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萬氏秘傳外科心法》 痔漏

    作者: 未知

    痔漏,生于肛門之邊,乃下焦之所司也。好酒色之人,多有之。因火氣下流腸胃蓄熱。其名有七,治法則一,曰牝、曰牡、曰雞冠、曰羊奶、曰通腸、曰翻花、曰脈痔。惟有通腸、翻花難療。治外痔之法,始生用艾隔蒜灸三、四壯,去蒜貼肉灸三、四壯,可不勞而愈?;蛴眠^天絲結(jié)斷痔頭,然后用敷藥。又須用黃連四物湯、 皮丸、涼血地黃湯、葛根湯。治內(nèi)痔之法,宜涼血、解毒、升提其墜氣,可愈。若漏痔或因附骨之癥,或因痔窟之開,而不與生肌長肉,直至內(nèi)潰,膿血淋漓。宜蠟礬針,以納其穴,服上湯丸,以拔其毒。仍貼萬靈膏,徹盡膿血,再上生肌散可愈。至若通腸翻花,須內(nèi)消加敷方。上方均可服而愈。

    五味黃連四物湯

    當(dāng)歸(酒洗)一錢,黃連七分,川芎、白芍、生地各二錢。

    空心服。

    二味 皮丸

    皮(酒浸過焙干)四兩,槐角(經(jīng)霜者焙干)一斤。

    將此二味為末和勻,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淡酒空心送下每早百丸。

    外洗蒸法

    黎擊子(即算盤子)十股,桑白皮一股。

    煎水蒸洗,不過三、四次而愈矣。

    五味槐角丸

    槐角(制)半斤,槐花(制)半斤,檳榔四個(gè), 皮(酒浸焙干)一兩,黃芩二兩。

    俱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或酒或水送下。

    十味涼血地黃湯

    生地、赤芍、丹皮、槐角、紅花、枳殼、梔子、黃柏、連翹、黃連。

    空心服。

    二味結(jié)痔法

    用過天絲與蠶絲合成,纏痔頭上六、七轉(zhuǎn),上貼不濃不薄蒜一片,著艾灸于蒜上三壯,后上生肌散,可愈。

    二味蠟礬針

    用黃蠟溶化枯礬末少許,搓成長條,納入漏竅中,膿血盡,上生肌散。

    二味洗痔湯

    用馬齒莧煎水洗之,又以白花菜煎水洗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