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津液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jiàn)《靈樞》卷六第三十六《五癃津液別篇》,又見(jiàn)《甲乙經(jīng)》卷一第十三。

    黃帝問(wèn)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輸于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并,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nèi)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愿聞其說(shuō)。

    輸,逆致也。水谷入于口,逆于腸胃之中,化為津液,凡有五別,則五臟津液。凡所言液者,通名為津,經(jīng)稱津者,不名為液,故液有五也。此略舉五液,請(qǐng)解其義也。

    平按:《甲乙》無(wú)“余知其然也,愿聞其說(shuō)”九字,《靈樞》“說(shuō)”作“道”。注“逆致”、“逆別”,別本“逆”均作“送”。

    岐伯答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

    五味走于五臟四海,肝、心二臟主血,故酸苦二味走于血海。脾主水谷之氣,故甘味走于水谷海。肺主于氣,故辛走于膻中氣海。腎主腦髓,故咸走髓海也。

    平按:《甲乙》“各注”作“分注”。

    津液各走其道。

    目為泣道,腠理為汗道,廉泉為涕道,鼻為涕道,口為唾道也。

    故上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津;

    上焦出氣,出胃上口,名曰衛(wèi)氣,溫暖肌肉,潤(rùn)澤皮膚于腠理,故稱為津也。

    平按:“上焦”《靈樞》作“三焦”?!都滓摇贰澳w”下有“者”字。《靈樞》“為”下有“其”字。

    其留而不行者,為液;

    水谷精汁,注骨屬節(jié)中,留而不去,謂之為液。

    平按:《靈樞》“留”作“流”。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kāi),故汗出;

    因熱而腠理開(kāi)而出者,謂之為汗。

    寒留于分肉之間,沫聚則為痛;

    寒留分肉之間,津液聚沫,迫裂分肉,所以為痛。

    平按:《靈樞》、《甲乙》“沫聚”作“聚沫”。

    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水下溜于膀胱,則為溺與氣。

    此解溺氣多之所由也。

    平按:《靈樞》“澀”作“濕”;“下溜”作“下留”,《甲乙》作“下流”。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tīng),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wèi),腎為之主水。[平按:“水”《靈樞》、《甲乙》作“外”。]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急則肺葉舉,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舉,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呿而泣出矣。

    呿,音去。身中五官所管津液并滲于目,為泣。呿者,泣出之時(shí),引氣張口也。

    平按:“肺葉舉,舉”《靈樞》作“肺舉,肺舉”。“夫心系舉,肺”,“舉”字《靈樞》作“與”,《甲乙》作“急”?!鹅`樞》“呿”作“咳”,《甲乙》同。“泣出”《甲乙》作“涎出”。

    中熱則胃中消谷,消谷則蟲(chóng)上下作,腸胃充郭故緩,緩則氣逆,故唾出。

    蟲(chóng)者,三蟲(chóng)也。郭者,胸臆也。谷消之時(shí),則蟲(chóng)動(dòng)上下,腸胃寬,充郭中,故腸胃緩而氣上,所以唾也。

    平按:“故緩”《靈樞》、《甲乙》作“故胃緩”。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nèi)滲入于骨空,補(bǔ)益腦髓而下流于陰。[平按:“陰”《靈樞》、《甲乙》作“陰股”。]陰陽(yáng)不和使,則液溢而下流于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guò)度則虛,虛故骨脊痛而胻痠。

    補(bǔ)益腦髓者,谷之津液和合為膏,滲入頭骨空中,補(bǔ)益于腦;滲入諸骨空中,補(bǔ)益于髓;下流陰中,補(bǔ)益于精。若陰陽(yáng)過(guò)度,不得以理和使,則精液溢下于陰,以其分減髓液過(guò)多,故虛而腰痛及腳胻痠也。

    平按:《靈樞》、《甲乙》“使,則”作“則使”。

    陰陽(yáng)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腸胃之中,別于回腸,留于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

    臟腑陰陽(yáng)不得和通,則四海閉而不流,三焦壅而不瀉,其氣不得化為津液,水谷并于腸胃不消,別于回腸而留下焦,不得入于膀胱,脹于下焦,溢入于身,故為水脹也。

    平按:“并于”《靈樞》作“并行”。

    此津液五別之順逆。

    此上五別,是為津液順逆之義。

    平按:“順逆”《靈樞》作“逆順也”。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