮垣歸省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粵樹杳何處,江云引到鄉(xiāng)
出處:
送黃亮垣歸省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金莖一滴露,攜薦紫霞觴
出處:
送黃亮垣歸省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風(fēng)雨論文夕,招尋獨有君
出處:
送黃亮垣歸省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那堪白社侶,轉(zhuǎn)向碧山分
出處:
送黃亮垣歸省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柳折金堤晚,尊開玉液芬
出處:
送黃亮垣歸省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當(dāng)筵不盡醉,應(yīng)為惜離群
出處:
送黃亮垣歸省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無奈鄉(xiāng)心劇,看君獨著鞭
出處:
送黃亮垣歸省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祇因供菽水,不為憶林泉
出處:
送黃亮垣歸省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萊子斑衣日,相如負(fù)弩年
出處:
送黃亮垣歸省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故山寧久臥,清廟待朱弦
出處:
送黃亮垣歸省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為愛清秋賞,招邀更倚欄
出處:
十七夜再集李伯襄樓上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故人殊共此,圓魄未須殘
出處:
十七夜再集李伯襄樓上
作者:
韓日纘
朝代:
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濤江心迎伍君,偶然失腳成沉淪。
其時孝娥才十四,日夜哀號動天地。
奮身躍入龍伯宮,抱父尸出洪波中。
漢安年迄元嘉始,慘淡荒墳煙蔓里。
度令深期民俗淳,蕙肴椒漿方祭誄。
誄文本是邯鄲作,勒石垂光非溢美。
好辭既賞蔡中郎,妙墨重?fù)]王內(nèi)史。
內(nèi)史臨池小楷精,出神入圣由天成。
風(fēng)格真淳樂毅論,氣運逸邁黃庭經(jīng)。
曹娥之碑尤注意,外足婉麗中堅貞。
疾遲偃仰各合度,正側(cè)方圓皆有程。
金錐畫沙鋒芒斂,玉樹照水枝柯清。
秋風(fēng)群飛鴻雁敘,夜天行列星宿明。
元常銘石猶隸體,力命雅深堪與比。
鴻都分法授于神,筆勢去來同一軌。
流傳蕭梁到李唐,紛紛鑒者迷精光。
退之平時厭姿媚,于此題識何端莊。
乃知嗜好在奇古,況兼孝烈如曹女。
碑陰隱語亦了然,可惜無言譏魏武。
魏武徒勞校色絲,以孝移忠忍不為。
獨覺遺風(fēng)扇鄉(xiāng)里,順孫孝子相追隨。
四明有逸民,示我碑一幅,真若圭璋出群玉。
書家往往無真識,太息還君須韞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