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小兒因剪臍傷于風(fēng)濕,或尿在抱裙之內(nèi)遂成臍風(fēng)。面赤唇青,啼聲不出,名曰撮口 用白
又方 用牛黃一錢,竹瀝少許,研勻抹入口中。
治小兒撮口及發(fā)噤 用晚蠶蛾二枚炙黃,為末,蜜和,敷兒口內(nèi)。
又方 用蝎稍四尾,僵蠶七枚,瞿麥半錢,為末。先以鵝毛管吹藥少許入鼻內(nèi),使噴嚏啼叫,后用薄荷湯調(diào)少許與服。
又方 用川烏尖三個,麝香少許,別研為末,和勻。每服半字,金銀薄荷湯調(diào)下。
治小兒臍赤腫 用杏仁杵爛敷臍腫上。
治小兒臍瘡不干 用白礬 、白龍骨 等分,為末,敷之。
又方 用綿子燒灰存性為末涂敷。
又方用黃柏為末貼之。
又方 用龍骨燒灰為末敷之。
又方 用飛礬為末貼之。
又方 用甑帶燒灰為末敷之。
治小兒撮口 用雀甕、鼠婦同研如泥。先刺破兒口角,出血后,涂藥在口角并口內(nèi)。
治撮口發(fā)噤 用甘草二錢半,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與服,令吐痰涎自愈。
(公元 1695 年)清.張溫(路玉、石頑)著。十六卷。采集歷代名家方論,編次成書。門類依據(jù)王肯堂《證治準(zhǔn)繩》,方藥主治多依撩《薛己醫(yī)案》、張介實《景岳全書》,并結(jié)合自己的體會予以參訂。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治小兒因剪臍傷于風(fēng)濕,或尿在抱裙之內(nèi)遂成臍風(fēng)。面赤唇青,啼聲不出,名曰撮口 用白
又方 用牛黃一錢,竹瀝少許,研勻抹入口中。
治小兒撮口及發(fā)噤 用晚蠶蛾二枚炙黃,為末,蜜和,敷兒口內(nèi)。
又方 用蝎稍四尾,僵蠶七枚,瞿麥半錢,為末。先以鵝毛管吹藥少許入鼻內(nèi),使噴嚏啼叫,后用薄荷湯調(diào)少許與服。
又方 用川烏尖三個,麝香少許,別研為末,和勻。每服半字,金銀薄荷湯調(diào)下。
治小兒臍赤腫 用杏仁杵爛敷臍腫上。
治小兒臍瘡不干 用白礬 、白龍骨 等分,為末,敷之。
又方 用綿子燒灰存性為末涂敷。
又方用黃柏為末貼之。
又方 用龍骨燒灰為末敷之。
又方 用飛礬為末貼之。
又方 用甑帶燒灰為末敷之。
治小兒撮口 用雀甕、鼠婦同研如泥。先刺破兒口角,出血后,涂藥在口角并口內(nèi)。
治撮口發(fā)噤 用甘草二錢半,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與服,令吐痰涎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