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驚狂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十一第二。

    治狂始生,先自悲,喜忘、喜怒、喜恐者,得之憂饑,治之取手太陽、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

    人之狂病,先因憂結(jié)之甚,不能去解于心,又由饑虛,遂神志失守,則自悲,喜忘、喜怒、喜恐,乘即發(fā)于狂病,雖得之失志,然因療之心腑手太陽,肺腑手陽明也。足太陰、陽明主谷,亦可補此二脈,以實憂饑,虛損即愈也。

    平按:《靈樞》、《甲乙》“悲”下有“也”字。三“喜”字,《甲乙》均作“善”;《靈樞》作“苦怒善恐”?!笆痔枴薄鹅`樞》、《甲乙》作“手太陰”。

    狂始發(fā),少臥不饑,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喜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脈之盛者,皆取之,不盛者釋之。

    手陽明絡(luò)肺,手太陽絡(luò)心,手太陰屬肺主氣,故少臥、自高等,皆是魄失氣盛,故視脈盛者皆瀉去之,及舌下足少陰脈盛者,互瀉去之。

    平按:“喜罵”《靈樞》、《甲乙》作“善罵”。“視”下,《靈樞》無“脈”字。注“互”,袁刻作“亦”。

    狂,喜驚喜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此三脈乃是狂驚歌樂妄行所由,準(zhǔn)推可知也。

    平按:《靈樞》“喜驚喜笑”作“言驚善笑”,《甲乙》作“善驚善笑”。

    狂,目妄見、耳妄聞、喜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頷。

    狂而少氣,復(fù)生三病,因此四經(jīng),故皆取之也。

    平按:《甲乙》“足太陰”作“足太陽”;“頭”上有“及”字?!鹅`樞》“頷”作“□”。

    狂者多食,喜見鬼神,喜笑而不發(fā)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陽明、太陽,復(fù)取手太陰、太陽、陽明。

    不發(fā)于外者,不于人前病發(fā)也。得之大喜者,甚憂大喜并能發(fā)狂,然大喜發(fā)狂與憂不同,即此病形是也。手足太陽、手足陽明、手足太陽,是療此病所由,故量取之,以行補瀉也。

    平按:《靈樞》、《甲乙》“喜見”、“喜笑”作“善見”、“善笑”;“復(fù)取”作“后取”。

    狂而新發(fā),未應(yīng)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食傾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骶骨二十壯。

    曲泉,肝足厥陰脈穴。

    平按:《靈樞》“食頃”作“有頃”。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