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脈∶吞酸脈形多弦而滑;或沉而遲,胸有寒飲;或數(shù)而洪,膈有痰熱。
吞酸與吐酸不同,吞酸水刺心也;吐酸者,吐出酸水也。俱是飲食入胃,氣虛不能運(yùn)化,郁積已久,濕中生熱,濕熱相蒸,故作酸也。用香砂平胃散加減治之。譬如谷肉在器,濕熱則易為酸也。若是吞酸吐酸、嘈雜心煩,久而不治成膈噎翻胃癥也。
□
吞酸者,濕熱在胃口,上為酸也。
清郁二陳湯治酸水刺心及吞酸嘈雜。
陳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各一錢) 蒼術(shù)(制,八分) 川芎(八分) 香附(一錢) 神曲(炒,五錢)枳實(shí)(麩炒,八分) 黃連(炒) 梔子(炒。各一錢) 白芍(炒,七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服。
香砂平胃散治吞酸吐酸。(方見傷食。)根據(jù)本方加炒黃連、山梔、吳茱萸、去枳殼、木香;有因心痛服熱藥過多,后患吞酸病,本方加炒黃連,有因熱藥過多,涌出酸苦黑水如爛木耳汁者,心痛既愈,乃頻作酸,塊痞自胸筑上咽喉甚惡,炒黃連煎濃汁,常服一二匙自安。
平肝順氣保中丸治郁火傷脾,中氣不運(yùn),胃中伏火,郁積生痰,致令嘔吐吞酸嘈雜、心腹悶。常服順氣和中、開胃健脾、進(jìn)食化痰消痞。
香附米(童便浸三日,炒,三兩) 小川芎(二兩) 陳皮(去白,三兩) 白術(shù)(土炒,四兩) 枳實(shí)(麩炒,二兩) 黃連(姜汁炒,二兩) 吳茱萸(湯泡,一兩) 神曲(炒,一兩) 麥芽(炒,七錢)
木香(三錢) 梔子(姜汁炒,一兩) 萊菔子(炒,一兩) 半夏(姜汁炒,一兩半) 白茯苓(去皮,一兩)
砂仁(炒,四錢) 干生姜(一兩) 竹茹(一兩) 甘草(炙,四錢) 一方加山楂(去核,一兩)、青皮(清油炒,六錢),去吳茱萸、竹茹。
上為細(xì)末,竹瀝打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白湯送下,一日進(jìn)二次。
吐酸者,吐出酸水,肝木之味也。
蒼連湯
蒼術(shù)(米泔制) 黃連(姜汁炒) 陳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神曲(炒。各一錢) 吳茱萸(炒) 砂仁(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治吐清水
蒼術(shù)(壁土炒) 白術(shù)(炒) 陳皮 白茯苓(去皮) 滑石(炒)
上銼水煎服。
(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一卷。主張人身陽常有余,陰常不足,闡明補(bǔ)陰療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脈∶吞酸脈形多弦而滑;或沉而遲,胸有寒飲;或數(shù)而洪,膈有痰熱。
吞酸與吐酸不同,吞酸水刺心也;吐酸者,吐出酸水也。俱是飲食入胃,氣虛不能運(yùn)化,郁積已久,濕中生熱,濕熱相蒸,故作酸也。用香砂平胃散加減治之。譬如谷肉在器,濕熱則易為酸也。若是吞酸吐酸、嘈雜心煩,久而不治成膈噎翻胃癥也。
□
吞酸者,濕熱在胃口,上為酸也。
清郁二陳湯治酸水刺心及吞酸嘈雜。
陳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各一錢) 蒼術(shù)(制,八分) 川芎(八分) 香附(一錢) 神曲(炒,五錢)枳實(shí)(麩炒,八分) 黃連(炒) 梔子(炒。各一錢) 白芍(炒,七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服。
香砂平胃散治吞酸吐酸。(方見傷食。)根據(jù)本方加炒黃連、山梔、吳茱萸、去枳殼、木香;有因心痛服熱藥過多,后患吞酸病,本方加炒黃連,有因熱藥過多,涌出酸苦黑水如爛木耳汁者,心痛既愈,乃頻作酸,塊痞自胸筑上咽喉甚惡,炒黃連煎濃汁,常服一二匙自安。
平肝順氣保中丸治郁火傷脾,中氣不運(yùn),胃中伏火,郁積生痰,致令嘔吐吞酸嘈雜、心腹悶。常服順氣和中、開胃健脾、進(jìn)食化痰消痞。
香附米(童便浸三日,炒,三兩) 小川芎(二兩) 陳皮(去白,三兩) 白術(shù)(土炒,四兩) 枳實(shí)(麩炒,二兩) 黃連(姜汁炒,二兩) 吳茱萸(湯泡,一兩) 神曲(炒,一兩) 麥芽(炒,七錢)
木香(三錢) 梔子(姜汁炒,一兩) 萊菔子(炒,一兩) 半夏(姜汁炒,一兩半) 白茯苓(去皮,一兩)
砂仁(炒,四錢) 干生姜(一兩) 竹茹(一兩) 甘草(炙,四錢) 一方加山楂(去核,一兩)、青皮(清油炒,六錢),去吳茱萸、竹茹。
上為細(xì)末,竹瀝打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白湯送下,一日進(jìn)二次。
□
吐酸者,吐出酸水,肝木之味也。
蒼連湯
蒼術(shù)(米泔制) 黃連(姜汁炒) 陳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神曲(炒。各一錢) 吳茱萸(炒) 砂仁(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治吐清水
蒼術(shù)(壁土炒) 白術(shù)(炒) 陳皮 白茯苓(去皮) 滑石(炒)
上銼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