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臟腑應(yīng)候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七第四十七《本臟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一第五。

    黃帝問曰:愿聞六腑之應(yīng)。

    五臟應(yīng)候已說于前,六腑之候闕而未論,故次問之。

    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yīng)也;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yīng)也;肝合膽,膽者,筋其應(yīng)也;脾合胃,胃者,肉其應(yīng)也;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豪毛其應(yīng)也。

    腎合三焦膀胱,故有五腑也。五臟為陰,合于五腑。五腑為陽,故皮、脈、筋、肉、腠理毫毛,五腑候也。

    平按:“肝合膽”,“肝”字原缺,謹(jǐn)依《靈樞》、《甲乙》補。“豪”《靈樞》、《甲乙》作“毫”。

    黃帝曰:應(yīng)之奈何?岐伯答曰:肺應(yīng)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果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jié)。

    應(yīng),候也。肺以皮為候,肺合大腸,故以其皮候大腸也。結(jié),紆屈多。

    平按:“果”《靈樞》、《甲乙》作“裹”?!按蠖L”,“大”字《甲乙》作“緩”。“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甲乙》作“皮急而短”?!捌せ?,“皮”字原缺不全,《靈樞》、《甲乙》均作“皮”,袁刻作“外”,恐誤。

    心應(yīng)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

    心合于脈,脈在皮中,故得以皮候脈,脈候小腸也。沖,虛也,脈虛小也。

    平按:“小腸大而長”,“小”字原缺,謹(jǐn)依《靈樞》、《甲乙》補?!懊}沖小者”,“沖”字道藏本《靈樞》作“衡”。

    諸陽經(jīng)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jié)。

    諸陽脈,六陽經(jīng)也。小腸之脈,太陽也。太陽與諸陽為長,故諸陽經(jīng)紆屈多者,則知小腸亦紆屈也,紆屈即名為結(jié)也。陽經(jīng)在于膚不見,候其陽絡(luò),即經(jīng)可知矣。

    平按:“多”字原缺,謹(jǐn)依《靈樞》、《甲乙》補。注“與諸陽”,“與”字袁刻脫。

    脾應(yīng)肉,肉□堅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堅。

    脾以合胃,故以肉□候于胃也。么,小也,莫可反。

    平按:“么”袁刻作“縻”,注同,《靈樞》、《甲乙》均作“么”。

    肉□不稱其身者胃下,下者下管約不利。肉□不堅者胃緩,

    謂□顆累與身大小不相稱也。胃下逼于下管,故便溲不利。

    平按:“管”《甲乙》作“脘”?!跋鹿芗s”,《甲乙》注云:“《太素》作下脘未約?!?/p>

    肉□無小果累者胃急。肉□多小果累者,胃結(jié)者胃上管約不利。

    果,音顆,謂肉□無小顆段連累。

    平按:“果”《靈樞》、《甲乙》作“裹”?!靶」邸毕隆都滓摇酚小皹?biāo)緊”二字?!岸嘈±邸薄鹅`樞》作“多少裹累”?!拔附Y(jié)”二字《靈樞》、《甲乙》重。

    肝應(yīng)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者膽薄。爪堅者膽急,爪濡者膽緩。

    肝以合膽,膽以應(yīng)筋,爪為筋余,故以爪候膽也。

    平按:“應(yīng)爪”,《甲乙》作“應(yīng)筋”。“爪薄”、“爪堅”、“爪濡”下,《靈樞》、《甲乙》有“色紅”、“色青”、“色赤”等字。

    爪無弱者膽直,

    無弱,強也。爪強,膽直也。

    平按:“無弱者”《靈樞》、《甲乙》作“直色白無約者”。

    爪惡色多敗者膽結(jié)。

    人之爪甲色不得明凈,又多好破壞者,其人膽紆屈結(jié)也。

    平按:“多敗”二字,《靈樞》作“黑多紋”三字,《甲乙》作“黑多文”三字。

    腎應(yīng)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腠理疏者三焦膀胱緩,急皮而無豪毛者三焦膀胱急。豪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希豪毛者三焦膀胱結(jié)。

    腎以應(yīng)骨,骨應(yīng)三焦膀胱,三焦膀胱氣發(fā)腠理,故以腠理候三焦膀胱也。三焦之氣如霧漚溝瀆,與膀胱水腑是同,故合為一腑也。腠理豪毛在皮,故亦以皮之豪毛為候也。平

    按:“腠理疏”《靈樞》作“疏腠理”?!凹逼ぁ倍?,《靈樞》、《甲乙》均作“皮急”;“?!本鳌跋 ?。

    黃帝曰:薄厚美惡皆有形,愿聞其所病。

    已聞六腑美惡之形,然未知美惡生病何如。

    平按:“薄厚”《靈樞》作“厚薄”?!靶巍鄙?,《甲乙》有“其”字。

    岐伯曰:各視其所外應(yīng),以知其內(nèi)臟,則知其所病矣。

    各視外候,則知所生病矣。

    平按:“各”字,《靈樞》無?!八鈶?yīng)”,“所”字《靈樞》、《甲乙》無。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