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熱氣入腎臟,腎臟惡燥,熱氣盛則腎燥,腎燥則渴引飲也。(出第十卷中)
《深師》療溫毒病及吐下后有余熱,渴。芍藥湯神方。
芍藥(五分) 黃連(四分) 甘草(二分炙) 黃芩(二兩) 桂心(二兩) 栝蔞(二分)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盡。(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錄驗(yàn)》知母解肌湯 療溫?zé)岵☆^痛,骨肉煩疼,口燥心悶者;或者夏月天行毒,外寒內(nèi)熱者;或已下之,余熱未盡者;或熱病自得痢,有虛熱煩渴者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知母(三兩) 葛根(三兩) 石膏(三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若已下及自得下,虛熱未歇者,除麻黃,加知母、葛根;病熱未除,因夢(mèng)泄者,可除麻黃,加白薇、人參各二兩,則止。(《短劇》同,出第二卷中)
(公元 1528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 一卷。先論口齒、喉舌之證,分為六門,次論骨鯁、諸蟲、體氣的治法 ,也分六門,末附方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病源》熱氣入腎臟,腎臟惡燥,熱氣盛則腎燥,腎燥則渴引飲也。(出第十卷中)
《深師》療溫毒病及吐下后有余熱,渴。芍藥湯神方。
芍藥(五分) 黃連(四分) 甘草(二分炙) 黃芩(二兩) 桂心(二兩) 栝蔞(二分)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盡。(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錄驗(yàn)》知母解肌湯 療溫?zé)岵☆^痛,骨肉煩疼,口燥心悶者;或者夏月天行毒,外寒內(nèi)熱者;或已下之,余熱未盡者;或熱病自得痢,有虛熱煩渴者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知母(三兩) 葛根(三兩) 石膏(三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若已下及自得下,虛熱未歇者,除麻黃,加知母、葛根;病熱未除,因夢(mèng)泄者,可除麻黃,加白薇、人參各二兩,則止。(《短劇》同,出第二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