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病源鱉瘕者。謂腹內(nèi)瘕結(jié)如鱉狀是也。有食鱉觸冷不消而生者。亦有食諸雜冷物變化而作者。皆由脾胃氣弱。而遇冷即不能克消所致。瘕言假也。謂其形假而推移也。昔曾有人共奴俱患鱉瘕。奴在前死。遂破其腹。得一白鱉。仍故活。有人乘白馬來(lái)看此鱉。白馬忽尿墮落鱉上。即縮頭及腳。尋以馬尿灌之。即化為水。其主曰∶吾將愈矣。即服之。果如其言得瘥。故養(yǎng)生云∶六月勿食澤中水。令人成鱉瘕。(出第十九卷中)
崔氏療鱉瘕方。
大黃(六銖) 干姜(半兩) 附子(九銖炮) 人參(九銖) 側(cè)子(半兩炮) 桂心(六銖)貝母(半兩) 白術(shù)(二兩)細(xì)辛(十八銖) 蟲(chóng)(大一寸者七枚熬)
上十味搗下篩。以酒服半方寸匕。日三。忌豬肉冷水。(出第九卷中)