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二《風論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十第二上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風之傷人,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或為偏枯,或為賊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
風、氣一也,徐緩為氣,急疾為風。人之生也,感風氣以生;其為病也,因風氣為病。是以風為百病之長,故傷人也,有成未成。傷人成病,凡有五別:一曰寒熱,二曰熱中,三曰寒中,四曰癘病,五曰偏枯。此之五者,以為風傷變成。余病形病名各不同,或為賊風者,但風之為病,所因不同,故病名病形亦各異也。
平按:《素問》、《甲乙》無“于岐伯”三字;“傷人”下均有“也”字;“癘”均作“厲”,下均有“風”字?!盎驗橘\風也”
《甲乙》作“其為病也”,《素問》作“或為風也”。注“急疾”,袁刻作“疾急”。
或內(nèi)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愿聞其說。岐伯曰:風氣藏于皮膚間,內(nèi)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喜行而數(shù)變,
言風入于臟腑之內(nèi)為病,遂名臟腑之風。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內(nèi)不得通生大小便道,外不得腠理中泄。風性好動,故喜行數(shù)變以為病也。
平按:《素問》、《甲乙》“曰”上有“對”字;“間”上有“之”字;“喜”作“善”,下同?!帮L者”《甲乙》作“風氣者”。注“生大小便”,“生”字恐衍。
腠理開則灑然寒閉,閉則熱而悗,
風氣之邪得之因者,或因饑虛,或因復(fù)用力,腠理開發(fā),風入毛腠,灑然而寒,腠理閉塞,內(nèi)壅熱悶。灑,音洗,如洗而寒也。
平按:“灑”《甲乙》作“凄”?!伴]”字,《素問》、《甲乙》不重?!伴]則熱而悗”,《素問》“悗”作“悶”,《甲乙》作“不熱而悶”。
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銷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其寒不泄在內(nèi),故不能食;其熱不泄在外,故銷肌肉也。是以使人惡風而不能食,稱曰寒熱之病。怢栗,振寒貌也。
平按:“銷肌肉”《素問》、《甲乙》作“則消肌肉”。“怢栗”《甲乙》作“解□”,《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失味?!?/p>
風氣與陽入胃,循脈而上至目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也。
以下言熱中病也。風氣從皮膚,循足陽明之經(jīng),入于胃中;足陽明經(jīng)從目內(nèi)眥,入屬于胃,故循其脈至目內(nèi)眥。以其人肥,腠理密實不開,風氣壅而不得外泄,故內(nèi)為熱中,病目黃也。
平按:“與陽入胃”《素問》、《甲乙》作“與陽明入胃”;“目眥”作“目內(nèi)眥”。
人變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以下言寒中之病也。人瘦則腠理疏虛,外泄溫氣,故風氣內(nèi)以為寒中。足陽明脈虛冷,故目泣出也。
平按:《素問》、《甲乙》“瘦”上無“變”字。
風氣與巨陽俱入,行諸脈輸,散于分理間,沖氣淫邪,與衛(wèi)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賁□而有傷,衛(wèi)氣有所涘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
以下言癘病也。巨陽,足太陽也。風氣之邪與足太陽,二氣俱入十二經(jīng)脈輸穴之中,又散于分肉腠理之間,其與太陽俱入于輸,沖上來者,淫邪之氣,與衛(wèi)氣相干,至令衛(wèi)氣澀而不行,故肌肉賁起,腹脹有所傷也。以衛(wèi)氣凝聚不行,故肉不仁也。涘,義當凝也。
平按:《素問》、《甲乙》“巨陽”作“太陽”;“輸”作“俞”;“分理”作“分肉”;“沖氣淫邪”,《素問》無此四字,《甲乙》作“衛(wèi)氣悍邪,時”五字?!百S□”《甲乙》作“膹脹”,《素問》作“憤□”?!皞薄端貑枴贰ⅰ都滓摇肪鳌隘儭??!皼濉薄端貑枴?、《甲乙》作“凝”。
癘者,營氣熱胕,其氣不精,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也,皮膚傷潰,風寒客于脈不去,名曰癘風,
胕,腐也。太陽與衛(wèi)氣在營血之中,故濁而熱于胸腹。上沖于鼻,故鼻鼽骨壞。其氣散于皮膚,故皮膚潰爛。以其邪風寒氣客脈,留而不去為病,稱曰癘風。癘,力誓反。
平按:“營氣”《素問》、《甲乙》作“有榮氣”。“胕”,《甲乙》作“浮”?!安痪薄端貑枴?、《甲乙》作“不清”?!皞麧ⅰ薄端貑枴?、《甲乙》作“瘍潰”。
或名曰寒熱。
言前癘風,或名寒熱之病也。
以春甲乙傷于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于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于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于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
春甲乙者,木王時也。木王盛時,沖上風來,名曰邪風。木盛近衰,故沖上邪風來傷于肝,故曰肝風。余皆仿此。
平按:“戊己傷于邪”,《甲乙》“邪”作“風”。“庚辛中于邪”,及“壬癸中于邪”,《甲乙》均作“傷于風”。
風氣中五臟六腑之輸,亦為臟腑之風,
臟腑輸者,當是背輸。近傷臟腑之輸,故曰臟腑之風也。
平按:《素問》“風”下無“氣”字。“輸”《素問》、《甲乙》作“俞”。
各入其門戶之中,則為偏風。
門戶,空穴也。邪氣所中之處,即偏為病,故名偏風也。
平按:“之中”《素問》作“所中”,《甲乙》作“風之所中”。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
風府,在項入發(fā)際一寸,督脈陽維之會,近太陽入腦出處。風邪循脈入腦,故名腦病也。
風入系頭,則為目風。
邪氣入于目,系在頭,故為目風也。
平按:《甲乙》“入”上無“風”字。“系”《素問》作“係”。
眠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因飲酒寒眠,腠開中漏汗,故為漏風。有本,目風眼寒也。
平按:“眠寒”《素問》、《甲乙》作“眼寒”,屬上節(jié)。
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nèi)風。
入房用力汗出,中風內(nèi)傷,故曰內(nèi)風也。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新沐發(fā)已,頭上垢落,腠開得風,故曰首風也。
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
皮膚受風日久,傳入腸胃之中泄痢,故曰腸風。
外在腠理,則為泄風。
風在腠理之中,泄汗不止,故曰泄風也。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為他病也無常方,然故有風氣也。
百病因風而生,故為長也。以因于內(nèi),變?yōu)槿f病,非唯一途,故風氣以為病長也。
平按:《素問》、《甲乙》“化”下有“乃”字?!肮省薄端貑枴纷鳌爸隆?,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甲乙經(jīng)》‘致’字作‘故攻’。”今本《甲乙》仍作“故”,下無“攻”字。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shù)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二《風論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十第二上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風之傷人,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或為偏枯,或為賊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
風、氣一也,徐緩為氣,急疾為風。人之生也,感風氣以生;其為病也,因風氣為病。是以風為百病之長,故傷人也,有成未成。傷人成病,凡有五別:一曰寒熱,二曰熱中,三曰寒中,四曰癘病,五曰偏枯。此之五者,以為風傷變成。余病形病名各不同,或為賊風者,但風之為病,所因不同,故病名病形亦各異也。
平按:《素問》、《甲乙》無“于岐伯”三字;“傷人”下均有“也”字;“癘”均作“厲”,下均有“風”字?!盎驗橘\風也”
《甲乙》作“其為病也”,《素問》作“或為風也”。注“急疾”,袁刻作“疾急”。
或內(nèi)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愿聞其說。岐伯曰:風氣藏于皮膚間,內(nèi)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喜行而數(shù)變,
言風入于臟腑之內(nèi)為病,遂名臟腑之風。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內(nèi)不得通生大小便道,外不得腠理中泄。風性好動,故喜行數(shù)變以為病也。
平按:《素問》、《甲乙》“曰”上有“對”字;“間”上有“之”字;“喜”作“善”,下同?!帮L者”《甲乙》作“風氣者”。注“生大小便”,“生”字恐衍。
腠理開則灑然寒閉,閉則熱而悗,
風氣之邪得之因者,或因饑虛,或因復(fù)用力,腠理開發(fā),風入毛腠,灑然而寒,腠理閉塞,內(nèi)壅熱悶。灑,音洗,如洗而寒也。
平按:“灑”《甲乙》作“凄”?!伴]”字,《素問》、《甲乙》不重?!伴]則熱而悗”,《素問》“悗”作“悶”,《甲乙》作“不熱而悶”。
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銷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其寒不泄在內(nèi),故不能食;其熱不泄在外,故銷肌肉也。是以使人惡風而不能食,稱曰寒熱之病。怢栗,振寒貌也。
平按:“銷肌肉”《素問》、《甲乙》作“則消肌肉”。“怢栗”《甲乙》作“解□”,《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失味?!?/p>
風氣與陽入胃,循脈而上至目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也。
以下言熱中病也。風氣從皮膚,循足陽明之經(jīng),入于胃中;足陽明經(jīng)從目內(nèi)眥,入屬于胃,故循其脈至目內(nèi)眥。以其人肥,腠理密實不開,風氣壅而不得外泄,故內(nèi)為熱中,病目黃也。
平按:“與陽入胃”《素問》、《甲乙》作“與陽明入胃”;“目眥”作“目內(nèi)眥”。
人變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以下言寒中之病也。人瘦則腠理疏虛,外泄溫氣,故風氣內(nèi)以為寒中。足陽明脈虛冷,故目泣出也。
平按:《素問》、《甲乙》“瘦”上無“變”字。
風氣與巨陽俱入,行諸脈輸,散于分理間,沖氣淫邪,與衛(wèi)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賁□而有傷,衛(wèi)氣有所涘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
以下言癘病也。巨陽,足太陽也。風氣之邪與足太陽,二氣俱入十二經(jīng)脈輸穴之中,又散于分肉腠理之間,其與太陽俱入于輸,沖上來者,淫邪之氣,與衛(wèi)氣相干,至令衛(wèi)氣澀而不行,故肌肉賁起,腹脹有所傷也。以衛(wèi)氣凝聚不行,故肉不仁也。涘,義當凝也。
平按:《素問》、《甲乙》“巨陽”作“太陽”;“輸”作“俞”;“分理”作“分肉”;“沖氣淫邪”,《素問》無此四字,《甲乙》作“衛(wèi)氣悍邪,時”五字?!百S□”《甲乙》作“膹脹”,《素問》作“憤□”?!皞薄端貑枴贰ⅰ都滓摇肪鳌隘儭??!皼濉薄端貑枴?、《甲乙》作“凝”。
癘者,營氣熱胕,其氣不精,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也,皮膚傷潰,風寒客于脈不去,名曰癘風,
胕,腐也。太陽與衛(wèi)氣在營血之中,故濁而熱于胸腹。上沖于鼻,故鼻鼽骨壞。其氣散于皮膚,故皮膚潰爛。以其邪風寒氣客脈,留而不去為病,稱曰癘風。癘,力誓反。
平按:“營氣”《素問》、《甲乙》作“有榮氣”。“胕”,《甲乙》作“浮”?!安痪薄端貑枴?、《甲乙》作“不清”?!皞麧ⅰ薄端貑枴?、《甲乙》作“瘍潰”。
或名曰寒熱。
言前癘風,或名寒熱之病也。
以春甲乙傷于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于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于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于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
春甲乙者,木王時也。木王盛時,沖上風來,名曰邪風。木盛近衰,故沖上邪風來傷于肝,故曰肝風。余皆仿此。
平按:“戊己傷于邪”,《甲乙》“邪”作“風”。“庚辛中于邪”,及“壬癸中于邪”,《甲乙》均作“傷于風”。
風氣中五臟六腑之輸,亦為臟腑之風,
臟腑輸者,當是背輸。近傷臟腑之輸,故曰臟腑之風也。
平按:《素問》“風”下無“氣”字。“輸”《素問》、《甲乙》作“俞”。
各入其門戶之中,則為偏風。
門戶,空穴也。邪氣所中之處,即偏為病,故名偏風也。
平按:“之中”《素問》作“所中”,《甲乙》作“風之所中”。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
風府,在項入發(fā)際一寸,督脈陽維之會,近太陽入腦出處。風邪循脈入腦,故名腦病也。
風入系頭,則為目風。
邪氣入于目,系在頭,故為目風也。
平按:《甲乙》“入”上無“風”字。“系”《素問》作“係”。
眠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因飲酒寒眠,腠開中漏汗,故為漏風。有本,目風眼寒也。
平按:“眠寒”《素問》、《甲乙》作“眼寒”,屬上節(jié)。
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nèi)風。
入房用力汗出,中風內(nèi)傷,故曰內(nèi)風也。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新沐發(fā)已,頭上垢落,腠開得風,故曰首風也。
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
皮膚受風日久,傳入腸胃之中泄痢,故曰腸風。
外在腠理,則為泄風。
風在腠理之中,泄汗不止,故曰泄風也。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為他病也無常方,然故有風氣也。
百病因風而生,故為長也。以因于內(nèi),變?yōu)槿f病,非唯一途,故風氣以為病長也。
平按:《素問》、《甲乙》“化”下有“乃”字?!肮省薄端貑枴纷鳌爸隆?,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甲乙經(jīng)》‘致’字作‘故攻’。”今本《甲乙》仍作“故”,下無“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